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湖湿地的曹禺公园内,建有曹禺大剧院和梅苑。当我们迈向梅苑再回头张望气势恢宏的曹禺大剧院时,只见它如巨型白色波浪悬浮于城市天际,几何切面与玻璃幕墙折射天光,似一卷未启幕的剧作稿,静默中蓄满流动的诗意与张力。<div>七律:咏曹禺大剧院(平水韵仄起首句押韵)<br>梅骨连襟鹏翼扬,<br>朱檐耀日列云梁。<br>回廊竹抱千重翠,<br>莲柱灯辉六合光。<br>屈子乡中凝逸魄,<br>惊鸿曲度楚天长。<br>梨园袖引星河动, <br>虹落沙洲化玉堂。<br></div> 远望曹禺大剧院旁的“星光桥”,它是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核心取景地,以桥为视觉纽带,浓缩展现潜江城乡交融之美,成为兼具功能性与文化象征的城市地标。 <div>梅苑选址于昔日的玛昌湖,是因为这里有宽阔的水域、丰茂的水草、满湖的荷叶荷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更重要的原因是曹禺先辈万徵有诗云:“我家世居马昌湖,荷花深处是吾庐。翠叶悦目连天碧,红白花开上万株。”远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曹禺先祖万邦从江西宦游此地,结庐马昌湖畔,生息繁衍十三代而至曹禺横空出世,青史垂名。</div> 梅苑的上首是一石柱牌坊,上书“梅苑”二字。 牌坊有一大四小五个门洞,门顶如屋檐,上有“二龙戏珠”的雕饰,底座处内外各有两大四小六尊石狮。 牌坊内外立着八根对称的灯柱,每根灯柱由五节组成,每柱灯节上写有古诗,如:“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就是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只是更多的内容我无法辨认。 两侧各有一排仿徽派民居的建筑为商业街。时间关系,没有游逛。 跨上曹禺祖居前并排的三座拱桥,中间一座题“繁漪卧波”(用“雷雨”中人物名),左边一座题“白露遗珠”(用“日出”中人物名),右边一座题“碧荷鎏金”(有人猜测是寓意花金子满怀狂热的青春炽火、风流、泼野,让《原野》流光溢彩)。可见设计人员是多么善于节外生智。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曹禺出生天津,一生从未涉足过江汉平原潜江市,仅祖上在潜江生活了十二代。但根脉所在,曹禺曾于1989年以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我是潜江人》表达对祖居的眷念。这也就难怪,潜江市会将曹禺祖籍打造成潜江文化名片,从而将其推到万众敬仰膜拜的崇高地位。 我也不是潜江人,但是因为祖辈是潜江人而产生出一种血源相连、无法割舍的依恋情愫。对文学的喜爱和对曹先生的敬仰,更令我对杜家姐妹邀约此次行程时,安排前往瞻仰曹禺祖居而高度赞赏。 下桥向前行一百米左右就是博物馆的大门,由曹禺先生女儿万芳题写的四字牌匾“曹禺祖居”分外醒目。一副木刻的对联分列两边:“萬家文脉源千古勝地,三部人生剧一代宗師”。 《七律.谒曹禺祖居感怀》(平水韵·九青韵)<br>马昌湖畔谒门庭<br>黛瓦犹闻翰墨馨<br>十二代人藏谱牒<br>三千风物诉飘零<br>雷生砚底惊寰宇<br>根植毫端认故棂<br>纵未亲临桑梓地<br>一声"潜裔"九原听。<br> 2010年,在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潜江复原建成了曹禺祖居。祖居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音像、视频、雕塑等形式,集中展现了曹禺先生耕读世家的历史形态。 进入大厅中央,首先映入眼眸的是曹禺先辈十二代家族的铜像群雕。 两侧则为曹先生生平记载图表及实物照片。上图有西式怀表、大明宣德年间的贡酒;下图为几案上的摆件:观音童子。 万氏家谱手稿、压尺;万氏学堂用过的工具书:《中华字典》。 升和斗,是度量粮食的器具,但不知为什么说明上写的是“庹墨粮食”。 潜江水乡,舟楫便利、市肆集散,吸引各方儒生俊杰在此居住、生息,并留下许多历史传说,文化古迹。据载,明万历年间,江西南昌武官万邦宦游此地,被潜江“田舍之城”所倾,娶当地女杨氏为妻,再不他往。其第七世孙万锟之后,以儒为业,累获功名和朝廷封赠,至第十三世孙万家宝,即曹禺。 这是《万氏家谱.祖居》的内容,因文字很美,所以我费尽心力摘录:民国初年,万家有旧式房屋数重,从北朝南,占地千余亩,前为老衙台,后抵城墙。城墙下即一望无际的马昌湖,左右无邻舍,东西北三面均为湖或稻田围绕。由东至西有一路通行,向西至龚家为城隍庙。南面过衙台为孔庙(儒学)。庙内建筑雄伟,红墙绿瓦之大成殿可映入眼帘。房前为一大禾场,周围植杨柳。房屋第一重为朝门三间,过天井为大厅三间,朝门内外及大厅悬有功名匾,后为厅屋及堂屋。再后为台屋。东西有厅堂及堂屋,有新屋为后来扩建。西面有花厅,广植花木。每到夏日,四周稻田青葱,湖中莲叶碧绿,十里荷花红白相间,渔舟唱晚,萎歌泛夜。盛夏之夕,饭罢沐浴,老幼多携竹床竹椅至禾场乘凉,野旷天底,凉风习习,或坐或卧,皓月当空,银河夜度,蛙声四起,稻香拂鼻。老人讲故事,儿童扑流萤,不觉夜深……此盖民国初年时之旧观也。 