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孙中山故居暨孙中山文物馆见闻

Jimss

<p class="ql-block">节日里去了魔都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p><p class="ql-block">👇图为上海市香山路(原莫里爱路)现状:</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简介(点击图片后,双指按图拉开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香山路本就不长,故居从街面看很不起眼。正大铁门进去便是左边的汽车房(红色剪头指)与右侧洋房主楼(紫色剪头所指)的“夹弄”,从右侧台阶进入。</p><p class="ql-block">👇图为故居临街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故居大事记(同上放大看,便于对照环境参观):</p> <p class="ql-block">值得关注的是此洋房为当年加拿大华侨集资购买让孙中山方便落脚上海生活并开展工作的。</p><p class="ql-block">👇此为故居背立面(红色剪头所指为汽车房,紫色剪头所指为主楼)及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7日,孙中山联合唐绍仪等重申护法救国主张。11月,孙中山在粤军攻克广州后从上海赴广州重组军政府。1921年5月5日,孙中山正式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设在广州观音山旧总督府。当日中国国民党党部同志在莫利爱路29号(即如今的香山路7号)孙中山寓所举行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此为在其后花园庆祝活动留影:</p> <p class="ql-block">1931年8月31日,宋庆龄为奔母丧由欧洲回国,入住奠利爱路离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宋庆龄留居国内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1月12日,上海失陷。宋庆龄在友人掩护下离沪赴港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p><p class="ql-block">👇图为30年代宋庆龄和秘书黎沛华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即今香山路7号)一楼外阳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进入故居:</p><p class="ql-block">👇一楼的客厅介绍:</p> <p class="ql-block">👆故居客厅实况:</p> <p class="ql-block">👇故居餐厅介绍:</p> <p class="ql-block">👆一楼餐厅实况:</p> <p class="ql-block">👇底层客厅、餐厅门口出来就是略显逼仄的走道上摆满了书柜:</p> <p class="ql-block">走道尽头便是上楼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楼梯详情:</p> <p class="ql-block">👇二楼书房介绍:</p> <p class="ql-block">👆书房实况:</p> <p class="ql-block">👇二楼卧室介绍:</p> <p class="ql-block">👆二楼卧室实况:</p> <p class="ql-block">👇小客厅介绍:</p> <p class="ql-block">👆二楼小客厅实况:</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年代故居一楼厨房里使用的煤球炉:</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厨房里使用的煤气炉:</p> <p class="ql-block">故居隔壁开设了《孙中山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物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前言介绍(点击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当时清朝统治时期皇帝“一言堂”的诏书:</p> <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期的孙中山(说明文字可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孙中山当年在澳门行医的器具与广告:</p> <p class="ql-block">👇左图说明:1885年5月,孙中山奉父母之命与邻村女子卢慕贞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孙科、孙婕、孙婉)。由于孙中山领导反清起义遭到通缉,其家人也随之流亡海外。这是1900年孙中山与流亡到檀香山的家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右图说明:1887年孙中山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期间广泛阅读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的书籍。孙中山(左二)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时常常与同学陈少白(左三)、尤<span style="font-size:18px;">列(左四)、杨鹤龄(左一)一起畅谈革命,抨击时政,讨囊护法捍卫共和。被戏称为“四大寇”。这是“四大寇”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这封委托盛宣怀向李鸿章介绍孙中山并进谏的信历史背景与过程:</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灾难深重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孙中山当时作为有识之士,深感社会落后、民族危机严重,一直在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清廷实权人物,他推行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发展近代海军等,在孙中山看来是对自强新政有热情与成就的人物,所以孙中山希望通过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国强民主张,实现革新自强。</p><p class="ql-block">过程</p><p class="ql-block">信件筹备:1893 - 1894年初,孙中山开始撰写《上李鸿章书》,初稿完成后,1894年1月携稿回广州与陈少白商酌修改 。2月,偕陆皓东赴上海,走访郑观应,经其介绍结识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王韬为上书稿进一步润色,脱稿后全文洋洋八千言。为能见到李鸿章,郑观应致函津海关道盛宣怀,请其代为先容,王韬也致函盛宣怀,请其设法资送孙中山出洋学习农桑育蚕 。同时,王韬还给李鸿章幕僚译员罗丰禄写信介绍孙中山,郑观应也向总理衙门委员徐秋畦推荐孙中山。