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外婆家探古

依依

<p class="ql-block">多少年了,每当和有三泰口音的人在一起说话聚会,我总要自豪地用泰州话说,我家妈妈是泰州人,我在泰州北门外石头巷子凌家院子度过了童年。</p><p class="ql-block">记得凌家院子的大门堂,一说是轿厅。是当时停轿子的地方。我们小时候这里空荡荡的,早就不见轿子了,倒成了小朋友们玩耍疯闹的一处遮风挡雨的门廊。记得自己过年时在这里提着外公做的兔子灯或荷花灯和小孩子们追着玩。</p><p class="ql-block">穿过门堂有照壁,后面有一横一竖厢房,住着轿夫和佣人。当然,解放后60年代初了,那里面已经早就被房管所安排了城市居民。外婆家也只是在这厢房对面西一进院内,里面也安排了七斤儿八斤儿一家,还有一户林姓的百姓。再往后房屋还有两进,里面厅屋堂屋里住着穿长袍叫凌云志的老嗲嗲和太夫人。此地还有月亮门,芭蕉树、花坛边的一口井。后门就是另一条巷子了,向西走通草河河边。</p><p class="ql-block">少时了了,能记得的不多。当时外公外婆已经在六合工作生活,我父母也在六合工作,只有寒暑假回泰州外婆家。邻居们称呼外公为三少,称呼我阿婆为三太太。这种称呼让我感到非常的奇怪。房子是青砖小瓦,小朋友的眼里看起来很高大,因为门很大,都是格子门,一扇一扇的能一面墙打开,但是基本没有窗户。我长大工作后多次到泰州,觉得泰州地区的老房屋大都是青砖小瓦大门小窗的式样。家里的陈设也和普通人不同,最醒目的是一张有着好几进的拔步床,一进有梳妆台,一进有马桶痰盂,最后要上床了,床前还有一个大踏板。大红杌凳方方正正的一个人搬不动。坛坛罐罐的样式细致精美,也是当时不多见的。晚上阿公喝小酒,用丝线一瓣瓣勒开皮蛋,新鲜蚕豆瓣拌茴香,蚬儿肉炒韭菜,姜丝油炸黄鳝骨。最让我惊奇的是他吃鱼吃螃蟹,最后都能把这些骨头壳子拼成花样,而不像我面前乱糟糟的一团。阿婆给我过10岁生日,早早的就开始张罗红灯芯绒蝴蝶衣,绿呢子裤子,黑色的小皮鞋。我总感觉我们家的日子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渐渐长大记事慢慢听说了凌家大院的来历。说祖上凌儒是明代一位御史,后来在北京得罪严党受了廷杖被贬回泰州。泰山公园的石羊石马就是以前凌家坟的。</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封建家世在当时未见得有多么光彩,我记得我舅舅凌鹏就老想与这样的家庭划清界限,我爸爸也因为和有历史问题的外公凌惠甫是同事而时刻为保护我们不让和他多接近。但是外公自有魅力呀,他在六合一中总务处工作,身上一大串钥匙叮叮当当,是个尽责尽职勤俭持家的总务主任。学校遇有庆典,写对联贺词和进行一些气氛布置,他都亲自动手不遑多让,一笔好字和花团锦簇,让学校有里有面。印象最深的是他打理的一个小花园,各种奇花异草不去多说,一口荷花缸让人想起水世界。里面不仅荷叶莲花🪷,还有一条会生气鼓气的河豚鱼。浇花用荷花缸里的水,园里各种器皿用来储存雨水补充荷花缸。淘米水和厨余用来堆肥。对于花园,外公自有他的一套循环系统。这在上世纪60年代初,带草帽和手套穿着胶鞋在花园忙碌的他真不是一般老农做活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一晃几十年,我也退了休,外公外婆也离开我们将近50年了,几年前到泰州,听说北门外石头巷徐家桥会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给予修缮和保护,我心激动,往事不能成迷,这次我要仔细地去探访和了解一番。</p> <p class="ql-block">开车来到石头巷附近。一道绿篱是分隔线,一边是已经现代化的具有审美感觉的凤城往事,一边则是泾渭分明拓宽了的石头巷。</p> <p class="ql-block">泰州叫凤城,原于唐代的一则传说,说是一只凤凰飞到了泰州,从此就代表着泰康吉祥了。</p> <p class="ql-block">道路白色的部分原来是房屋,黑色的部分,提档前真的是石子路。可怜我外婆缠过小脚,走在这钉子一样的路上,真是步步惊心啊🥲</p> <p class="ql-block">高楼环伺中,这片老城区貌似比印象中小了很多,但是真正走进来却陷入迷宫一般。</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过的徐家桥、涵东街、北瓦厂巷、顾家巷纵横交织,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难怪阿婆在我们闹着出去疯玩时会吓唬我们说:不能走出石头巷子哦,不然你们就找不着家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身在其中,一步一探,发现每条巷子都有不少挂着保护介绍的牌匾,可见当时的大户人家乡绅贤达不少聚集此地,很有点类似南京民国时期颐和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每一块介绍的牌匾都仔细看了。