曹先生的祖居为江南民居风格,四进,每进的二层小楼和侧厢间有大约二百平米院落,成四合院状,楼厢门楣上从左至右分书“儒行之宗”“吾庐仙居”“孝友家声”“德行道艺”“芸香阁”“经纶天下”“江流有声”等匾额。 <div>吾庐仙居两边的条幅对联:<br></div>通天地人之谓儒,立德立功立言斯为不朽;<div>合夏商周而议学,日庠日校日序所以明伦。</div><div>——清代万时乂题潜江曹禺祖居博物馆馆藏</div> 水云居(不知猜对没有) 德馨堂内的对联:<div>居乡称善人唯德致福<div>教子作循吏以政承欢</div><div>——清代张南山题潜江曹禺祖居博物馆馆藏</div><div>寿字两边对联为:</div><div>重帘不卷留香久,</div><div>古砚微凹聚墨多。</div><div>出自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七言律诗:《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br></div></div> 德馨堂会客厅内摆设着几案、太师椅、青花瓷等,多么熟悉的场景。突然间想起我家二奶奶也保存着一个这种模样的花瓶,WG破四旧时,她自已亲手打碎后扔入渣滓堆,她说:免得讨麻烦。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可惜可叹,难道它们不是古人智慧和劳力的结晶吗? 经纶天下前的院子里,是曹禺上辈人收的私塾学生吧?<div>这边条幅上写的是:文星照耀还争五更鸡声三更灯火!意思应该是即使有上天文曲星的关照,也不停歇日夜艰苦奋斗的努力吧。</div> 曹禺的高祖以上多为朝廷命官,累获功名和朝庭封赠。高祖以下渐呈衰落之势,曾祖父万际云,祖父万启文均设馆教学,穷困艰辛。 “在正味斋上”?实在是不知正确与否。估计是曹禺在天津的生活资料展。今天恰好是博物馆休息日,守门的师傅因听说我们是从外地赶来的,所以放我们一马,但没有讲解员可以为之答疑解惑。 春盒架、炊具,厨柜、灶台,这些具像我倒是不陌生。 北洋将军府<b>藩威将军</b>指的是曹禺父亲万德尊。<br>1888年15岁时中秀才,有神童之誉。因为赶上了满清政府办新政、搞洋务的浪潮,以官费就读于洋务派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1904年6月与母舅杨君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振武学校学习,毕业后再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22年8月,黎元洪复任大总统,万德尊被授为“藩威将军”,曹禺的家庭又开始富贵。 美德贞操厅介绍曹禺祖父万启。又名启文,字紫邮。启文幼时为教私塾的父亲笔录讲义,后承父业为私塾先生,以授课为业。启文娶妻杨氏,杨氏聋哑,后又娶徐氏为妻。启文与杨氏生一子,名德尊,字宗石,即曹禺的父亲。 妹夫冯小清告之:“梅苑”是以展示中国戏剧文化为主题,让自然之梅与人文之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林园建筑。园区各处遍植梅树形成“千亩梅海”(获梅花奖的演员们参与植树)。每年冬末春初梅花盛开、清香四溢!可惜我们错过了最美的花期。<br> 回转的路上路过雨虹桥,它的风格也是由两边的台阶夹着一面滑坡。小弟杜志刚高举相机捕捉祖籍地野韵天成,水鸟翔集的绝美风情。<br> 潜江梅苑内的百花亭,对联:<div>沣湖碧水浸秋月, 梅月清风斗玉箫。</div><div>沣湖:“蚌湖秋月”是潜江著名八大景观之一。<br></div> <div>妹妹杜再红为我在“雪晴桥”下留影。<br></div>80年代,我因学习现代文学课程而与曹禺先生以及他的著作《雷雨》、《日出》、《原野》等戏剧相识,2014年7月,儿子又驾车带我和媳妇、孙子一起来潜江参观了“曹禺纪念馆”,并用QQ作了日志记录。此次有幸被父亲朋友杜伯的后人邀请参观曹禺祖居,自然是分外高兴和珍惜这其中的深情厚爱。这次美篇写作,我用时5天,因为很多不了解的东西我都在刨根问底,由此又阅读了不少有关曹禺的文章介绍,包括他的三次婚姻、特殊年代的悲苦遭遇、人性的不堪、及创作天赋所受到的扼制等等。可惜一代享誉中外的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终还是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b>《自由诗.曹禺祖居观后感》</b><br>1.马昌湖把天空折成蓝色的信笺,<br>芦苇用金钩小楷誊写家训。<br>十二代人的足印在青石阶下,<br>长成厅前那株老梅的暗香——<br>每片花瓣都钤着水乡的印章。<br><br>2.梅苑的日影总爱绕三绕:<br>先缠住德馨堂的紫檀椅脚,<br>再数清塾馆砚台的墨纹指印,<br>最后蹲在万德尊的怀表里,<br>等一场永不落幕的夕阳。<br><br>3.现在每道田埂都站成戏台:<br>稻浪翻滚时背诵《雷雨》独白,<br>萤火虫提着《日出》的灯,<br>沟渠里游过《原野》的标点——<br>而采莲船拖着长长的韵脚,<br>正划向月光最浓的那个湾。<div> 2025年5月2日完稿</div> 增加网上下载图片二幅:万家塾馆和万德尊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