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苍溪老县城的城门,我辈几乎无记忆,四年前与老友沿旧城走了一遭,总算零零星星找到了一些。遗憾的是没有找当年的城门照片。近日安装了豆包,用AI生图,尽量绘出了我想像中的城门。</p><p class="ql-block"> 老友们都说,没有见过城楼,只知道那四道城门,上部均为圆弧形石拱券结构,下部近1米的两大青条石包角镶嵌,上边条石交错砌成拱券,浑厚坚固。两扇大门全以铁皮包裹,厚10多厘米,每扇门上面排列着整齐的铁制馒头状大钉,俗称鼓儿钉。清乾隆《苍溪县志》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县孙毓玜复为修砌,建门楼四”,“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邑令余大鹤详修,计高一丈五尺,长五百三十丈二尺。置炮台二,门从其旧,并颜以额。”可知,我们的四道城门上是有城楼的。苍溪党史网苍溪地方史第十章载:县委请来著名书法家何寅初在东门城楼上书写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个大字,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 四城门内右侧均有上马道,骑马登城可驰骋于城垣之上四周。老友们说,县门口一带的老百姓家后面就是城墙上(下面才是城壕文武街),每家住房的厕所后有约三米宽那一段。它的地平面比住房地面高约一米半左右,是顺城墙通道。从这儿西可以到现在的滨江首座到二医院再到老西门口。往东过原新华书店人民食堂又可至南门城门口过至木材公司。老人说那就是跑马道。城墙上每隔一段有一个高台阶,如西门水井对面往东五、六间面脸商家后面,县衙往西两个商铺的后面,南门往东城隍庙与南门巷间的对门后面都有一个高台。西门口城门到南门到东门,相对城墙突出来的部位也叫炮台,这应是城台。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这一带城墙上还有垛子。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有高约2米的齿形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 ;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北门至西门一带无垛子。</p><p class="ql-block"> 我头脑中的城墙城门,终于形成。</p> <p class="ql-block"> 东门曰“保合”,谓保安和会也。《易经·乾卦·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苍溪喜欢紫气东来,紫气东来,汉语成语,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出自《列仙传》。显然,东门是个吉利的名字。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p><p class="ql-block"> 我问老友,城门上有无城楼,老友只是说从小(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至五十年代初),只记得城门边的城墙上,曾有高高的木架子上挂钟一口,是抗战时鸣警报的,至于城楼,则无。</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清楚的记得,五十年代初那城门是无城楼。城门是正对正街的外东街的,人们要从城门洞走出,才能到外东街。而城墙,则是南至二到河仑,下边就是人们说的东门城壕,城壕里有杀牛的马姓回民,有舒姓铁匠等。北至北门城墙,人们习惯叫北门城壕。</p><p class="ql-block"> 城墙的主体部分,估计高4米余,下宽上窄,底部基础多为条石、石柱(碾的半成品)、沙石层砌垒,宽近10米。外墙四周全以大青石包皮,顶部用大石条铺之,城墙上平坦。城墙上分段于垛口处下设排雨水道。东门城门大约垮塌于共和国成立初期(1955——1956)。</p><p class="ql-block"> 东门外的外东街,延伸到县坝,那儿有旧时的蚕桑所,地下党县委曾设于此。再沿嘉陵江南下,便是红军渡、以王文焕烈士名命名的文焕村。王文焕,城厢镇(今陵江镇)人。1932年,王文焕在县城周边一带发展党员31人,建立5个党支部,成立城厢区委,任区委书记,领导城厢农民暴动。1933年6月6日,为迎接红军入苍,王文焕不顾危险进入县城张贴标语,不幸被捕。在被关押的7天7夜里,受尽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背火背篼等酷刑,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27岁。新中国成立后,苍溪县人民政府追认王文焕为烈士,将其所在村命名为“文焕村”,在墓前勒石铭文: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屈。当年的王文焕一定是从东门入城贴标语的。消失的东门,见证了那血与火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南门曰“昭德”,指美德;亦指宣扬美德。语出《国语·郑语》:“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p><p class="ql-block"> 南门应是消失得最晚的城门。