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走南京,就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飞灰湮灭的时代在哪里?在地下考古文物里,在残垣断壁下,在珍贵的文字中,还有保留下来的辉煌的建筑和文化艺术,都在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京的历史有多悠久?一直以来,南京的建城史被认为始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此建城。南京考古研究院用6年时间,对秦淮区的西街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意外发现了一座距今3100年的“长干古城”,充分证明了长干古城在3000多年前的繁华程度。西街遗址的发现可能改写南京历史,但官方表述,现在仍以2500年为主。</p><p class="ql-block"> 南京除了“六朝古都”,还有“十代都会”之称,是把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四个短期建都的政权加上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六朝古都 </u></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京是六朝古都,这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南北朝的六个朝代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它们都相继在南京建都<b>。</b>南京(当时叫建康),三世纪至五世纪成为中国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六朝虽然只存在了360年,但它承接大一统的两汉王朝,使得中原文化的传统精华在新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条件下得以充分延续和发展,为大唐盛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南京六朝时期的名人</b></p><p class="ql-block"><b>孙权</b> 东吴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b>谢安</b> 东晋名相</p><p class="ql-block"><b>祖冲之 </b>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b>陶弘景</b> 南朝梁医药学家</p><p class="ql-block"><b>李煜 </b>南唐后主 “词中之帝”</p><p class="ql-block"><b>王氏家族 </b>东晋书法世家(王导、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 <b>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b>原作为设色绢本,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传。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我有幸今年2月在辽博看到。</p> <p class="ql-block"><b> 东晋王羲之</b> 书法家,历任东晋秘书郎、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代表作<b>《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b></p> <p class="ql-block">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是在东吴时期</p> <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不同流俗的文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他们采用比喻、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明朝,在南京留下浓重的一笔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 style="font-size:18px;">开国皇帝朱元璋 </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被称为“乞丐”的放牛娃,逆袭人生,战胜蒙古及各割据势力,登上皇位建都南京。从卑微至尊贵,历程非凡。他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制度,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明成祖朱棣</b><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span>明成祖朱棣的最大贡献是迁都北京,这一决策不仅强化了北方边防,巩固了中央集权,还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棣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籍,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朱棣在位期间,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五次北征蒙古,南征安南(今越南),扩展明朝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编撰<b>《</b>永乐大典》<b>,</b>动用朝野上下2169人,编写22937卷,四历寒暑而成。朱棣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p><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现存仅400余册(800余卷),不足原书的4%。这些残卷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机构及私人藏家手中。</p> <p class="ql-block"><b>● 明故宫经历过什么?</b></p><p class="ql-block"> ★元朝正十三年朱元璋采纳了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开始修建明故宫,占地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北京故宫为72万平方米)。明故宫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北京故宫的蓝本。</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正式迁入“新宫”</p><p class="ql-block"> ★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正式下令在北京元大内宫殿遗址上营建北京宫殿,准备迁都北平。</p><p class="ql-block">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南京故宫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朱棣长子朱高炽继位。他念念不忘迁都南京之情。但到了5月份以后,却因突发疾病而死。</p><p class="ql-block">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攻陷北京,明朝灭亡。</p><p class="ql-block">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在两江总督府衙旧址的基础上修建新宫,此间拆取南京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明故宫 午门</b></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故宫作为皇宫,历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岁月流逝,一切辉煌的宫殿荡然无存,现今尚存午门遗址,是明代宫城仅存的两座城门之一。午门是明故宫宫城的正门,供君臣出入,明初的大典也在午门举行。午门之上的城台,只留下残留的建筑柱础。</p> <p class="ql-block"> 大明故宫昔日的壮观早已不见踪影,留给后人的是心中遐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天下第一翁城 中华门</b></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有十三座城门,其中的中华门,原称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誉。看到网上这样的介绍,我兴趣十足,必须要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城门原来叫聚宝门,因毗邻聚宝山而得名。1931年,时任政府修建聚宝门前的中华路时,改名为中华门,取振兴中华之意。</p> <p class="ql-block"> 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门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高大的拱形城门,下面是巨型条石,上面用大块的城墙砖,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成粘合剂后砌成,非常坚固。</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发现许多刻上姓名的砖。文献记载明朝推行“物勒工名”制度,通过铭文记录城砖生产责任人的姓名,能严格地监管质量和责任追究。没想到在古代就有这么严格的实名制管理手段,而城墙的屹立不倒也验证了这种制度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b>刻字城砖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 1、<b>刻有 “刘德华”铭文的城砖 </b>砖上刻字标明他不仅是烧砖工作的组织管理者,还亲自参与制砖繁重的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2、<b>城砖上的打油诗</b> 在众多的城砖文字中,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首打油诗,模糊不清依然可以辨识。内容为:“工作到今十二载,日日挑柴吃饭苦,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足足共千斤,山高路遥难行步……”。打油诗描述了一位工匠日日的辛苦工作,已经煎熬了12年,不知何时才是头。</p> <p class="ql-block"> 瓮城上下和左右马道下,设有藏兵洞27个,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和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p> <p class="ql-block"> 原本城墙上的镝楼,在清嘉庆年间倒塌并复建,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时再次被毁,此后,城堡上部平坦无垣。</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底,侵华日军迫近南京,中华门镝楼在日军猛烈的炮火轰炸中轰然倒塌,城台也被炸塌了一个角。