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昭苏的前世今生 (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鹏 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的西部,有一片被神明亲吻过的土地,那便是昭苏。这里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对于多少人而言,是个神秘而遥远的雪域高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认知里,只有熟悉的新疆水果名称,模糊的地理概念里知道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十几年前我曾去过新疆的喀纳斯,领略过喀纳斯俄罗斯油画般的迷人秋色和一夜之间降临的冬雪。昭苏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与江南的县城相比,肯定是沙漠、草原和雪山的结合体;与北方的县域城市相比,肯定没有高楼,经济也比较落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我脑补了许多场景,通过查询网上资料之后,才知道自己地理知识如此匮乏:原来昭苏不仅有“塞外江南”之称,还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国家仪仗马选育基地!如此多的殊荣都是国家认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开始在心里盼望着与昭苏的零距离接触:去看一场热闹非凡的国际赛马;去听从雪山上吹来的风,经过松林时的呓语;去赴昭苏草原上万亩油菜花和 紫苏、丁香花、薰衣草的浪漫约会;去感受天马浴河那万马奔腾的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我终于来到了昭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新疆伊犁州的首府伊宁市出发,车子驶上一条两边有伊犁河支流陪伴的道路。那河叫“特克斯河”,它的河水不是常见的流淌形态,而是像绿色宝石一般,一朵朵、一簇簇地浮在水面,在水面跳跃着,闪耀着迷人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窗外的美景,是留不住的。心里惦记的是相隔并不算远的伊犁。但当车进入伊犁地区后,眼前所呈现的景色让我惊呆了:连绵的雪山,广袤的草原,蜿蜒的河流,密布的湖泊,无垠的戈壁……这些,似乎只能在电视里看到,或者是梦里寻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一进昭苏,便与姗姗来迟的晚霞相撞,那金黄的颜色瞬时在车窗上铺陈开来,在坡岗上涂抹成大泼大洒的印象派画作。晚霞像颜料,由西边的天际一直泼向了东边的群山。山岭上,有风舒缓地吹过,那些高矮不等的树木便成了乐器,叶子成了吹奏的簧片。风,是轻柔的指挥棒,让树木奏出低沉的慢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一个古老的名字,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关于这片富饶土地的传说。昭苏便是那个传说中的乌孙国,因细君、解忧公主与汉朝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历史。多少年后,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仍旧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仿佛时间从未抹去他们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汉武帝为彻底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曾数度出塞击胡,使得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然而,匈奴虽然在军事、经济实力上受到极大削弱,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但是依旧控制着西域诸国。为了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御匈奴,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拒匈奴”。元封初年(前110—前109年),乌孙遣使“以马千匹”为礼,媒聘汉家公主。汉武帝想到了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一封诏书将其封为公主,命其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和亲。对此,班固所著《汉书》有明确记载,细君公主和亲,比王昭君早了七十五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君公主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其父刘建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败露之后自缢身亡,其母以同谋罪被斩。细君尚幼,被赦无罪,由其叔父广陵王刘胥教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细君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音律,才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封三年(前108年)初春,刘细君辞别叔父刘胥,沿邗沟北上,行经平安县(今宝应县)时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至今,宝应县的黄塍地区保留的大型广场歌舞跑马阵,又称跑马灯,据传是刘细君远嫁乌孙时,沿岸民众为其欢送时举行的一种大型民间歌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民间还保留着细君公主“灵璧手印”的传说。话说当年她走濉水行经安徽灵璧时,登相山扶石东眺江都故国,不忍离去,伫立之久,致使手印留香于石,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直到元朝时,细君扶石留香,其“灵璧手印”的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封四年(前107年),细君公主拜别武帝西行和亲。史载汉武帝特“赐乘舆服御物”,同时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踏上了前往乌孙国的路途。穿过天水、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到达大汉边陲重镇敦煌郡,随后从玉门关出关,走北道西行,穿越天山南麓和库鲁克塔山脉间的危须城和员渠城,向西行再到尉犁国的尉犁城。经龟兹国的乌垒城、轮台城、延城,进入姑墨国的南城、温宿城,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到达赤谷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都赤谷城大路两旁官民奏起胡乐,载歌载舞。见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猎骄靡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乌孙人因其肤色白净、花容月貌,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闻风而动,“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贵)。乌孙国毕竟临近匈奴,离汉廷太远,匈奴女后嫁而为左夫人,这是猎骄靡的谨慎之处。此时的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南水乡长大的女子,无法适应逐水草、住毡房的异族生活,比不得“左夫人”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的洒脱,加之语言不通,与猎骄靡沟通困难,其悲愁艰难可想而知。