波黑:桥的故事

王晓鸣

<p class="ql-block">  巴尔干半岛之行,我们此次选择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波黑、塞尔维亚这五个从原南斯拉夫解体出来的国家,也被称为“小巴尔干半岛”。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从黑山进入波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p> <p class="ql-block">  《桥》,是南斯拉夫于1969年发行的一部经典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44年,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阻止其退路,南斯拉夫游击队成功炸掉一座具有战略意义大桥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南斯拉夫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战争题材电影的典范之一。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旋律悠扬,歌词深情,不仅在南斯拉夫家喻户晓,在全球范围内也广为流传,为影片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波黑是一个充满故事与历史的国家,有不少著名古桥,一路走过感触颇深,值得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b>莫斯塔尔</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畔,</span>是波黑的第五大城市。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上,莫斯塔尔是贸易重镇和交通要塞,一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统治,也因汇集了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人们而被称为“东西方的十字路口”。</span></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这座历史名城,是波黑著名的旅游胜地,因一座古老的石桥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来源于土耳其语“守桥人”一词,因为当时这里有一座木桥沟通两岸商贸。随着两岸人口增加,货物和人员往来更为频繁,1557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石桥来取代原有的木质桥。</p><p class="ql-block"><b> 莫斯塔尔古桥 </b>又称老石桥,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1566年竣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宽的人工建造的拱桥,也是巴尔干半岛伊斯兰建筑的典范之作,是莫斯塔尔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  古桥呈拱形,横跨内雷特瓦河,桥的两头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桥拱采用本地的石头建造,其高超的建筑技术,即使在现代也让人惊叹。 </p> <p class="ql-block">  在1993年的波黑战争中,这座老石桥不幸被摧毁,矗立了427年的古桥毁于一旦。老建筑的墙壁上还留有战争中枪弹的痕迹,记录下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战后,在国际组织和多国的援助下,老石桥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联合国有关组织亲自指导与支持恢复建桥,英国潜水员将坍塌沉入河底的石块找回来,尽量使用同样的技术和材料,按照原貌恢复。2004年石桥落成重新开放。2005年,老石桥及其周边的老城区成为波黑首个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b>莫斯塔尔老城</b> 莫斯塔尔古桥就位于老城的中心,石桥横跨川流不息的内雷特瓦河,既是交通纽带,也是跨越时空的文化象征。这里保存了大量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建筑,充满了浓厚的伊斯兰风情。</p> <p class="ql-block">  狭窄的街巷由鹅卵石铺砌而成,经过时间的打磨,地面石头光滑铮亮。两旁是石头建筑,开设着各种工艺品店铺和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走在老石桥上,更需要小心翼翼,手扶着绳索一步一步挪动,一不当心容易滑倒。</p> <p class="ql-block">  ‌在桥上的最高点远眺整座小镇,河流、老城、山峦绝美映衬‌,中世纪建筑的诗意沉淀‌,色彩斑斓的房屋错落有致,每一砖一瓦仿佛凝固了千年的故事,诉说着奥斯曼与地中海风格的建筑交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布拉加伊小镇</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从莫斯塔尔出发,驱车不久便能到达。它宛如一个世外桃源,静静地坐落在布纳河畔。这里拥有欧洲最大的岩溶泉之一布纳泉,清澈的泉水从巨大的石灰岩崖壁中奔涌而下,形成了一条美丽的河流。 </p> <p class="ql-block">  布拉加伊小镇的灵魂所在,是建于16世纪的布拉加伊修道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奥斯曼建筑和地中海风格元素打造的白色建筑,</span>是伊斯兰教的修行之地。</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的建筑风格独特,周围环绕着引人注目的喀斯特石崖和参天大树,面朝清澈的布纳河,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古朴宁静。后来,修道院转变为清真寺,成为了莫斯塔尔地区的伊斯兰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布拉加伊拥有欧洲最大的岩溶泉之一布纳泉,泉水清澈见底,是布纳河的源头,潺潺泉水顺流而下,布纳河流经小镇,为小镇增添了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  有河就有桥,布拉加伊小镇的布纳河有两座景观桥,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相得益彰,为小镇增添了浪漫的氛围,游客可以在桥上欣赏布纳河两岸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布纳河两边布满了很多餐饮店,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就餐,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还可以品尝活泉水养殖的鳟鱼。</p> <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在波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起,伊斯兰教便传入了波黑地区,并逐渐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在莫斯塔尔老城和布拉加伊小镇,伊斯兰教的建筑和文化元素随处可见,目及所处皆是清真寺、宣礼塔等,它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波黑独特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波黑还有一座不得不提的桥,因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而闻名于世,这就是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  <b>拉丁桥</b>,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横跨米利查河,也是一座古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到萨拉热窝进行军事检阅,在拉丁桥遭到塞尔维亚一位青年名叫普林西普的枪击,双双毙命。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p> <p class="ql-block">  一战结束后,在南斯拉夫时期,拉丁桥被称为“普林西普桥”,普林西普成为民族英雄,其遗骸被迁入萨拉热窝。大桥旁一座大楼石墙上的图片和石碑记录了这一事件,脚印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林西普留下的。</span></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时期,拉丁桥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战后拉丁桥得到修复和保护。如今,它是萨拉热窝重要的历史地标和旅游景点,人们在此铭记历史、反思战争。</p> <p class="ql-block">  <b>维舍格勒古桥</b>,这座桥有个很长的名字“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位于波黑东部的德里纳河上,由奥斯曼帝国宫廷建筑师思南设计,有400多年历史了。古桥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维舍格勒因桥而出名,桥因安德里奇而出名。安德里奇是南斯拉夫作家,1961年,他凭借《德里纳河上的桥》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维舍格勒古桥为焦点,讲述了从奥斯曼帝国时期建桥开始,到一战期间大桥被炸的450年历史,涵盖了建桥时维舍格勒人反抗土耳其统治者的斗争、奥匈帝国占领时期的生活等内容。被称为“巴尔干人民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波黑一些古桥的故事。<b>莫斯塔尔古桥</b>是巴尔干伊斯兰建筑的典范,是国际社会合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功范例。<b>拉丁桥</b>是“一战的导火索地标”,是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重要象征之一。<b>维舍格勒古桥</b>是奥斯曼时期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以及巴尔干地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冲突。</p><p class="ql-block"> 波黑的古桥,每一座都是奥斯曼建筑的活化石,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纽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录着波黑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它不停地向到访者诉说着桥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