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游记:未竟的登顶路

涓涓细流

<p class="ql-block">  清晨从酒店出发时,天色尚早,但车流已如潮水般涌向九华山。导航地图上红得发紫的路线提示着拥堵,正当焦灼之际,协警手势利落地将车辆引向支路。车窗外的风景从停滞的车龙切换成蜿蜒山道,竟有种“柳暗花明”的侥幸。 </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的停车场早已车满为患,三层立体车库被塞得严丝合缝,震撼如某种现代工业奇观。头顶无人机嗡嗡盘旋,像一只窥探人间热闹的机械鹰,记录着这场假日盛况。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队伍如蛇般盘绕九曲,才终于挤上景区大巴。一辆接一辆的绿色巴士在盘山公路上穿梭,宛如一条流动的钢铁长龙。不得不佩服这里的调度能力——几万游客的运输竟如军队行军,井然有序。 </p> <p class="ql-block">  抵达九华街时,缆车队伍已蜿蜒数百米,至少需等待一个半小时。我们不愿枯站,索性决定徒步登顶。起初,石阶平缓,山风清爽,大家还有说有笑,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行至半山一处平台,饥肠辘辘的我们索性停下休整。民宿的饭菜意外地物美价廉,热腾腾的米饭、鲜嫩的竹笋炒肉,远比预想中实惠。饱餐一顿后,体力稍复,但接下来的石阶却愈发陡峭,抬头望去,山顶仍隐在云雾中,不见尽头。 </p> <p class="ql-block">然而,山路渐陡,体力开始分化。迎面遇上下山的游客,便急切询问:“到顶还要多久?”答案却五花八门——有人说“一小时”,有人摇头“远着呢”,甚至有人笑答“到不了”。这些模糊的回应让前路更显漫长,但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向上。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剩八百米了!”这个数字像一剂强心针,让我们重燃斗志。然而,就在这时,侄女走散了。一通慌乱的联系后,才知她竟已独自登顶,而侄子因回头寻人,止步于最后一百米。而我们其余人,因体力不支和担心错过末班缆车,终究未能抵达天台。 </p> <p class="ql-block">  回程的缆车上,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窗外暮色渐沉,山影如黛,尚有许多晚归的香客仍执杖攀登。我忽然想起山门处那块石刻——“渐入佳境”。或许,旅行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登顶,而在于途中那些喘着气的笑声、走散又重聚的焦急、以及共同经历的疲惫与坚持。 </p> <p class="ql-block">  九华山留下了我们的遗憾,却也埋下了再来的理由。下一次,或许我们能真正站在天台之巅,俯瞰云海,补全今日的空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