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游纪 -(9)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碧人

<p class="ql-block">  <b>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b></p><p class="ql-block">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西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和商业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濒临大西洋,这</span>是摩洛哥最大、最著名的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在法国殖民时期进行的规划与设计,</span>其市中心的摩尔式建筑融合了摩尔风格和欧洲装饰艺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北非的巴黎”。这里最</span>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是建成于1993年,雄伟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这座现代化的清真寺有很大部分矗立在水面上,高高的宣礼塔直插蓝天。</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25年3月6日,我们比旅行团预定时间提前一天抵达卡萨布兰卡,开启了期盼已久的摩洛哥之旅。我们选择的旅馆在城市的中心地带,离几个主要景点都不远,<span style="font-size:18px;">准备在开团之前,先来一个卡萨布兰卡自由行。</span></p> <p class="ql-block">  到旅馆放下行李后,迫不及待的就直奔哈桑二世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位国王在位长达30余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勤政爱民的作风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尊敬。这位权重位高的国王深信,摩洛哥王国的繁荣与安定绝对离不开真主的庇佑,因此决定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国家的最大的城市卡萨布兰卡,修建一座举世无双的清真寺,以表达对真主的感激之情。并亲自将其命名为哈桑二世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实现这一神圣的梦想,摩洛哥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筹集了5亿多美元的建筑资金。其中,3/5的资金来自于国内外的慷慨捐助,而剩余部分则由政府承担。</span>清真寺于1987年8月动工修建,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但是还有一种说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在设计方案的那段时间里,这位国王做了一个神秘的梦。在梦中,他收到了安拉(穆斯林所敬拜的真主)的真言,指出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span></p><p class="ql-block">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巨大的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一个非常漂亮,而且非常现代化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施工过程异常艰辛。参与建造的数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效率。他们夜以继日地移沙填海,用掉了庞大数量的混凝土、钢材和大理石材料。经过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清真寺终于在1993年8月30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实现了国王的梦想,更使清真寺成为卡萨布兰卡最著名的建筑地标。</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外广场异常宽广壮观。而且非常干净、漂亮。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正是穆斯林的斋月,游客很少。后来导游告诉我说,平时几乎每天游客爆满。</p> <p class="ql-block">我来打卡了,哈桑二世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的宣礼塔是那么的美!</p> <p class="ql-block">从清真寺隔海远脁灯塔。</p> <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说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最著名的主要旅游景点。客服中心为非穆斯林游客提供专业导览服务。这些导览服务是入场的必备条件,门票通常提​​前购买或在博物馆入口处购买。门票价格通常为每人140 MAD,约15-16美元左右,包括进入清真寺和参观博物馆。当地人和学生可享受折扣。票有吋间限制, 1小时1批,左右误差30分钟。</p><p class="ql-block"> 参观清真寺需着装适宜,不能穿牛仔裤,短裙。女性不用戴头巾,要脱鞋,门口有人发袋子,要求每个进入寺内的游客把自己的鞋脱下来装在纸袋里用手拎着。入门后可以有多种不同语言的导览员分别站在不同的角落。分别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遗憾没有中文。跟着所选择语言的导览员进入清真寺之后,也可以自已到处游逛。</p><p class="ql-block"> 购票处在相邻的博物馆里,位于面向清真寺的新月形建筑右边。可以刷卡可以现金,也有两台自动售票机。</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部金碧辉煌!精致的装饰设计,凝聚着摩洛哥所有的艺术精华,美丽的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拍一张近照,看看细节,这精美的图案,这颜色的搭配,太精致了!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我所看到过的清真寺中最漂亮的!</p> <p class="ql-block">地下层,穆斯林在祈祷之前净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女性净礼处。大概就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吧,男、女教徒们要分开进行祷告?</p> <p class="ql-block">无意中拍到清真寺外一对浪漫的穆斯林情侣。</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的灯塔处眺望哈桑二世清真寺🕌。