中国守军利用瓮城内的藏兵洞,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这是中华门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p> <p class="ql-block"> 岁月留痕,城墙上的每一石每一砖,都是金陵古城的见证者,也是千年往事的倾听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明孝陵 </u></i></b></p><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妻子马皇后的陵墓,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陵墓周围几十里内都在松柏簇拥下,由下马坊至文武方门,是一条长长的石象神道。陵园的主体部分,从孝陵正门(文武方门)至独龙阜的宝城、宝顶,最后就是陵寝地宫。</p> <p class="ql-block"><b> 石象路</b>是明孝陵神道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六种石兽,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共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它们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显示帝王的威严、国家江山稳固。</p> <p class="ql-block"><b> 翁仲路神道</b>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前人有诗曰:“<b>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b>。” 相传秦始皇时有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他身高一丈三,英勇异常。秦始皇令他带兵驻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把他的形象塑成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到咸阳朝贡,远远见到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后来的统治者沿袭秦始皇的做法,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p> <p class="ql-block"> 端庄肃穆的文臣身穿朝服,威武雄壮的武将披甲戴盔。虽然岁月的风霜损坏了容颜,但与石象路上的石兽一样,仍然栩栩如生,都不失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四方城,里面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刻有2746个字。碑下的石兽叫霸下,也叫赑屃(bi xi)。</p> <p class="ql-block"> <b>康熙御题治隆唐宋碑 </b>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时,在耳闻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赞叹,说朱元璋治理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好,还要兴隆。英雄惜英雄,做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勒石制碑)</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这54级台阶,后面的山丘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地宫所在。</p> <p class="ql-block"> 登上坡道,上面是宝顶。</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脚下围墙刻着 “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陵墓是几百米的圆形大土丘,以砖墙条石做基础,高度依山就势,约7米上下。宝顶之上,树木参天,其下安葬朱元璋和马皇后。</p> <p class="ql-block"> <b>明孝陵至今未被挖掘</b>,<b>地宫保存完好</b>。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考古专家通过精密磁测技术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勘探,确认朱元璋遗骸仍安葬于地宫内,且未发现盗掘痕迹。明孝陵凭借精妙的防盗工程和历代政权保护,成为少数未被挖掘的帝王陵墓之一,其历史价值与神秘性得以完整保留。</p><p class="ql-block"> 不主动挖掘古代帝王陵墓,已成为当今考古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南京博物院 </u></i></b></p><p class="ql-block"> ★1933年,由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博物院大殿建筑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p><p class="ql-block"> ★1937年底,因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离首都南京,分三路数处转辗,于1940年底驻扎于宜宾李庄。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运回南京。</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成为江苏省的省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至2022年,馆藏文物433265件/套,珍贵文物222973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室内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院,就是穿梭于各个馆区看文物、再看文物……百年千年等一回,沉睡地下的宝物们重见天日,它们隔着玻璃每日迎来送往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自己的容颜,彰显创造者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审美。</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各省博物馆游客都暴涨,大多让人来不及仔细品味。在摩肩接踵的观众人群缝隙间,手机拍拍拍,定格了自己的喜爱。那些 “镇馆之宝” 也不是都能幸运地遇到(它们是轮流出镜的)。博物院规模若超大,外地游人根本不可能一次参观完,只能借助网络“补课”,才看到那些错过了的精品真容。</p> <p class="ql-block"><b> 西汉金蝉 </b>中国考古史上最重的金器,重达9100克,含金量99%,1982年出土于江苏盱眙。</p> <p class="ql-block"><b> 东汉银缕玉衣 </b>由2600余片和田青玉以银丝编缀而成,为东汉诸侯王级贵族殓服,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p> <p class="ql-block"><b> 明金蝉玉叶 </b>出土地点:江苏省吴县市五峰山。蝉玉叶是明代贵族饰件的珍品,其薄如蝉翼的金工(0.2毫米厚度)与和田玉叶片琢磨工艺展现了极高艺术水平。目前国内仅此一件出土,是研究明代文化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b>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b>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p> <p class="ql-block"><b>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东汉青铜器 </b>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东汉墓。</p> <p class="ql-block"><b> 透雕人鸟兽玉饰 </b>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于昆山史前赵陵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 纺织仕女图卷(清)</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内还打造了一条商业化的“民国街”,满足年轻人“怀旧打卡”拍照,我也来凑凑热闹。</p> <p class="ql-block"> 游览南京博物院,穿越百年千年,与久远陌生的年代相遇,被精美绝伦的文物吸引,享受到一场文化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鸡鸣寺 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 </u></i></b></p><p class="ql-block"> 鸡笼山东麓的鸡鸣寺,香火旺盛,历史很悠久。这是我来过之后得到的印证。已过了清明小长假的客流高峰,但寺里迂回转辗的台阶上还是挤满了游客。近些年来我在旅游中到过不少寺庙,感觉有更多的中青年人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并加入到信仰群体中。与老一代信徒不同,他们当中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独立思考能力。</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里香雾缭绕,梵音阵阵。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凝神静气,虔诚地持香向佛,是以这种方式缓解社会压力、求得心里安慰吧。 </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历史积淀深厚,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就兴建了,至今已过去一千七百二十多年。南梁时期因梁武帝的重视达到鼎盛(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于此,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皇帝僧侣”),所以这个皇家寺庙被称为“南朝第一寺<b>”</b>。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城时就居于此。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重建扩大寺院,御题“鸡鸣寺”。</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鸡鸣寺曾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复建。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拍摄,因当时杭州雷峰塔尚未建好,就来到南京鸡鸣寺,借用药师佛塔来拍摄相关剧情。</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寺里吃了斋饭,我觉得非常可口,面条里面有一个能吃的“福袋”,看着真喜庆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南京(2)历史名城</b><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5月4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