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朋友: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余今天下午参观了刘复莘先生画展,而今年又是刘复辛先生100年诞辰。刘先生以画竹子和溶洞而名振画坛,在贵州美术馆观看,实是幸事,记录在这里,与君共享。</p> <p class="ql-block">刘复莘中国画作品展</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刘复莘先生,生于上世纪初之农历乙丑年(公元一九二五年),因生肖属牛,亦善画牛。故以孺子牛自居,自篆印章“孺子牛”一方,足见其秉性之谦和。先生籍青岩,出世家,少聪颖,重传承,爱画图而志于道,曾拜景筱南、胡楚漁、吴夔等名流为师,少即参与家乡之抗日宣传。及長,考入璧山正则艺专,从吕风子、谢孝思、苏葆桢等诸大家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赴贵阳而遊于艺,画技雕塑,无不精通,于青年画家中斩露头角。</p><p class="ql-block">早年任职于贵州省建筑设计院期间,参与贵阳市人民广场毛泽东雕像、老贵阳客车站、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等一批国家重要项目的室内外装饰设计工作,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调入贵州国画院为专职画师。因爱黔山之绿竹劲挺,溶洞瑰琦而主攻之。並发现藤竹之漫山流翠,悦目清心,有“胸存一腔正,何必向天枝”之高洁品质,及“朝送白云出岭表,暮迎赤霞归岩际”之逸致闲情。写画图新面别开,前所未见,故而名噪一时,人多以“刘竹子”称之。其它如画梅一科,亦是繁花似锦,怒放枝头,横空出世,欣欣向荣之景象。其上述作品多为海内外藏家珍藏。</p><p class="ql-block">今贵州画院继去岁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联手出版《刘复莘画集》之后,值先生寿诞百年之际,选墨迹画图百幅之多,悬轩厅以展示。欣见神形交錯,异彩纷呈,纪画界前辈之艺深德厚也。</p> <p class="ql-block">刘复莘先生简介</p><p class="ql-block">刘复莘 ,1925年四月生于贵州省贵阳青岩古镇。1945年毕业于正期艺术专科学校,师承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昌凤子先生,受业于著名画家、文博专家、社会活动家、贵州乡贤谢孝思先生及著名画家苏葆桢先生。2004年11月辞世,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曾在青岩中学任教,大华戏院从事美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至12月于贵阳市河滨小学、贵初中学任美术教师;1951年1月至12月,任贵州省文联美术服务社任副社长;1952年至1957年4月,任贵州省美术公司副经理;1957年5月至1979年12月,任贵州省建筑设计院美术组长。1980年1月,贵州省国画院成立,调入作专职画家。</p><p class="ql-block">生前为贵州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刘复莘先生对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皆有涉猎,尤以画竹及溶洞的表现享誉艺坛。</p><p class="ql-block">先生笔下的溶洞突破了中国画传统的题材范围,充满贵州地域生态和文化特征,集溶洞雄奇险峻的景观特色为一体,空间多变,气势恢弘,为中国画表现溶岩洞穴类题材作出了开拓性的探索。</p><p class="ql-block">在墨竹画领域,先生的作品在精研历代画竹前贤画法的基础之上,将墨竹画写实与写意、中西画技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所画墨竹格调清新、意境深远,较之于传统技法,其在表现风格、表达内容及场景规模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把中国墨竹画的艺术表现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艺术遗产的同时,也为广大画竹的同行及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参考和借鉴。</p><p class="ql-block">作品陈列、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中央文史馆及省、市相关机构。</p><p class="ql-block">先生还广泛涉及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装饰、文物保护及风景园林等不同专业领域,并创下优秀的工作业绩。曾经两次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的设计和布置,作品《朱砂山》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曾参加了贵阳人民广场上毛主席塑像的设计制作,修复贵州省博物馆代表性藏品《铜车马》,参加黔灵公园贵州人民解放纪念碑、贵阳老客车站、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展览馆等国家重要建设项目的室内外装修装饰设计及制作工作。</p> <p class="ql-block">画牛</p> <p class="ql-block">画竹</p> <p class="ql-block">画人物</p> <p class="ql-block">画竹子</p> <p class="ql-block">画溶洞</p> <p class="ql-block">刻印章</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中國的画竹艺术</p><p class="ql-block">仔蠡甫</p><p class="ql-block">首先,简单叙述一下中國画竹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一中 画竹理论.</p><p class="ql-block">关于最早的 画竹,传说有三二,</p><p class="ql-block">1)小店汉买羽始画竹;(2)唐王维始画竹,开无间有刻画;(3)五代十國时蜀李夫人月夜独坐南轩,轩外竹影婆浅,映在窗子上,夫人用笔就窗纸画写竹影,觉得生意具足,这是用笔画竹的开始.</p><p class="ql-block">但是一般说来,唐代画竹已为独立主题,开始出現门画竹的名家如萧悦,他工于画竹,用一色,他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出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感谢他的厚意,也赞以他的艺术,写了一首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出无似者,萧即下笔独遇真.情八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虫茎瘦节鼠......"唐代还有程修己,于文宝、李昂大和中(827-840)在文黑殿画竹幃、李昂题诗:"工远精思,巧极似有神.临窗时乍帐,繁明含再明."此外史上有画家单画竹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