</p><p class="ql-block">北上投递:1894年6月,孙中山偕陆皓东抵天津,带着盛宙怀、郑观应、王韬等人的引荐信,通过罗丰禄、徐秋畦投书李鸿章,盛宣怀亦曾函介孙中山往见 。然而,当时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李鸿章忙于军务,无暇接见孙中山,对书中主张也未予理睬,只留下“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这样的话。</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几层关系值得了解,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是孙中山的铁杆支持者。而他的太太即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又曾是李鸿章的嫡系部下红顶商人盛宣怀家的高级保姆(负责三姐妹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因此孙中山这封上谏书的传递是否有这条“关系带”的疏通?作为一种可能性还有待考查…</p><p class="ql-block">后续影响:上书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改良道路在当时难以行通,他与陆皓东在北京、天津一带游历观察清廷虚实,又深入武汉观察长江形势 。之后孙中山南下转道上海赴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创立兴中会,从此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而这封未得到回应的信,成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标志着他从寄望于体制内改良,转向坚定的革命救国之路。</p><p class="ql-block">此乃信件实物:</p> <p class="ql-block">👇此为孙中山当时在檀香山(夏威夷岛首府)成立“中兴会”宣言(放大看)等资料:</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兴会骨干成员孙中山、黄兴:</p> <p class="ql-block">👇这是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举。背景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独立,需要组建统一的临时政府 。1911年12月,17省代表在南京依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临时大总统,候选人为孙中山、黄兴、黎元洪。</p><p class="ql-block"> 代表们意见有分歧,部分支持黄兴,部分支持黎元洪。当时孙中山刚从海外归来,因其在革命中的威望和贡献,成为众望所归的人选。12月29日,选举采用一省一票的无记名投票方式 。最终投票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 ,孙中山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创了从封建帝制走向共和制度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1913年3月20日,孙中山来到宫崎滔天的家乡熊本县荒尾村访问,孙中山与宫崎滔天及其家人、村民40多人在荒尾村滔天家花园内梅子树前的合影并发表演说:"友好世世代代":</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决心重新建党,集结革命力量,推动反袁斗争。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此为中华革命党本部人员在东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6日,孙中山偕朱执信、陈炯明等离沪赴粤。8月27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这是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就任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时孙就任大元帅时的指挥刀:</p> <p class="ql-block">西南军阀极力排挤孙中山和护法军政府。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6月26日,孙中山抵达上海,入住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p><p class="ql-block">👇此为孙中山寓所正门外莫利爱路景:</p> <p class="ql-block">👇1919年,由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等人翻译的《实业计划》中译稿开始在《建设》杂志上连载。这是廖仲恺翻译《实业计划.第一计划》的手稿(可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7日,孙中山联合唐绍仪等重中护法救国主张。11月,孙中山在粤军攻克广州后从上海赴广州重组军政府。1921年5月5日,孙中山正式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设在广州观音山旧考督府。当日中国国民党党部同志在莫利爱路29号(即如今的香山路7号)孙中山寓所举行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此为在其后花园庆祝活动留影:</p> <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其部下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宋庆龄化装逃出,登上永丰舰。蒋介石得知后,从上海赶赴广州,登上永丰舰陪伴孙中山,前后共40多天。期间,他组织舰上作战,与水兵共同生活,保护孙中山安危,由此获得孙中山信任与器重 。</p><p class="ql-block">👇此为蒋介石赠宋庆龄的题签照:</p> <p class="ql-block">事变第二年孙中山、宋庆龄来到永丰舰答谢全体官兵(应该说作为“护主”有功的蒋介石也在陪同人员之中,此照片经PS过了):</p> <p class="ql-block">👆说明(在陈炯明事变中,蒋介石实际指挥了永丰舰的“反击”,由此当时他的表现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p> <p class="ql-block">陈炯明事件使孙中山对革命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于是1922年8月14日,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表示愿意与苏俄合作。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了特别会议,会议作出了有条件地接受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李大钊出席了会议。