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封作为北宋都城之所在,适时“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且“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社会一片样和。维系如此繁荣的城市必然需要良好的行政机关作为支撑。开封府,既代表北宋中央朝廷管理京师,对皇帝负责,又管理着北宋京畿地区的众多县镇,“典治京师”“府务浩穰”,号称“天下首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事越千年,当年的开封府在今地表已不见踪迹,但《开封府题名记》碑却流传后世,默默诉说着北宋开封府一百六十余年的辉煌。细看碑文,宋太宗、真宗曾潜藩在此,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颂、曹公亮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在此任职王将相、名人轶事、历史风云凝聚于这方厚重的石碑上,秋功过。任后人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览围绕《开封府题名记》碑展开,抚今追背,讲述"生在开封府的故事,感受“公生明”“清植勤”的道德风气,引领观众回到那个闻名遐迩,天下莫不向往的开封府。</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题名记》碑</p> <p class="ql-block">《开封尹题名记》碑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只看石碑已无法辨认,但通过高科技手段,一点就还原了,方可了解全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开封府,又称“南衙”。作为位居首都的“京府”,它伴随北宋王朝历经沉浮。其官长是北宋政坛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王朝政治上的变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存于开封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开封府题名记》碑,原立于宋开封府署之中,明末黄河水淹开封,清初迁开封府署于开封县衙,府署内建包孝肃公祠,移碑于祠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初年废府存县,祠仍存。新中国成立后,包公祠所在地成为开封市劳动局,之后该碑几经辗转于1971年被开封市博物馆运回立于碑林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高2.14米,宽0.96米,厚0.24米,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除局部模糊外,大体可辨。碑文较为翔实地刻录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二月,下讫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闰二月八日,146年间历任开封府长官名录,共计183人次,内容包括任职人员的姓氏,上任年月及官职等,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也是研究宋史、开封地方史志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碑最左侧,有五分之一的位置空缺,这是由于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听从蔡京建议,“罢开封权知府,置牧、尹、少尹”。相比以往只有亲王任府之长官才能称尹,其他官员任长官只能称“权知”“知”“权发遣”,显然更换开封府长官名称,象征着提高开封府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表示与《开封府题名记》碑有所区别,需要另刻《开封府尹题名记》碑。该任务落实到新任开封府尹、崇宁四年开始任职的李孝寿身上。于是,李孝寿成为“府”题名中的最后一任和“府尹”题名中的首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通碑原共存,历代屡有迁徙,后府尹碑下落不明,甚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绘,纵24.8cm,横528cm,绢本,设色。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徽宗朝前期清明节开封城繁华的世情民生,艺术性地集中概括了开封城东角门子内外、汴河两岸、虹桥上下和城门内外的繁忙景象。同时,以画言志,揭示隐藏在北宋都城内外的社会痼疾,借此劝谏徽宗。该卷堪称北宋社会风貌的“百科全图”,也是世界上最早表现节令的风俗画。</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历代书画收藏鉴赏名家都予以高度评价,徽宗朝国戚向氏的《向氏评论图画记》将其列入“神品”,视之为稀世珍宝。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兼具顶级艺术品与珍稀历史文献的双重属性,所以造成其在被创作之后流传的900多年间命运多舛,演绎出了“四次被盗、五次进宫”等许多离奇曲折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主要流传经历表</p> <p class="ql-block">张择端与仇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择端:北宋画家,生活于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是宫廷专职画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的是淡设色,以墨色为主,略施淡彩,通过墨色的浓淡和色彩的晕染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层次和质感,使画面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线条精细、质朴,以墨线勾勒为主,略施淡彩。画面注重写实,生动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建筑结构、人物活动及市井生活细节,展现出宏大而真实的城市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纪实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择端:其《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是研究北宋城市经济、文化、建筑、交通等方面的珍贵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风俗画创作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仇英:明代画家,生活在明代中期,出身低微,早年为漆工、画匠,后在绘画上天赋展露,得文人赏识,成为职业画家,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则是重彩设色,运用丰富鲜艳的色彩,如石青、石绿、朱砂等,细致地描绘出明代苏州城的繁华景象,色彩绚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仇英《清明上河图》:风格工细艳丽,以青绿重彩设色为主,色彩鲜艳丰富。构图同样宏大,描绘的是明代苏州城的繁华景象,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融入明代元素,画面更加华丽精致,装饰性较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仇英:他的《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社会风貌和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展现了明代画家对古代经典题材的创新演绎,在明代绘画史及风俗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解读“清明上河”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清明上河”,意即清明节期间到河上去观春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宋,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扫已故亲人的节日,也是标志着万物复苏、气清景明的节气。清明前后,汴河开始通航,第一批漕粮运抵京城,漕运等各种商贸活动日趋繁忙。《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它同《清明上河图》中的描绘相互印证,正是对北宋末年开封城清明节繁盛景象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中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中的物品生活用品类</p> <p class="ql-block">瓷器</p> <p class="ql-block">商业用途类</p> <p class="ql-block">船舶类</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自宋代问世之后,就备受关注,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临摹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清明上河图为题的长卷,留存至今的可达数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宋本《清明上河图》外,尚有明代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卷及清代宫廷画家陈枚、金昆、戴洪等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各种版本一览</p> <p class="ql-block">明代仇英款</p> <p class="ql-block">清院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门楼是标准的宋代高台建筑,庑殿顶,七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均设双扇门和直棂窗。城门直梁式,城门楼高台两侧各设登道和掖门,掖门为单开间,四铺作,悬山顶。城门楼充分展示了宋代的建筑技术,也是京城的象征,更是封建王朝等级制度的主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门的构造为在门道两侧地袱上密排矩形木柱,柱全部直立,大半包砌在门道壁砖墙中,柱间间隙约等于柱宽。柱顶上顺门道方向施承重枋,枋上架过梁,梁上立短柱、小梁、斜撑,构成梯形梁架。小梁、斜撑上即直接铺平行于门道方向的木板。门道外端,自上下两层梁头上各挑出木枋,支承门道外的尃风板。木构梁架以上,大约再有相当于构架高度的砖墙就到达城墩顶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