而作为汉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关系着大汉边疆的安宁,于是“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做了不少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边陲异乡,胡语难懂。细君公主时时想起江都的南方景色与长安繁华的都市风光,常借音律抒发思乡之情。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宋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何异乌孙送公主,碧天无际雁行高。”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或隐指,或明言,都认为刘细君是琵琶的首创者。最著名的当属被史官班固记入《汉书》的思乡绝唱《悲愁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吾家嫁我兮天一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托异国兮乌孙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穹庐为室兮旃为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肉为食兮酪为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居常土思兮心内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为黄鹄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曲如泣如诉,言辞似子规啼血,令人黯然神伤,后来收入汉诗,被称为“绝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孙王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看出了细君公主的哀怨,为减少变数,依据“王后再嫁须是王室子孙”的乌孙风俗,将细君嫁给继承王位者、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军须靡。这种乌孙国的传统习俗,在汉人看来,违经背义,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汉武帝,陈述猎骄靡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恳求汉武帝,一旦昆莫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汉武帝接书后,为了国家大局,回信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军须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细君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两年后,猎骄靡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细君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香消玉殒于伊犁河畔,长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藩国郡主沦为罪臣之女,罪臣之女骤升为大汉王朝的皇室公主,皇室公主成为乌孙王祖孙两代的夫人,历经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细君公主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君公主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虽然到乌孙后不几年即逝,未见显著政治成效,但她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稳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汉朝后来的和亲者提供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促进了乌孙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她积极传播汉朝先进文化,为乌孙国带去了汉朝的典章、礼仪、音乐艺人、百工匠人、生产技术、广陵风俗和汉代的葬制等,催化了乌孙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这一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君初嫁乌孙时,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这些能工巧匠、乐队、卫士、裁缝、侍从等人,将中原文化及先进技术也随之带进西北大草原,与三百年后文成公主和亲一样,为西部地区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因为细君公主的到来,乌孙开始有了琵琶、房屋,开始种桑养蚕。据记载,刘细君精通音律,所谓“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即兼采众长而别创新声。可以说,琵琶的工艺流程是出于匠人之手,刘细君却是它音乐原理的设计者和审订者。她笔下的诗篇成为边塞诗的滥觞曲,当年的乌孙成为边塞诗的发源地,从而开启了我国诗歌边塞化的进程,使和亲的影响从政治范畴延伸到文化领域。此外,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时携带去了大量丝帛,还将蚕桑的种子藏在发髻里带到西域,桑蚕技术从此在西域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书·西域传》记述宣帝刘询为处理乌孙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的矛盾,曾派常惠率领三校士卒驻屯赤谷,说明了汉政府当时在乌孙的军队屯田自养。此外,早期乌孙墓葬中铁器较少,到中期以后铁器增多,质量提高,可以看到乌孙冶炼技术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两国的联盟没有结束,于是汉朝又派了原是罪臣后代的刘解忧嫁给了军须靡。没几年军须靡去世了,弟弟翁归靡继位后也娶了刘解忧。在匈奴退出西域后乌孙成了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翁归靡向汉朝上书称要立刘解忧的儿子为嗣并再次请求和亲。宣帝应允,遂派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出嫁,未果。后乌孙国背信,未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嗣,却改立了有匈奴血脉的泥靡为王,西汉朝廷不满,与乌孙的联盟由此中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刘解忧仍然留在乌孙依收继婚习俗改嫁狂王泥靡,并生下一个叫鸱靡的儿子。因为西汉不需要联合乌孙共同对抗匈奴,所以解忧公主的任务是为汉控制乌孙。狂王之立既不合西汉朝廷的意思,又与解忧公主感情不和,正好此时汉使者魏和意及任昌为送还乌孙质子而来到乌孙,解忧公主便对他们说狂王不得人心,容易诛杀。魏、任企图在酒宴上刺杀狂王,但剑没砍中狂王,狂王骑马逃走后,派儿子细沈瘦围困赤谷城里的魏和意、任昌及解忧公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月后,西域都护郑吉发动诸国兵救解忧公主,狂王的士兵才撤走。事后,汉廷派中郎将张遵持药医治狂王,赐金二十斤及彩缯,并逮捕魏和意、任昌,将他们押到长安斩首。又派车骑将军长史张翁调查解忧公主与使者谋杀狂王的事,公主不服,叩头谢罪,张翁抓着公主的头发一阵痛骂,而副使季都则继续医治狂王,狂王派十余骑兵送还。汉廷虽表面安抚狂王,但对解忧公主刺杀狂王的举动实际上持赞成态度,因此张翁回来后就因解忧公主上书告状而被处死,季都则因为明知狂王当诛、有机会却不杀他而被处以腐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汉朝干预下,解忧公主的儿子最终登上王位,解忧公主也因为年老请求回到故乡。