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西藏•大昭寺广场

老船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去西藏旅游,是我长久以来的梦,然因各种缘由,始终未能成行。终于,在4月9日将届73周岁之际,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历时十余日,完成了多年的夙愿。现将旅途所摄照片,编纂成《圆梦西藏》美篇集,以与诸君共享。此为《大昭寺广场》篇。</span></p> <p class="ql-block">  到八廓街后,导游又带我们进入一道关口,又是出示身份证,又是安检的,说是到大昭寺广场。</p> <p class="ql-block">  根据日程安排,确实有八廓街与大昭寺广场两个安排。于是不作多想,跟随大部队进了关卡。</p> <p class="ql-block">  网载资料显示,大昭寺广场位于大昭寺的南侧,是大昭寺宗教、文化、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西藏文化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住于广场北端的大昭寺,是世界上最高的寺庙之一,也是西藏境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释迦牟尼佛殿),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 <p class="ql-block">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p> <p class="ql-block">  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门外的场地上,可以看到有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那些虔诚地磕长头的信徒们,五体投地,以最崇敬的姿态表达对佛的信仰,这一幕是大昭寺独特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这位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女士,融合了氆氇、皮毛等传统面料,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藏族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大昭寺正门转向边路,看模样,与外面的街道别无二致。其实,这就是八廓街的一部分,它本是围绕着大昭寺修建的一条转经道。</p> <p class="ql-block">  明确点说,八廓街是围绕大昭寺形成一条环形街道,既是转经道,也是连接广场与外界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这些沿街的建筑,大多是传统藏式建筑,墙体厚实,窗户的设计也很独特,充满了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既有虔诚转经的信徒,也有来感受文化魅力的游客。不同民族、不同服饰的人们汇聚于此,让这里充满了多元融合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建成后,随着朝圣者增多,自然形成了环绕寺庙的转经道(八廓街),广场则成为寺庙与世俗社会的过渡空间。 </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与八廓街因大昭寺而生,随信仰需求逐渐完善,形成“寺—广场—街”三位一体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这所朗孜夏陈列馆。其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最初为堆龙德庆区朗孜家族的府邸,后成为旧西藏噶厦政府主管拉萨政务的核心机构,兼具司法、行政和监狱职能 。</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后,该建筑转型为拉萨市最大的监狱。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监狱职能终止。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保单位,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 。</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旁的敏珠林寺拉萨属寺,山南扎囊县的主寺不同,聚焦藏香生产与藏历服务,更贴近城市信众日常需求。</p> <p class="ql-block">  其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是宁玛派在拉萨的重要弘法据点。该寺虽规模较小,但因地处八廓街核心转经道旁,成为信徒朝拜与游客探访的重要节点 。</p> <p class="ql-block">  敏珠林寺分寺后面的强康佛殿(全名“强巴拉康”),建于16世纪。其名称中“强巴”为藏语“弥勒佛”(未来佛)的音译,“拉康”意为佛殿。</p> <p class="ql-block">  因传说此佛殿修建后殿,八廓街斗殴致死事件减少,故弥勒佛在此被称为“观街佛”。</p> <p class="ql-block">  “强康”的对面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这是清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清朝对西藏行使主权的直接体现,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央行政体系。</p> <p class="ql-block">  驻藏大臣制度正式确立于雍正五年。现存衙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清代西藏历史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  弄堂远处金光闪闪的屋顶,是大昭寺金顶。采用纯金打造的金顶,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祈愿。</p> <p class="ql-block">  街道正中央那高高的经幡柱,是八廓街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在藏传佛教文化里,经幡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经幡柱旁边这白色的锥形建筑,是“煨桑炉”,藏民们会在这里焚烧松柏枝、青稞等,升腾的烟雾据说能把祈愿传递给神灵。</p> <p class="ql-block">  “煨桑炉”旁洁白的墙面上,装饰着色彩斑斓的宗教图案和佛像。它们大多是藏传佛教里的重要神祇,承载着藏族人民深厚的信仰和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对面的藏式建筑即极具传奇色彩的玛吉阿米藏餐厅。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在此邂逅一位美丽的藏族少女,并写下情诗《在那东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  这棵大树已有千年以上树龄,是八廓街的“老伙计”。它就这么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见证着八廓街的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  拉萨的这种柳树,叶片小而厚减少蒸发,根系发达能抗强风,木质致密可抵御严寒。这些特征使其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这幢古老院落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让宁巴,是拉萨八廓街最具历史底蕴的建筑。其名</span>在藏语中意为“活佛的旧寝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它最初为吐蕃时期藏文创制者吞弥·桑布扎的居所。15世纪,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曾暂居于此 。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修建期间将其作为寝宫。</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处经幡柱和煨桑炉,周围这些建筑,藏式风格浓郁,红墙金顶,装饰精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藏族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白色建筑,是大昭寺的一部分。它是藏地文化的生动展现,独特的色彩搭配与精致装饰,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历史内涵。</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那可是无比珍贵的宝物,吸引着无数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