</p><p class="ql-block">👇这是李大钊给胡适的信,信中谈及孙中山到上海后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1921年11月7日列宁指示齐奥林派人前往广州与孙中山加强联系的便笺:</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生前的“中山装”:</p> <p class="ql-block">👇1922年8月底李大钊专程到上海与孙中山会晤,就"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图为李大钊自述手稿,他叙述了同孙中山讨论"振兴国民党以便进而振兴中国"等问题(可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赠孙中山的题签照:</p> <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孙中山与众人在开学典礼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发出和平统一等倾向革命的政治主张,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不顾个人安危抱病决定北上。</p><p class="ql-block">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受到北京各界3万多人欢迎 。他因病未作演讲,以书面形式散发《入京宣言》,强调救国责任紧迫。</p><p class="ql-block">入京当晚,孙中山请北京协和医院代院长刘瑞恒诊视病状,次日又请多国医生会诊,诊断为肝部慢性发炎及急性肿胀,并非绝症。</p><p class="ql-block">1月20日起,孙中山体温、脉搏失常,23日德国医生克礼观察到其眼球黄晕,肝脏疾病转危。26日病情恶化,孙中山入住协和医院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肝脏等部位长满结节,脏器粘连,无法手术,仅取活检标本,术后确诊肝癌晚期。</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行辕逝世,终年59岁 (放大看《民国日报》上刊登的国民党讣告):</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24日起,孙中山遗体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大殿举行公祭,各界人士数十万人前往致哀。4月2日,孙中山灵柜移往北京西山碧云寺起绣石塔内。这是宋庆龄珍藏的与孙科等人在中央社稷坛守灵照片:</p> <p class="ql-block">👇该铜质雕像是法国雕塑家保罗·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wski)为中山陵堂送审的样稿‌之一。最后选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他雕塑的</span>孙中山大理石坐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宋庆龄十年婚姻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副标题:精诚无间,笃爱有缘</span></p> <p class="ql-block">👇(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父亲宋耀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1861年</span>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文昌县、名教准、字嘉树、号耀如、年轻时到过美国,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1886年,宋耀如赴上海等地传教。1890年代,结识孙中山,两人遂成为志同道合、终生不渝的革命挚友,此为宋庆龄保存的父亲宋耀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左图说明:宋耀如为革命之"隐君子",父亲宋癫如的爱国热情和民宋耀如一直追随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孙中山赞誉主进步思想深深影响了少年时代的宋庆龄,图为少年时代的宋庆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图说明:1902年宋庆龄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所用英文名字为 Rosarmonde 。她学习勤奋,性格娴静而好思考。图为宋庆龄珍藏的中西女塾校舍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右图说明:宋耀如一直追随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孙中山赞誉宋耀如为革命之"隐君子",父亲宋耀如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进步思想深深影响了少年时代的宋庆龄,图为少年时代的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与孙中山结识了梅屋庄吉夫妇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样的爱国热情,共同的革命理想和频繁的工作接触,使孙中山渐渐地爱上了宋庆龄,1914年10月,宋庆龄随同母亲和姐组离开日本回沪,陷入思念之苦的孙中山向梅屋庄吉夫人德子吐露了自己的真情,此为孙中山珍藏的1914年3月与梅屋庄吉夫妇在日本东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图说明:1914年9月,宋蔼龄与孔样熙结婚,宋庆龄接替姐姐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协助孙中山进行各项革命工作,并且完成得很出色,逐步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上离不开的助手。此为宋氏三姐妹1920年代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右图说明:1915年1月,孙中山同乡好友朱卓文由日抵沪、与宋庆龄取得联系,并获得宋庆龄"极愿效力党事,且急盼党事之成"的承诺。朱卓文以教女儿朱慕菲英文为借口,为宋庆龄安排了办事处。孙中山照办事处地址与宋庆龄直接联系,不断给她寄书,关心她的学习和活动,对她的工作也鼓励甚多,使得宋庆龄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被孙中山所吸引。此为朱卓文的女儿朱慕菲赠送给宋庆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15年9月,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在朱卓文的陪同下抵达日本,与孙中山正式协议离婚。孙中山与卢慕贞育有子孙科、女儿孙蜒、孙婉。卢慕贞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孙中山革命流亡海外的岁月里从未能陪伴过他。图为1912年5月孙中山、卢慕贞与子女孙科、孙蜒、孙婉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并在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中举行了结婚仪式,在仪式上,孙中山宋庆龄签署了婚姻《誓约书》,并委托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厅办理结婚登记,图为孙中山宋庆龄签署的《誓约书》:</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既是孙中山的生活伴侣,也是他革命事业的忠实助手。