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关工委组织“晋陕黄河峡谷腹地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考察学习活动

老当益壮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日,柳林县关工委主任曹大斌精心组织策划了为期一天的县教育系统县城中小学校关工委主任、重点乡镇社区、农村帮扶关爱点关工委主任、县关工委驻会“五老”一行36人,以“晋陕黄河峡谷腹地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为主题的参观考察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晋陕黄河峡谷腹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同时探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柳林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为确保这次参观考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柳林县关工委组建了参观考察学习团队,并委托吕梁红色旅游集散中心董事长白小艳全程陪同。其中,葛银生(县关工委副主任兼基层组织管理部长)担任考察学习组长,全面负责活动的统筹与协调;杨水亮(县关工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与葛金凤(县关工委副主任兼家庭教育部长)分别担任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各项任务。此外,陈保华(县关工委副主任兼思想道德传教部长)负责摄影美篇工作,用镜头记录下考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p><p class="ql-block"> 此次考察学习活动的时间线路安排紧凑而丰富。5月1日上午6:00前,全体成员集中在县城老干部局大门口统一乘车,6:20准时出发。首站为柳林县孟门镇后冯家沟村,这个被誉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村落风貌吸引了无数游客。随后,考察团前往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这里不仅是毛主席1948年东渡黄河(东岸)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接下来,考察团在临县丛罗峪镇白道峪村(也称九十九眼半窑洞),感受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独特魅力。短暂参观后,考察团进入临县曲峪镇开阳村。开阳村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美丽村庄。这里不仅有悠久的红枣文化和壮丽的黄河水蚀浮雕景观,还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和不断追求发展的精神。开阳红枣已经荣获全国十大名枣之一的美誉,并受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之后,考察团跨越黄河,前往陕北佳县峪口国际艺术小镇。该镇位于黄河之滨,秦晋峡谷西段。古老的堡寨、经年的石窑重新焕发活力,艺术与乡村完美融合,一个个雕塑展现着人文与自然焕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一幅幅画作呈现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国际一流水准的设计成为承载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一流大师作品,国内外艺术精粹,汇聚一堂,艺术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共同塑造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蓬勃迹象。人猿仰望,呼唤远古文明与意识;群狼俯冲,呈现时代冲突与力量;彰显大国气度,映衬黄河文明。紧接着,考察团前往陕北佳县赤牛坬乡村振兴示范村。赤牛坬村位于榆林市佳县城南30公里的黄河近岸。四周群山环抱、枣林层叠、气韵生动;村院错落有致,古朴厚重,被称陕北窑洞“布达拉宫”;村民古道热肠、敦厚有礼。典型的陕北民俗风格、闲适的田园生活方式、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品味陕北风情的理想之地。赤牛坬民俗文化博物馆,是展示陕北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全馆共有168个展室,物品5万余件。古老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独特的布展方式令人深切感怀、叹为观止。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更是闪耀出夺目的传统文化光芒和巨大的文化震撼力。沿途停靠于吴堡县岔上乡蟠龙古镇码头驿站。这里曾商贾云集、船只穿梭,是黄河水上运输的重要枢纽。随着沿黄旅游的兴起,吴堡县依托其丰富的商业文化历史优势,以“们吴堡”县域公共品牌为主导,将古镇打造成为一处集手工空心挂面产业及其它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展销、文化为一体的非遗文化示范园。最后,考察团前往陕北吴堡川口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汲取精神力量。走进东渡黄河纪念地,气势恢宏的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别具匠心的景观建筑……无不诉说着毛主席东渡黄河这一段红色革命光辉岁月。下午17:00考察团一行踏上归程,于18:30顺利返回柳林县城。</p> <p class="ql-block">  走进柳林县孟门镇后冯家沟村,一股古朴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该村对古民居进行了规模化的精心修缮。一孔孔别具黄土特色的窑洞,一片片精美别致的砖瓦,仿佛在诉说着沧桑岁月的故事。而这,仅仅只是后冯家沟村发展文旅产业的冰山一角。</p><p class="ql-block"> 后冯家沟村坐落于黄河晋陕峡谷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村子北上五公里是碛口古镇,南下五公里是孟门古镇,贺龙沟流域和霍家沟流域如同两条巨龙,将后冯家沟村紧紧夹在黄河岸边的一个三角地带。整个村庄被高山、小丘和黄河紧紧环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然庇护所。南北东三面,黄土高山威严耸立,宛如雄伟的城墙,坚定地守护着村庄的安宁;五座圆顶小丘宛如点缀在大地上的明珠,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秀美;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石沟,宛如神采飘逸的丝带,蜿蜒着直通黄河,仿佛在向母亲河诉说着村子的故事;而黄河在不远处奔腾咆哮,又为村庄带来了湿润的气息和勃勃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后冯家沟村,就像一幅由窑洞和院落交织而成的立体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和独特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后冯家沟,这座原生态的古村落,宛如一座静谧且神秘的历史宝库,为我们留存了众多沉淀深厚、价值非凡的人类“活化石”遗产。</p><p class="ql-block"> 2005年10月,我国著名民俗艺术专家、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在原柳林县政协主席曹大斌等人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后,惊叹地说道:“我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啊,这里居然还保留着农耕社会的原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被这里的一切都感动了啊!”</p><p class="ql-block"> 2006年2月9日,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孟门南山寺开幕,近百名国内外民俗文化专家、学者于当日下午,来到这个黄河畔的山村,观看了这里的原生态古村落及其年俗文化和手工缫丝等的展示、展演。</p><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公布孟门镇后冯家沟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又顺利地成为列入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 后冯家沟村,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传统与创新的村落,犹如一颗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的独特地理环境、别致建筑风格、丰富文化遗产、发达传统手艺、红色基因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成就,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东渡黄河登岸处——山西临县碛口高家塔</p> <p class="ql-block">  高家塔村位于临县碛口镇,坐北朝南,南濒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隔黄河相望。