这些大户人家想来百多年里上演了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哦。</p> <p class="ql-block">一条巷子里多个明代官员。</p> <p class="ql-block">终于进入石头巷了。印象中石头巷的王宅和我们凌宅是邻居呢!</p> <p class="ql-block">看着很近,怎么又走得有点迷路了。</p> <p class="ql-block">突然看到了这口井,这可是宋代的一口井啊。小时候大人都不让靠近井边,说是很深,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后来去看到这口井就跑得远远的,听说里面有女鬼。</p> <p class="ql-block">这口井是八角形的吗?完全没有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哇哦,看到了小绿盒子上的石头巷子样。</p> <p class="ql-block">泰州老城改造后还根据石头巷这个名称,对路面做了仿古纹理。我想除非有足疗欲望的人,一般人大概率会轻易地绕过它。</p> <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方位看到了凌家院。只是和小时候的印象完全不同了呀。心跳加速,头上汗都出来了。查DeepSeek凌家巷来历</p><p class="ql-block"> - **凌家巷**: </p><p class="ql-block"> 泰州老城区现存“凌家巷”(今海陵区税东街南侧),相传因凌儒家族聚居得名。明代该区域为文官宅邸集中地,可能为其出生地所在。</p><p class="ql-block"> - **凌家桥与凌家大院**: </p><p class="ql-block"> 虽北门外“凌家大院”可能为后裔所居,但凌儒本人出生地更可能在城内核心区,与其家族地位相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表妹凌群回忆起2019年6月带着爸爸林鹏到泰州凌家院探访的情况。说车到离家不远处的扬桥,老爸就激动不已,想起多年在外工作,开始为政治安全很少还乡,后来年迈,老家无人,回来就更少了。内心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誰都没想到,这也是老舅舅最后一次返乡。</p> <p class="ql-block">凌家大院5号,这是妈妈凌娟、舅舅凌鹏出生的地方。在我还是第一次知晓了外婆家确切的门牌号码。</p><p class="ql-block">石头巷凌家院约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前后共有八九间古色古香一字朝南向阳的房屋,其中七架梁三间、五架梁三间,另有厢房、厨房三间。凌家院内栽种了许多树木,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僻静幽深,清风徐徐。</p> <p class="ql-block">自1976年外公外婆去世后,作为子女的妈妈和舅舅就很少返乡了。后来回来次把,都是为了处理房产和老人遗物。</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妈妈舅舅兄妹俩在我父亲及我妹妹妹婿陪同下再次返乡,看到的却已经是凌家院在不断拆改的现象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两个妹妹也和我一样保留着凌家院的记忆,这次回来看到面目全非,很是留念,也很是期待。</p> <p class="ql-block">谢谢表妹给老房子留下了最后的影像。从这个门进去,记忆中还有两家外姓人家,是被房管所安排住进来的。</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p><p class="ql-block">据泰州《凌氏族谱》(部分残卷)记载,凌儒(1516—1587,百度百科说是1518-1598)是泰州籍明代官员,晚年归隐后活跃于泰州城内,其家族属地方望族。据《万历泰州志》记载,凌儒家族在城内有多处宅邸,其先祖自宋元时期迁居泰州,世代居于此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凌儒家族属泰州名门,</span>清代《泰州乡土志》提到“凌御史宅”位于城东南,即凌儒晚年归隐后所居,推测其出生地亦在城内同一区域。 </p><p class="ql-block"> 明代泰州北门外属城乡交界地带,多分布农田、寺庙及士绅别业(如园林、祠堂)。凌儒家族在北门外有地产,可能用于祭祀(如家族墓地)或田产管理。 根据民国《泰县志稿》,北门外曾有“凌氏旧宅”,或为凌儒家族分支或后人所建,但建造年代可能晚于明代(如清代中后期),与凌儒存在宗族关联。