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此为1916年4月24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东京日比谷大武照相馆所摄结婚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婚后,宋庆龄积极协助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与孙中山共同承担着沉重,紧张的工作担子。图为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庆祝取消帝制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6 年 8 月,孙中山偕宋庆龄等一行人来到杭州。他们在杭州期间游览了西湖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1922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桂林留影:</p> <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6日,孙中山与章太炎、朱执信等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宋庆龄暂留上海等待由美归国的宋美龄和宋子文。</p><p class="ql-block">👇此为1917年8月,宋氏全家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491号宋宅所摄"全家福"纪念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值得一提的是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曾是晚清李鸿章的得力干将盛宣怀家的</span>“养娘” ,负责照顾盛家孩子学习和日常起居。):</p> <p class="ql-block">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职,后设大元帅府于广州河南之士敏土厂。宋庆龄在与家人短暂团聚后离沪赴粤,积极投入到孙中山领导的反段护法运动之中。👇此为1918年3月孙中山、宋庆龄与大元帅府职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8年7月24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军政府对内宣言书》,表达他继续护法的决心。孙中山在寓所批阅各方来函,接见部下,商讨指挥粤军及讨伐桂系战事,部署南方作战等事宜。此为1919 年孙中山在上海寓所同章炳麟,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8年10月17日孙中山在致康德黎夫人的信中说"我现在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种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侣兼助手。"此为1919年孙中山宋庆龄结婚4周年在上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与宋家成员也常有往来,孙中山曾陪同宋庆龄到霞飞路491号宋宅拜访宋母倪桂贞,此为1919年圣诞节孙中山、宋庆龄和亲属在上海莫利爱路(即现在的香山路)寓所餐厅合影:</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宋庆龄婚后的生活是幸福而充实的,1920年11月15日,为纪念结婚五周年,孙中山、宋庆龄专程前往上海 Bum 照相馆拍摄了一组五张纪念照。</p><p class="ql-block">👇这是孙中山,宋庆龄拍摄的结婚五周年纪念照中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在晚年曾这样深情地追忆:"我和孙博士的关系,那是我至死也不会忘却的,我们日复一日地一起工作,亲密无间。回忆这些事,就意味着要重新经历这些事,它深深地影响了我。"</p><p class="ql-block">👇此为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成立典礼,孙中山右侧即为校长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说明:</p> <p class="ql-block">当时广州“新大陸影片公司”出于对孙中山革命理念的认同与支持,组织人员举行欢迎活动 ,现场众人聚集,留下了这张合影。孙中山和宋庆龄出席活动,体现其深入民众、争取支持以推动革命事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说:“遇见她,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体会到了相思的痛苦以及恋爱的那份喜悦…<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9日,孙中山逝世,宋庆龄等护送孙中山灵柩从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举行公祭,此为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情设照。移至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举行公祭,此为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情况照:</p> <p class="ql-block">👇左图说明:宋庆龄与孙科、孙治平在铁狮子胡同行辅孙中山灵堂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右图说明:1925年4月2日,宋庆龄护送孙中山灵枢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此为宋庆龄在北京碧云寺孙中山灵堂留影:</p> <p class="ql-block">👇1925年4月17日,国民党上海女党员代表到莫利爱路寓所慰唁宋庆龄,何香凝代为致谢。此为当日宋庆龄与国民党上海女党员代表在莫利爱路寓所花园内合影:</p> <p class="ql-block">👇(放大看):</p> <p class="ql-block">👇图为30年代宋庆龄和秘书黎沛华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及今香山路7号)一楼外阳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参观后深感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海峡两岸)重要历史的一部分,孙中山故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身临其境了解其故居,有了更形象生动的印象。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欢迎对上海历史故事感兴趣朋友点击链接了解👉<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1a4kz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魔都东平路:名人故居藏龙卧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