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扬州,一个地处江北,却很江南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扬州的建城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汉代时城市的初始名为广陵,隋文帝时改名扬州,但“扬州”之名命运多舛,随着朝代的更替、统治者的变换,城市名也在不停的变化,直到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才正式复称扬州。</p><p class="ql-block"> 资料说的实在太绕了,总体感觉是离散多年的孩儿终于找到了亲爹娘😁</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国人对城市的打卡热情风水轮流转,印象中有淄博烧烤,有哈尔滨小土豆……今年终于轮到烟花三月的扬州了。</p> <p class="ql-block"> 从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到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到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千年以来,给扬州做旅游推介的个个都是顶级大腕,扬州不火实在说不过去啊!</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扬州园林的杰出代表,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蜿蜒曲折的水道,串起了长堤春晓、徐园、小金山、白塔、五亭桥、煕春台、二十四桥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副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是每个扬州访客的必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 其实,瘦西湖的水道在唐宋时是扬州城的城壕兼泄洪河道,那时它有一个非常实在、但土得掉渣的名字--保障河。</p><p class="ql-block"> 后经历代造园家营造,瘦西湖如“吾家有女初长成”,显现窈窕,到了康煕、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扬州的盐商、士绅们不惜重金,聘请各路造园名家对沿岸的私家园林别墅进行改建增建,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瘦西湖就美丽如出水芙蓉,令人惊艳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扬州也是历朝历代文人舞文弄墨之地,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扬州,看到保障河一带处处烟波楼阁,觉得与杭州西湖十分相似,尤以清瘦为长,欣然吟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窝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美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深秋之季,曾在扬州工作过二年的唐代诗人杜牧,在遥远的北方中原怀念友人,怀恋曾在扬州征歌逐舞,诗酒流连的风流生活,于是就有了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因情趣盎然,清丽俊爽而流芳千古,也让二十四桥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诗人杜牧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千年以来,二十四桥到底是几座桥这个问题让史学家们伤透了脑筋,多方考证争论不休,无奈历史的真相早已淹没在岁月的尘埃中,好在有政府一锤子定音,二十四桥按一座桥修复,1992年完工后的二十四桥标配了栏柱24根、台阶24层、还有桥长24米、桥宽2.4米,处处都有2和4,二十四桥名至实归。</p><p class="ql-block"> 成为一座桥的二十四桥是瘦西湖的明星桥,所有来瘦西湖的游客都要过来打卡,于是二十四桥成为旅游旺季时瘦西湖的瓶颈,人潮涌动,拥堵异常,估计这时如有玉人的话,肯定没有吹萧的雅兴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杜牧之诗,毛主席没来过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沐浴在熠熠金辉中的瘦西湖,莫名的让人联想起唐代的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扬州人自己的私家公园,我们去时二月兰花开正盛,真正是“低头是花毯,抬头是春天。”一并发来共享。</p> <p class="ql-block"> 感谢您的路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