山西省重点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距碛口古镇仅10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303户、824人。全村占地面积6489亩,耕地面积1750亩,枣林面积1300亩。</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进一步好转。为统一指挥全国各战区的作战,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从陕北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群众基础好、水流平缓,且距杨家沟和西柏坡最近的吴堡川口进行渡河到达山西临县碛口高家塔。</p><p class="ql-block"> 作为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的第一站,为了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园品牌,高家塔村在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之处,建有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和纪念馆,完好保存着大量珍贵照片和资料。在纪念碑前设置红色码头,放置当年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时的仿制木船,游客来了,在参观纪念馆和纪念碑的基础上,情景再现,使得人们能在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中切身体验当年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的艰辛,激发革命热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临县丛罗峪镇白道峪村(九十九眼半窑洞),感受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临县曲峪镇开阳村,以“开阳大枣”闻名的传统村落,正以党建为引领,深挖千年古枣树群资源禀赋,以旅游重点村项目建设为支点,撬动开阳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烟火开阳”新画卷。</p> <p class="ql-block">陕北佳县峪口国际艺术小镇:</p><p class="ql-block"> 在黄河之滨,秦晋峡谷西段,峪口艺术小镇悠然而立。古老的堡寨、经年的石窑重新焕发活力,艺术与乡村完美融合,一个个雕塑展现着人文与自然焕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一幅幅画作呈现着浓厚的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峪口艺术小镇原来是峪口造纸厂,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佳县志》记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峪口造纸工人以精良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军民生产过识字课本、票证和制币用纸。2017年,佳县县委、县政府邀请从佳县走出去的国际著名艺术家刘若望先生,历经三年多时间对峪口进行调研、考察、研究,以乡村+艺术的理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创意设计相结合,对峪口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小镇化改造。人猿仰望,呼唤远古文明与意识;群狼俯冲,呈现时代冲突与力量;彰显大国气度,映衬黄河文明。</p><p class="ql-block"> 峪口艺术小镇项目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布局分为核心艺术区、民宿手工作坊区,古村遗址黄河码头区和峡谷观光区。将废弃的造纸厂房和老旧窑洞改造成富有活力的现代艺术场所,与此同时,通过重新定位,峪口的传统手工造纸转变发展方向,推出适合于艺术家绘画、创作的特种手工纸,手工造纸得到绵延和传承,昔日的繁华也逐渐重现。</p> <p class="ql-block">陕北佳县赤牛坬乡村振兴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赤牛坬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30公里的黄河近岸,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枣林层叠,黄河蜿蜒而过,形成半村秀水半村山的独特景观。其窑洞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被誉为“窑洞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赤牛坬村‌民俗博物馆‌: 馆内收藏5万余件展品,涵盖陕北农耕、生活用具、服饰等,分设168个展厅(如灯博馆、鞋博馆、三十六行馆),被称为“黄土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赤牛坬村‌‌实景演出‌: 村民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生动展现陕北农耕文化与“牛”的精神图腾。传统活动‌: 每年腊月至正月的“过大年”活动包括千人枣糕宴、秧歌剧、祈雨仪式等,吸引上万游客。</p><p class="ql-block"> 赤牛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其融合了观光、民俗体验、红色教育等功能,是陕北黄土文化的代表性景区。</p> <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分享由赤牛坬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部分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p> <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分享赤牛坬“民俗文化博览馆”、“农耕文化博览馆”、“灯博馆”、“红枣文化博览馆”等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吴堡县岔上乡蟠龙古镇是连接晋陕的码头驿站,这里曾商贾云集、船只穿梭,是黄河水上运输的重要枢纽。随着沿黄旅游的兴起,吴堡县依托其丰富的商业文化历史优势,以“们吴堡”县域公共品牌为主导,将古镇打造成为一处集手工空心挂面产业及其它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展销、文化为一体的非遗文化示范园。</p> <p class="ql-block">陕北吴堡川口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东渡黄河纪念地,气势恢宏的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别具匠心的景观建筑……无不诉说着毛主席东渡黄河这一段红色革命光辉岁月。</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进一步好转。为统一指挥全国各战区的作战,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群众基础好、水流平缓,且距杨家沟和西柏坡最近的吴堡川口进行渡河。</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离开米脂杨家沟,在绥德吉镇、佳县刘家坪各住一晚后,于3月23日来到了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在该村的园则塔渡口,下午中央纵队开始东渡。</p><p class="ql-block"> 按预先安排,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登上了木船后,渡船绕过了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了一个又一个漩涡,冲出激流,顺利到达了黄河对岸——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p><p class="ql-block"> 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就这样顺利结束了。历时一年零五天的转战陕北结束,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篇章。至此,毛泽东结束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离开了他生活和战斗过13个春秋的陕北。这次顺利东渡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伴随着东渡的顺利进行,蒋介石反动政权摇摇欲坠,而中国革命即将迎来全国胜利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文字编辑 陈保华</p><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 陈保华</p><p class="ql-block"> 视频拍摄 陈保华</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 陈保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