从这个角度看,清真寺好像是完全建在海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很小,主要介绍当初在建造清真寺时用到的各种摩洛哥装饰艺术形式。让游客简单的了解清真寺的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b>塔德拉克特艺术(Tadelakt Art)</b></p><p class="ql-block">这种技术在十一世纪阿尔摩拉维王朝时期的古迹建造中随处可见。塔德拉克特的主要材料是石灰,它是通过煅烧石灰岩获得的。</p><p class="ql-block"><u>准备工作:</u></p><p class="ql-block">烧制过程由名为“Al-Kuwacha”的工匠昼夜不停地进行,耗时3至5天。工匠“Al-Dallak”会准备待涂石灰的基座,并在其上涂抹由石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砂浆。基座必须坚固、平整、多孔、粗糙、均匀且平整。</p><p class="ql-block"><u>塔德拉克(Tadelakt )涂料的应用:</u></p><p class="ql-block">工匠使用木制抹刀将涂料涂抹在待涂基座上。涂层紧实均匀后,工匠会用滚筒对涂层进行抛光,然后用刮刀进行一定次数的刮擦,以去除残留的水分。</p><p class="ql-block"><u>最后的密封处理</u>是使用黑皂“Al-Saboun Al-Baldi”,其作用是确保塔德拉克的防水性;它可以填补涂层干燥后可能出现的微裂纹。</p> <p class="ql-block"><b>石膏艺术</b></p><p class="ql-block">石膏或灰泥被称为“Al Gabs”。石膏在摩洛哥建筑中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其基本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这种从矿山开采出来的沉积岩经过煅烧、破碎、压碎,然后研磨成白色粉末:石膏。</p><p class="ql-block">工匠将石膏筛去石灰,与水混合,然后以3至5厘米的厚度逐层涂抹在墙壁和天花板上。</p><p class="ql-block"> 雕塑家使用装饰性镂空模板勾勒出待雕刻的表面,然后用凿子根据深色石膏标记的轮廓进行雕刻和加工。装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种名为“Al-Tastir”的<u>几何构图,</u>一种名为“Al-Koufi”的<u>铭文构图,</u> 一种名为“Al-Tawriq”的<u>花卉构图。</u></p> <p class="ql-block"><b>黄铜制作:</b></p><p class="ql-block">在马林王朝时期,摩洛哥城镇建筑中铜的使用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在农村地区,黄铜制作工艺仅限于厨具。过去,黄铜制作的原材料主要有铜片,材质有红铜(天然铜)、黄铜(黄铜)、镍银(铜、镍和锌的合金,模仿银的质感),甚至还有镀银(通过电镀工艺镀银的金属)。</p><p class="ql-block">制作步骤如下:</p><p class="ql-block"><u>准备:</u></p><p class="ql-block">黄铜工匠用大剪刀将铜片剪成圆形,然后用圆规和尺子根据雕刻图纸对表面进行划分。</p><p class="ql-block"><u>凿刻:</u>工匠们被称为“Al-Nhavsi”、“AI-Tbayli”、“Al-Swayni”或“Al-Safar”,他们首先在铜板上粘贴一块或多块的模板,然后用各种带有凸起图案的小凿子或冲孔器进行凿刻。</p><p class="ql-block"><u>铸造工</u>被称为“Al-Farragha”,他们也参与门的制造,他们为铜匠提供5毫米厚的铜锭。在组装好的铜板上,铜匠用铆钉固定这些铜锭,绘制出格子图案和星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b>木艺</b></p><p class="ql-block">摩洛哥木工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其悠久的历史。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艺术的直接起源是公元9世纪的凯鲁万和安达卢斯清真寺,以及11世纪和12世纪的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木工艺包括:</p><p class="ql-block"><u>彩绘木艺:</u>被称为“Al-Zawaq”的工匠会为各种木材上色;待装饰的木架首先要上底漆、抛光,然后涂上红砖色、开心果绿或紫蓝色。工匠会使用各种画笔进行上色。</p><p class="ql-block"><u>车削木艺:</u>被称为“Al-kharrat”的工匠会使用各种木材,例如乌木、桑戈木、柠檬木和雪松。工匠使用的工具包括手工车削的“Lamkharta”、弓和凿子。</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示的当年哈桑二世清真寺的施工鸟瞰照片。</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哈桑二世清真寺🕌漂亮的宣礼塔,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它都是那么美!高高耸立在天际。</p> <p class="ql-block">  瑞克<b>咖啡馆(Rick's Cafe)</b></p><p class="ql-block"><b> </b>是位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一家特色咖啡馆,它的名字来源于<b>1942年</b>的经典二战影片《卡桑布兰卡》(中国译称“北非谍影” )。在电影中,美国人瑞克·布莱恩在卡萨布兰卡开设了这家咖啡馆。它成为了当时各种人物相遇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卡桑布兰卡》由迈克尔•柯蒂斯执导,亨弗菜.鲍嘉和英格丽•褒曼主演。电影不仅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项,还被《时代周刊》评为“史上一百部影片”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其实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咖啡馆。现在的瑞克咖啡馆由美国前驻摩洛哥大使馆的一名女官员凯西·克里格创办,她对《卡萨布兰卡》的热爱和对卡萨布兰卡缺乏电影中描述的咖啡馆非常失望。用自己所有的养老金,她在卡萨布兰卡购买了一座老建筑,(原建于 1930 年,是著名画家 Abdelkrim Al Ghattas 的出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楼经过精心改造,完全按电影中的场景复制,前后耗时3年。仍然沿用</span>电影中的原名:<b>Rick’s Cofe</b>。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4年开张正式。</span>如今,这家咖啡馆已经走过了21年的历史,从外面看,它并不起眼,位置也不在繁华街区,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其历史和电影背景而备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的喜爱,</span>成为了摩洛哥旅行者必访的打卡地。