</p> <p class="ql-block">院子10号门口有个标牌。这个介绍不知是否说的我家后院里穿长衫的老嗲嗲。凌家民国时不止有镇长。我知道那时期凌家还出过一个国家级官员叫凌文渊,他做过民国时期的财务次长,但出自姜堰凌家,大概属于凌儒老先生开枝散叶的后代子孙吧。</p> <p class="ql-block">我1974年来泰州参加过中学生乒乓球赛。比赛结束后回到石头巷凌家大院。分别时外婆还颠着小脚出来送我和同学。走远了回望站在巷尾的她,头发花白,身形瘦小,不断轻轻地向我们挥手,那是我对泰州阿婆家最后也是最完整的一个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哪里还成其为院子成其为家?完全是断壁残垣聊斋场景了。</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拆迁标识,让人探寻这片古城区的未来走向。</p><p class="ql-block">经了解:徐家桥与石头巷是泰州目前重点要保护开发的地段。它位于泰州海陵区城北,属明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的传统民居聚集区,临近北山寺、岳王庙等历史地标,巷道肌理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该区域历史上多聚居士绅、商贾家族,部分宅院与地方名人相关,但多数建筑因年代久远或改造,保护状态参差不齐。</p> <p class="ql-block">徐家桥经改造已经很有点眉清目秀的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石头巷何时能像徐家桥这样旧貌换新颜呀!</p> <p class="ql-block">既然石头巷凌家院已经被列为泰州市重点改造项目,那就到市博物馆去看一看能够带来如此特殊待遇的凌家老祖宗吧。</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啊,没想到,那些过去只存在我童年印象中的点滴家族故事,现在成了我重点想要探寻了解的内容,我想对这位明代封建大臣知道的多一点再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赫然有凌儒《吟税务桥》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泰州商贾大户、官宦人家的大体样子。</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旁边就是泰州图书馆,和老伴先生一起走进去查查地方志。</p> <p class="ql-block">凌儒(字真卿,号海楼)是明代泰州籍官员,其生平事迹在泰州地方志及多部史料中均有记载。以下综合整理他在泰州的主要事迹:</p><p class="ql-block"> **一、仕途经历与政治风骨**</p><p class="ql-block">1. **科举入仕** </p><p class="ql-block"> 凌儒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初授江西永丰县令,任内推行惠政,后被擢升为御史,以刚直敢谏著称。 </p><p class="ql-block">2. **对抗权奸** </p><p class="ql-block"> - 任御史时,首辅严嵩企图构陷边将王忬,凌儒据实勘查并为其申辩,直言:“白首筹边,谋实周于御圉。赤心为国,谊颇效于忘家”,名声震动朝野。 </p><p class="ql-block"> - 因弹劾严嵩党羽鄢懋卿贪腐,不愿同流合污,称病辞官归乡。 </p><p class="ql-block">3. **穆宗朝复起与再遭贬谪** </p><p class="ql-block"> 穆宗即位后复职,继续弹劾权臣高拱、郭朴等人,升任右佥都御史,但因吏部追论其早年任永丰县令时“贪墨”罪名(一说为政敌诬陷),最终落职归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归乡后的民生贡献**</p><p class="ql-block">1. **治理水患** </p><p class="ql-block"> - 泰州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农田依赖运河堤防保护。凌儒力主开凿丁溪、白驹两港以泄洪,并亲自冒雨勘察河道,指导疏浚工程,显著减轻了当地水患。 </p><p class="ql-block"> - 此工程保障了泰州三分之二的产粮区,避免“堤溃田沉水底则颗粒无收”的灾情。 </p><p class="ql-block">2. **公益事务** </p><p class="ql-block"> - 主持修葺学宫、加固堤防、赈济灾荒,并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如“改正编银”“以马草补料价”),多被采纳施行。 </p><p class="ql-block"> - 遇民间不公之事,常挺身而出,“为之理直雪冤”,维护乡里公正。</p><p class="ql-block">**三、文化影响与著作**</p><p class="ql-block">1. **《旧业堂集》** </p><p class="ql-block"> 凌儒晚年著有此书十卷,内容涵盖诗文与政论,是研究其思想及明代泰州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 </p><p class="ql-block">2. **天目山题咏** </p><p class="ql-block"> 其诗作《天目晴岚》描绘泰州天目山(今姜堰北)的景致,诗句“形胜东来第一山”成为地方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四、历史评价与争议**</p><p class="ql-block">1. **双重形象** </p><p class="ql-block"> 凌儒以清廉刚直闻名,但晚年因被追论“贪墨”而落职,后世对此争议较大。部分学者认为此系政敌构陷,反映明代官场倾轧之烈。 </p><p class="ql-block">2. **地方认同** </p><p class="ql-block"> 泰州民间视其为铁血御史、造福桑梓的乡贤,其治水功绩尤受称颂,至今在地方文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总结** </p><p class="ql-block">凌儒一生兼具士大夫风骨与乡土情怀,其泰州事迹体现了明代地方精英在政治、民生、文化领域的多重角色。他虽因官场斗争终结仕途,但对家乡的贡献使其成为泰州历史的重要符号。欲深入探究,可查阅《旧业堂集》及《道光泰州志》等原始文献。</p> <p class="ql-block">凌御史的《旧业堂集》目前有影印本,计五百多页。 </p><p class="ql-block"> 据《明史·职官志》记载,监察御史为 “正七品”,但因其直接代表皇权巡视地方,有“代天子巡狩”之权,实际地位远超普通七品官,所谓“七品巡按”是也。</p><p class="ql-block">据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并报道:" 凌儒曾任右佥都御史,官制四品。加上加衔,故去世后可以享受三品墓葬等级,墓前置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两件。" </p><p class="ql-block">难怪我妈妈说老祖宗的墓葬等级很高,谥号“忠谏堂”!</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我们搜寻百度查找凌家坟,突然看见2020年现代快报的一篇报道,再次证实了这些石像生出自于凌家坟。</p> <p class="ql-block">更意外的是这里的村民介绍说以前护坟的人家姓戴。而介绍这次挖掘情况的,居然叫戴文耀,和我家小五同名同姓。</p><p class="ql-block">这肯定是巧合啦,因为我父亲的这个戴在常州金坛,所以我们家的微信群才叫“金泰府”,这说明两家几百年里冥冥之中就有关系喽🤩</p> <p class="ql-block">美篇写作过程中发给几个朋友看看和补充,这是多年来致力于凌氏家史研究的苏州凌姓朋友发来的信息,一看之下,凌戴两家关系承先启后到目前,确实有渊源有天意啊!</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用整整大半天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五百多年前家族祖先的一个速写形象。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模糊,比如:其一我妈妈说这个御史祖先当时因为弹劾严嵩,高拱党羽,被嘉靖皇帝下令廷杖40,晚年去世后墓前有一个血裤子墓碑🪦。查资料又说廷杖60。这还得了,因为我以前看明代小说,据说杖20就能让人毙命,看来这老先生朝中有人,手下留情了。</p><p class="ql-block">其二,我妈妈一直说泰州泰山公园的石羊石马来自我们凌家坟。但现在市民说这些是为了岳飞抗金有岳王庙而为岳飞衣冠冢甬道所有。但是历史笔记也有说是来自凌儒坟道。后来泰州城扩建,发掘出不少文物。2020年现代快报有一篇报道,坐实了这些个石像生的来历及故事。</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金泰府成员,謹以我们的探访,讲述一个让人感慨系之的家族故事。凌儒是个好官,光照后世后人。明年是阿公阿婆逝世50周年,我相信他们会在天上与先贤祖先碰头成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