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丈山海拔1200米,因其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禅宗南岳派系(禅宗两大主要派系之一)弟子百丈怀海,在百丈山创建百丈禅寺,为禅宗作出了四大贡献:一是脱离律寺,别立禅居;二是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兴农禅之风;三是整饬戒行,创立禅门宗规;四是禅精慧秆,永续禅薪。百丈怀海创立的“禅门规式”,为天下僧众所遵循,故被称为“天下清规”,这是我国佛教的第一部管理法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百丈禅寺位于百丈山群峰环抱的平坦处,最初建于唐贞元十年(794年),后由禅宗泰斗本焕老和尚(临济宗第44代传人)于2011年在原址复建。该寺以灰色为主,一是仿唐朝风格,二是以显清规发祥地的庄重威严。</p> 住持百丈禅寺的百丈怀海是禅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直接开宗立派,但他门下能人辈出,由其门下一系弟子开创的禅宗门派多达4个,因此他住持的百丈禅寺也自然成为多个宗派共同认可的祖庭。 <p class="ql-block"><br></p> 唐会昌年间废佛,一批禅者纷纷隐居于江西靖安、奉新县开辟道场。百丈怀海在百丈山传播“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吸引四方学人前来百丈禅寺。厌于官场的青年学子在考官路上听说了百丈禅寺,便不再去考官,而来这里“考佛”。因为入住百丈禅寺,需要严格的考试遴选,故时人感叹“选官不如选佛”。寺内有唐代碑刻《选佛场记》,记录了这段公案。 <p class="ql-block">由于出家人众多,道场渐大,为管理来新的难题。鉴于此,百丈怀海禅师着手制定一整套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中国教第一部管理法典《百丈清规》。《百丈清规》特别在寺院经济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此,《百丈清规》被很多寺院沿用作为管理制度,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p> 百丈寺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改为“百丈寺”。百丈寺东、西、北三面均倚山,寺院卧其中呈“太师椅”之势。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勤研佛经,探究禅理,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开创农禅并重的实践,强化丛林组织形式,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毛蕴德曾有一首诗这样赞誉百丈山“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p> 唐宣宗李忱登基前在此隐居,后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来百丈寺,写了“天下清规”四个大字,勒石置于寺后百丈山西石壁,字迹至今清晰完好,为百丈寺镇寺之宝。 <p class="ql-block">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p> <p class="ql-block">1996年达慈法师从湖南岳阳来到百丈山开始修复百丈寺。2003年,奉新县人民政府礼请当代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为百丈寺方丈。2004年,百岁高龄本焕长老集亿元善款重建百丈寺祖庭。</p> <p class="ql-block">2005年起动工兴建全唐式建筑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虚怀楼、云海楼等,并开始在中轴线两厢配以殿堂楼宇。</p> <p class="ql-block">重建工程于2009年9月顺利告竣,寺庙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2011年8月31日举行了开光庆典。</p> <h3>2019年5月3日游百丈禅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