据不少去过的朋友说:一位难求。</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午三四点左右来到这里。门口没人排队,只有两个守门的。我们说想进去喝杯咖啡,他们就开门带我们进去了。据说平常如果没有预订的话,至少排队几个小时。现在可能是斋月?反正我们的运气不错。幸亏我们先自由行进去了,因为后来我们跟团队一起再次来到卡萨布兰卡,导游带领我们来到这里时,因为没有空位,大家只能在门口照照像,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这屋内的结构,桌子的摆放及装饰和和电影里一模一样。(从卡桑布兰卡一回来就上网看了卡桑布兰卡的电影,原来还真没看过)</p> <p class="ql-block">瑞克咖啡馆,绝对不光是卖咖啡,还以其地中海风味的美食和各类饮品(包括酒水)赢得了食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吧台。</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当年的电影海报,英格丽•褒曼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两杯咖啡☕️,$10一杯,附赠一碟小点心。先生试探性地问有啤酒吗?回答说“有”,太令人意外了,因为在斋月里,当地按照穆斯林传统,是不能喝酒,也不卖酒。大概因为这里的顾客几乎都不是穆斯林吧。先生要了一瓶当地出产的卡桑布兰卡牌啤酒。</p> <p class="ql-block">和吧台的小帅哥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吧台小哥主动把他漂亮的小红帽递给我,说戴上照像好看。看来他一定帮别的游客照过。</p> <p class="ql-block">吧台小哥主动让我们去二楼看看,拍拍照。二楼一般不对外开放。(小费给的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楼一个顾客没有,电视机正播放着“卡萨布兰卡”的电影。</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主要房间摆设。</p> <p class="ql-block">从二楼可看到远处的港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穆罕默德五世广场(</b><b>鸽子广场)</b></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卡萨布兰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城市的中心枢纽,行政中心所在地。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机构都围绕其建造。</span>广场上最引人注目地就是有成群的鸽子自由飞翔,这里也被形象地称作鸽子广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广场中央是一个大喷泉,广场周围有许多棕榈树,围绕广场而建的市政建筑,有着优雅的拱廊和洁白的墙壁,在喷泉和棕榈树的映衬下,显得更 加庄严宏伟。轻轨在广场旁穿梭,</span>成百上千的鸽子在低空盘旋,为这片广场增添了许许生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爱卡萨布兰卡”!几乎每个游客都会在这个大牌子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最高法院。</p> <p class="ql-block">法国总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音乐厅。(喷泉后面)</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军事机构,门口有持枪卫兵站岗,而且不让拍照。</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鸽子不怕人,许多游客给它们喂食,鸽子与游客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鸽子!</p> <p class="ql-block"><b>卢尔德圣母大教堂(The Notre Dame de Lourdes Cathedral)</b></p><p class="ql-block"><b> </b>在充满活力的卡萨布兰卡这座以摩尔式建筑与现代主义影响的丰富融合而闻名的城市里,矗立着一座与传统摩洛哥美学不同的非凡建筑——<b>卢尔德圣母教堂。</b>与这座城市以伊斯兰为主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座现代主义教堂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混凝土外墙和令人惊叹的彩色玻璃。它不仅是一个礼拜场所,也是卡萨布兰卡多元化文化遗产和建筑创新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卢尔德圣母教堂建于20世纪中叶,当时摩洛哥仍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该教堂由法国建筑师 Achille Dangleterre 和工程师 Gaston Zimmer 设计,旨在为卡萨布兰卡不断增长的天主教社区服务。<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尔德圣母院的建筑与摩洛哥城市常见的华丽历史建筑不同。教堂外观的特点是鲜明、棱角分明的混凝土形式——这是 20 世纪中叶盛行的野兽派风格的标志。这种极简主义的方法延伸到了教堂高耸的立面,它没有通常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复杂装饰,而是专注于简单几何图形和材料的原始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圣母玛丽亚雕像。</p> <p class="ql-block">  卢尔德圣母院另一最显着的特点是其巨大的彩绘玻璃板,由法国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卢瓦尔创作。这些彩绘玻璃面板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绘玻璃面板之一。以鲜艳的色彩描绘了圣经场景和人物。彩色玻璃不仅作为视觉焦点,还体现了教堂的精神宗旨,以万花筒般的色调讲述了基督教信仰的故事。彩色玻璃窗的柔和光线和色彩给庄严的教堂内带来了一片祥和的氛围,使每一个进入者除了沉思和敬畏,内心也得到安撫。</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街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游说,摩洛哥靠海的城市都喜欢以白色做基调,</span>主要建筑的外墙以白色为主。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萨布兰卡也被称为白城。</span></p> <p class="ql-block">分手前和我们的导游阿巴度合个影,谢谢在过去的十几天里对我们的细心照顾!</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卡萨布兰卡!再见了哈桑二世清真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