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博物馆

慈心如佛 积健为雄

<p class="ql-block">佳木斯市同江县位于中国东方</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白桦林中有一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也许是中国最小的民族博物馆,一共三个展厅,展出的是56个民族中人口倒数第三少的赫哲族人的简要情况</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国时,人口仅400人,原坚持族内通婚,后因近亲繁殖,影响生育质量,开始跨民族通婚。</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根据202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5373人,其中70.8%集中在黑龙江省,主要聚居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等“三乡两村”地区。</p><p class="ql-block">‌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部分学者认为属那乃次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历史上使用西里尔字母记录语言,现通用汉语。</p> <p class="ql-block">民族自称多样,包括“那贝”(本地人)、“那乃”等。“赫哲”作为族称最早见于1663年,1934年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被世人知晓。源自肃慎族系,与唐代黑水靺鞨、辽代生女真有渊源,被称为“野人女真”。</p> <p class="ql-block">清代开始形成民族基本统一的自称“赫哲”,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存方式</p> <p class="ql-block">生存方式原始朴素</p> <p class="ql-block">桦树皮制作工艺是民族特色,最大的可制作桦树皮船</p> <p class="ql-block">食器也有采用木器的</p> <p class="ql-block">原先习惯于弓弩,清代以物易物,从沙俄引入枪枝,使狩猎水平得以提高</p> <p class="ql-block">利用大马哈鱼的鱼骨制作艺术品,1995年成为非遗传承</p> <p class="ql-block">鱼骨艺术品的确很精美,称为“中华一绝”</p> <p class="ql-block">真正称绝的是鱼皮制作,原先以为鱼皮制作的衣物牢固程度不够,参观后才知,鱼皮衣物只要不浸水泡,坚韧程度是牛皮的五倍,长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好看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全身装备</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遗项目,以鱼皮为材料制作服饰外,还制作鱼皮画作,非遗传承人尤文凤通过立体化创新,传播赫哲民族生活</p> <p class="ql-block">赫哲婚礼狗爬犁送婚</p> <p class="ql-block">跪拜天神</p> <p class="ql-block">熊虎是赫哲族的精神图腾,特别是胸前有V字白毛的黑熊</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信仰萨满教,(俗称跳大神)是我国唯一被官方允许用萨满方式保留图腾崇拜的民族。这是萨满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这是萨满的跳大神的成套器县</p> <p class="ql-block">用鱼皮包着的萨满神杖</p> <p class="ql-block">伊玛堪说唱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说唱方式,以说为主,插入歌唱讲述历史和民俗的文化传承。我觉得很像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吟诵《伊利亚特》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有多位本民族文化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赫哲族产生很多文化作品,最著名的是由歌唱家郭颂唱红的“乌苏里船歌”</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波光粼粼的乌苏里江</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乌苏里大桥</p> <p class="ql-block">看着沿着乌苏里江中俄浮标捕鱼的船民,我猜想一定是赫哲族人。我耳边流淌着: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p> <p class="ql-block">我祈祷和平,也祝福赫哲人平安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