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月二十五日,自六安乘夕发朝至列车抵北京丰台站,下榻公司驻京办。中午与原央企同乡老友餐叙,选点自诩新徽菜的“海棠居”,店名之寓意,显然与张爱玲的“海棠无香”之恨无缘,或许是暗合词人李清照的“海棠依旧”句。</p><p class="ql-block">所谓新徽菜兼具淮扬和粤菜风味,菜品尚可惟价格不菲。厅堂所悬清人名联“相见亦无事,不来忽憶君”立意隽永令人驻足,正合吾侪食客老友重逢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日,京城为官的校友在另一家徽菜馆接风。被几乎所有徽菜馆当作招牌的臭镢鱼,依然食之无味,倒是偏居一隅的老朽,于餐桌上耳食了若干官场轶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华校庆的日期选择仿美国范式,为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二十七日晨七时自京办出发,八时抵达校东南正门,校庆日外来车不得入內,遂步行进校边走边看。校园內早已人流如织,校方也为校友返校安排周全,尤其是在校学生,对学长们更是热情礼貌有求必应,令人如沐春风。久睹校园外的利禄纷爭,竟有恍若隔世误入桃花园之感。同班同学约定九点于李兆基楼聚会,借机在李兆基楼机械系实验室转了转,对如今的清华印象是钱多、楼大,系科多硕博多,教授多院士多,但论成就和大师,却令人汗颜。</p> <p class="ql-block">校园风景,营建管理和维护在国内大学校园中当属一流,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美国黑石集团金融大鳄投资建造的苏世民书院,位于原学生宿舍十一、十二号楼一带。本来是黑石在华投的一枚闲棋冷子,校方却宣传书院要培养未来世界领袖人物,太无自知之明。</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新雅书院,位于原八饭厅一带。书院宗旨是以数理和人文为核心的特色通识教育,愿景虽很丰满但践行其实甚难,不过作为扭转工具型教育模式的尝试,倒也其心可旌。</p> <p class="ql-block">路遇两拨90届校友,他们可能是今年校庆最活跃群体。互道年级后惊呼年级差距之大,连称看上去是同届並邀我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同班同学在中关村某餐厅聚餐后合影,因或已故去,或不良于行,或路遙难至,同班三十人到场者仅八名。同窗相会忆及青葱岁月,正如杜诗《赠卫八处士》所云: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不同系别、不同年级,乃至现居不同国度同窗合影,28日上午摄于北京枫丹丽舍小区。中立者为朝鲜族现居东瀛,在吉林小学五年级始学习汉语,然以高分考入清华实乃奇人。对汉文化颇感兴趣并有造诣,喜与敝人隔空交流,虽素未谋面然力邀借今年校庆之机相见,时间难以安排只有在返程赴首都机场途中匆匆一会。右边同学现居美国,也是以九十以上高分考入清华,当年在校园常行走玩耍。其实校友校庆日返校,并不太在意官方活动的仪式感,而是看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难得的相聚机会。</p> <p class="ql-block">故园重游,以志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