宣帝十分同情,派人将她接到长安,还赐下了不少田宅,平时的朝见礼仪也是等同公主,两年后解忧公主在自己的故乡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日月变迁、沧海桑田,铁血男儿喋血疆场,红粉佳人和亲民族安戎马,交欢琴瑟传文化,一曲《天马歌》绝响在西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窗外的风景和那种水润润的气息,让我仿佛回到了盛夏的江南。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恰似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一块“湿润绿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当我第一次走进昭苏,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境: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牛羊、骏马,还有那深邃的蓝天和白云下的古道,都让我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赋予了昭苏无尽的魅力。夏季,草原上绿草如茵,马儿奔腾;冬季,雪山之巅白雪皑皑,宛如仙境。昭苏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长河中,昭苏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曾是乌孙国的故土,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走在昭苏的街头巷尾,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最打动我的还是昭苏的人。这里的人们朴实、热情、乐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忍的意志,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和生活。在这里,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头巷尾,不论是在草原还是山间,人们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唱歌跳舞。他们的歌声和舞姿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更是昭苏的灵魂。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用双手书写着昭苏的新篇章,将那些古老的传说融入现代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还有昭苏的美食。这里的饮食文化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比如那拉面,筋道的面条配上醇香的羊肉汤,真是美味至极。还有烤全羊、手抓饭、羊肉串等,每一种都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这里的流年,仿佛是静止的,仿佛又是跳跃的。它跳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也跳动在我的心中。我知道,这流年,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一个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古朴、遥远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一说话就能触摸到历史,一翻眼皮就能看见自然。昭苏县有着400多年的种马历史,素有“天马的故乡”之称。这里培育出的伊犁马、伊犁种马,以体形高大、奔跑有力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县是全国养马最多的县,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良种马培育基地。行走在昭苏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健壮的马匹。它们不是装饰,不是道具,而是交通工具,是传递文化的使者。马背上的骑手,无论男女都英姿飒爽。他们策马奔腾时,飘逸的长发与紧裹的马背相撞,仿佛是历史与今天相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县也是全国著名的优质“酥油草”生产基地,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草生长在肥沃的草甸上,经过长年冰雪覆盖和冻土作用,不但生长周期长,而且根系入土深达三米左右。这样的草质使马匹在食用后耐力持久、体魄强健。而草原上的马匹也极富灵性,它们能听懂主人的话语,懂得感恩和回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昭苏的草,不能不提昭苏县境内的天山。这座山横跨中国新疆北部,东西横亘1500千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山的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7443.8米,是弧形山脉的突出代表。而昭苏正好被天山东西横贯全境,处于西端。当人们走进昭苏时,就会发现这里的天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草场和牧场。这里山峦起伏、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骏马奔腾……在天山山脉中段的高山草甸带中,还分布着大片的云杉和冷杉林。这些树木构成的针叶林带海拔都在2000米左右,为优质牧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昭苏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些美丽的湖泊。这些湖泊像星星一样点缀在草原上,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气和生机。这些湖泊中最为著名的是喀拉峻湖和赛里木湖。喀拉峻湖畔水草丰茂、牛羊成群、骏马奔腾,而赛里木湖则被人们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昭苏的土地上,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声音。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绽放出最美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走在昭苏的土地上,我深深地被这片土地的美景所吸引和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自然与历史的和谐统一,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梦境之中,仿佛走进了诗意般的画卷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昭苏的日子里,我仿佛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每一天都过得那么充实、那么有意义。我在这里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和乐观。我也看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富饶,看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回顾昭苏的历史,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和谐共存。昭苏的历史与人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追求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共同珍惜这片土地,传承那些美好的故事,让昭苏的历史与人文永远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文选自鹏鸣散文集《天马西极》一书。</p> <p class="ql-block"><b>作 者:鹏 鸣</b></p><p class="ql-block">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