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漫步:书院水库与书院村

葡萄

<p class="ql-block">  康成书院,是现在青岛地区最早的学校,为了寻访它的遗迹,今天特意来到了书院村。</p><p class="ql-block"> 书院村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因东汉末年经学大家郑玄讲学遗址康成书院坐落于此,村庄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虽然书院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却因为地处石门山西麓的山谷中,交通十分不便。去年去棉花村吃樱桃时路过书院水库的西面,这次从书院村可以走到书院水库的东面。</p> <p class="ql-block">  王沙路从东葛村穿村而过。</p> <p class="ql-block">  王沙路路北的东葛村紧邻西葛村,一直往北走也可以走到团彪水库。</p> <p class="ql-block">  王沙路路南的东葛村一直向南走,就能走到书院村。</p> <p class="ql-block">  书院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不进村,顺着村右边的山道去看水库。</p> <p class="ql-block">  只能远看水库大坝,铁丝网围着,不能靠近。</p> <p class="ql-block">  只能进村,顺着大坝往村南边走。</p> <p class="ql-block">  登上这个山梁就能看到水库了</p> <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载,书院水库于1972年动工,在铁骑山的东侧,书院村的西边构筑大坝,将葛家河截断蓄水,流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座水库的规模不算太大,勉强算是中型水库,但因为地处山区,建设过程还是颇为艰苦,动工7年之后,于1979年竣工,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群山环绕之间的那棵明珠。</p> <p class="ql-block">  书院水库全景</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刚才我们一路仰望的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  书院村全景</p> <p class="ql-block">  书院村村委</p> <p class="ql-block">  康成书院遗址从这里进去</p> <p class="ql-block">  康成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于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创建,因郑玄的字“康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郑玄一生著述丰富,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对经学造诣很深,故世称“东汉经学家”,亦称“后郑”,以区别于其前的“前郑”(郑兴、郑众父子)。</p> <p class="ql-block">  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还注《周易》《论语》《尚书》《六易论》《驳五经异义》等,遍注群经60余种、280卷、100余万字,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被誉为“郑学”。</p> <p class="ql-block">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攻破北海郡,郑玄与门生崔琰等24人到铁骑山下筑庐讲学授徒近一年,学生多达数百上千人。后因适逢灾荒,粮食匮乏,郑玄罢谢诸生,学子解散,避地徐州。</p> <p class="ql-block">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徒处,建院宇,聘教授,辟学田,重建了“康成书院”。</p> <p class="ql-block">  这里便是重建的康成书院</p> <p class="ql-block">  康成书院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化传承一直延续至今。郑玄常带领弟子们学习和演练古代的各种礼仪,现在的“演礼村”,也是因郑玄教弟子演习周礼而得名,“书院村”“书院水库”,也均以此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  2001年,青岛市政府为褒扬郑玄功绩,弘扬先贤精神,决定恢复康成书院,并迁址于崂山南麓的太清宫东侧,正式定名为“崂山康成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