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驹的美篇

马驹

<p class="ql-block">## 五四青年节:致所有不肯老去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日历翻到五月四日,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青年节快乐"的祝福。那些二十出头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光彩,理所当然地接受着这个节日的归属。但请稍等——这个日子真的只属于生理年龄上的年轻人吗?</p><p class="ql-block">一百零五年前的今天,北京街头涌动的不仅是年轻的面孔,更是一种拒绝陈腐、敢于质疑的精神。五四运动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不在于参与者身份证上的出生年份,而在于他们心中那股不妥协的活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早已道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年龄从来不是划分青年与否的真正边界。</p><p class="ql-block">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年过半百的同事学习编程时眼睛发亮,退休的邻居背着相机追逐最新摄影技术,菜市场里那位总在听有声书的大爷。他们或许鬓角染霜,却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忱。相反,也有些二十多岁的灵魂早早蒙上尘灰,对新鲜事物充满警惕,用"现实"二字筑起心墙。生理年龄会忠实地逐年累加,但心理年龄——那取决于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适配年龄"成了隐形枷锁。三十岁应该稳定,四十岁不宜转行,五十岁别再折腾...这些无形的规训让多少人提前进入精神退休状态?但看看那些打破常规的"超龄青年":摩西奶奶76岁开始作画,褚时健74岁二次创业,王德顺79岁走上T台。他们不是对抗时间,而是重新定义了生命可能的维度。</p><p class="ql-block">保持年轻心态不是刻意装嫩,而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意味着继续相信改变的可能,对未知保持谦卑而非恐惧,在挫折面前依然愿意尝试而非固守。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成长型思维"不仅能延缓认知衰退,更是应对快速变化世界的最佳策略。当AI重构职场、全球化重塑文化时,没有比保持学习欲望更实用的生存技能了。</p><p class="ql-block">今年的青年节,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庆祝:给许久未联系的旧友发条信息,报名搁置已久的兴趣课程,甚至只是重新思考某个习以为常的观点。这些微小的"叛逆"正是对抗精神衰老的疫苗。</p><p class="ql-block">日历年龄是时间的礼物,心理年龄却是自我的选择。在这个五四,愿所有不肯老去的灵魂都能坦然宣称:这节日同样为我而来。因为青年节真正的门槛不在出生年份,而在是否依然保持着那个永恒的提问:"如果试试看,会怎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