我说城门,其实是城门洞,那城楼,我自然无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最深的南门城门洞,是那长满青苔的斑剥乌黑的石墙,过城门洞儿下到头道河仑,再沿长长的石梯下到河坝。南门城门洞在二道河仑上,城墙高五六米,城门洞内就有台阶可进入城内。南门前的头道河仑与二道河仑距离很宽,有文生可以会友武生可以跑马的文武街。</p><p class="ql-block"> 南门的往东20余米,有供奉城池保护神的城隍庙,北边正对兴贤街,那儿有旧时的考棚,南边隔江而望是奎星楼。处于西门与东门之间的这一段街道中间,也是最热闹的。同时它距县衙门最近,叫昭德,应是要官员们弘扬正气(县衙大门前有榛子果儿树,寓意正直;洋槐树,寓意怀阳),树立勤政爱民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南门往东往西的城墙,是城墙防御功能最强的一段,它上有城台也叫炮台,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墙下是宽阔的河坝、少有障碍物的头道河仑与二道河仑之间的平坝,它应是历代争夺县城的主战场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消失了老城楼、垛子、城台,让人想起八大王剿四川及吴三桂军攻城失守哀鸿遍野的惨烈景象。</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说西门“阜安”。阜安,富足安宁。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西门。</p><p class="ql-block"> 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不畏权贵的清同治十三年任苍溪知县的毛隆恩,怜民生多艰,辞官不做归乡,经此乘船离苍时,有《去官留别苍溪》诗:“鞍马余生已十年,雷封又许试蒲鞭。才疏愧乏弦歌治,德薄羞聆父老传。两袖清风辞蜀道,一肩明月下吴船。行囊自笑无他物,只贮新诗不贮钱”。</p><p class="ql-block"> 西门的城门城楼,其实并没有正对西面,而是面对嘉陵江的。城墙往西拐至炮台拐儿(那儿建有炮台)。如南门一样,也是有长长的阶梯通往嘉陵江。向西沿河堤上,是后来(三、四十年代)的新街,将城市向西扩展。西门是赵家渡、临江渡、谢家渡三个渡口的入城要津。站在城楼上,极目远眺,东南面的巍峨的武当山、塔子山,河对面的面水靠山的杜里坝,对面向西的烟丛寺临江寺逶迤上山的古驿道,老鸱山孤峰上的庙宇等尽收眼底;而城门内的玉皇宫外,则是搭台子唱戏的好地方,有古老的西门水井,有搭在城墙边的茶馆,更是旧时有“杨半城”之称的杨姓大户居所,陶、罗、杨、李四大家族多居于西门所在的上半城;福星巷“一路福星”的牌坊,陶家巷的什氏百户等,在老城的西门城墙护佑之下,富足安宁;这本是个三教九流汇聚的市井味很浓的地方,可西门河坝,却是王文焕牺牲处,我在这儿回忆西门,耳边似乎还响着烈士沉重的脚镣声……。</p><p class="ql-block"> 炮台拐儿向北,旧时下边有千佛寺、老人院等,再向北,则是有名的乱葬坟,共和国成立后建有重点仓库,现为金穗花园。</p> <p class="ql-block"> 北门“承恩”。承恩,蒙受恩泽。北门城门建在出晓古街往敦化街走的兴贤街之间,北门与西门之间的城墙,在北门沟与城壕水沟交汇处向西,经田坝中的八角井,将文庙、城厢小学校等包围其中,在现人民西路处向南接炮台拐儿,几与县城内街道等长。</p><p class="ql-block"> 北门北望北门沟,北门沟又名紫石溪、九曲溪等。</p><p class="ql-block"> 康熙《苍溪县志》记载:“县东十里有紫溪,发源于玉女山,溪中有大紫石,下有潭,潭内有黄金色影约长二尺余,头曲身直,状如金钗,取之则散漫不辨其处,水平亦复如前,真奇观也。相传为玉女所遗,故名其溪曰金钗。”这也是九曲溪又名紫石溪的根据。</p><p class="ql-block"> 又据《苍溪县志》载,苍溪之名“北门外紫石溪山泉水汇流,来若游龙……鱼跃碧潭,树浓夹岸而苍翠成溪,命县之名本此”。足见北门沟之名声显赫。</p><p class="ql-block"> 苍溪中学操场通往北门的大路,需过九曲溪。溪上只有六个石条做的跳磴子。一遇雨季,溪水上涨,跳磴被淹,行人只好绕道他途,怨声不绝。有苍溪陵江镇光明村三组人肖培德,见此情景,决定在此造一平桥,便利行人。乃将那准备收老之用的历年积蓄,倾襄捐出,鸠工建造。乡邻、修桥工匠见公有此善举,捐工、只吃饭不收工钱者多多。不数月,平桥建成,耗铜元六千吊,因取名“六千桥”。并竖石碑以资纪念。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也。</p><p class="ql-block"> 沟那边的人,或跨过六千桥、或踩过下游的跳蹬子,方可进城。</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友记得,五十年代初,那城墙拆掉后,有居民用那宽大的城门门扇来摆摊子,油勺、瓜子摆在鼓儿钉之间,记忆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老城墙没了,城门没了,苍溪的四门已远至十几里以外,古老的四门,只留给我无尽的遐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2-12草</p><p class="ql-block"> 2022-1-14改</p><p class="ql-block"> 2025-5-3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