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束有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代工艺大师杨联伟先生的“金陵陶瓷琉璃技艺美术馆”,虽然坐落在南京市江宁区铜井镇,但那里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毗连交错,并且离长江边的采石矶也只有20多公里。4月30日下午,我们乘兴来到了采石矶。</p><p class="ql-block">采石矶所在的山叫翠螺山,当地已经打造成“翠螺山风景区”,但还是“采石矶风景区”名声响,尽管采石矶是指翠螺山南麓紧贴长江水面的那一侧那一段。因为,矶者,水边突出之岩石或江河中之石滩之谓也。</p><p class="ql-block">我国长江有三大名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南京栖霞区的燕子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为长江三矶之首,不仅因为其自然形胜是临江雄峻,“翠螺出大江”,更因为与那位唐代大诗人、青莲居士李太白有关。</p><p class="ql-block">李白因其叔父李阳冰在安徽为官,一生曾多次到安徽,泛舟长江,登临采石矶,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脍炙人口的诗篇。</p><p class="ql-block">民间流传,李白在采石矶,曾身披宫锦袍泛舟赏月,情绪上来就跳江捉月,最后是骑鲸升天了。关于李白的死因,民间说法认为,是他酒醉后,在采石矶试图捞月而溺死。但历史上的李白,据考证,是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病死在安徽当涂县的县令、李白族叔李阳冰家。</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山麓东南一侧,向前蜿延拾阶而上,首先来到了“联璧台”处,这里可以极目凭览长江了。此处原名“舍身崖”,正是民间传说李白在此“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地方,故又名“捉月台”。</p><p class="ql-block">采石矶,也因这个“捉月”传说,成为中国赏月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沿着山麓向前不远,利用山崖底部洞穴,依山傍水而建的“三元洞”屋面呈现在面前。稍向前眺望,发现远处有一条临江栈道悬在江面与山崖间,让我对“矶”的形象和内涵似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小心翼翼沿着陡窄的台阶向底部前行,走进三元洞内部,人离江面更近了。只见在半坎式洞穴内,分别供奉着“望江佛”和“石矶娘娘”孙尚香(孙权妹妹、刘备夫人)两尊石像,应该是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美好祈盼。</p><p class="ql-block">“三元洞”又称“三官洞”,民间相传,明朝初年,湖南有三位秀才乘船进京(今南京)赶考,途径采石矶,冥冥之中,似乎听到对岸有人呼三人姓名,他们深感蹊跷,于是将船靠岸,泊于临江崖壁下的石洞中休息。</p><p class="ql-block">谁知船刚停稳,忽见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大作,江面上卷起滔天巨浪,三位秀才幸免于难。三人赶考,全部金榜题名,并且还是包揽了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为感谢神灵佑护,三人重返采石矶,在他们泊船的地方修洞筑楼,供佛祭神,报答神灵救命佑护之恩。沈鹏先生的“江天洞府 灵悟三元”题刻,应该可以助你参悟。</p><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沿江沿山麓向前,一会儿平地,一会儿拾级而上,在一个平台拐弯处,我忽然发现了“李白衣冠冢”指示牌。</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长江三矶,之前我都没有亲临过,虽身处南京,但南京的燕子矶长什么形状,我并不清楚,之所以对采石矶还念念不忘,主要是因为这里与大唐谪仙诗人李太白有关的缘故吧。对于以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而出山的人,到此定当要去瞻仰凭吊的。</p><p class="ql-block">一打听,李白衣冠冢在山上,登山至少要十多分钟才能到达。望着不见尽头、走势昂扬崎岖的山间石阶小路,我毅然顶着炎热,开启了一人艰难跋涉登临的路程。</p><p class="ql-block">汗水很快湿透了我的内外衣裤,我发现自己喘气频率也明显加快了,“步步高”的含义在这里得到了新解:累呀!真是个累!平生第一次有了“腿抬不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这似乎与年龄相关,但后来才知道,应与当天中午在小镇餐馆里吃下的不洁食物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我终于见到了李白衣冠冢,仿佛一下子了却了一个读书人的心愿,身心一下子全部放松了下来,怀着神圣的心情,围绕墓冢一周,以表祭奠膜拜之情。</p><p class="ql-block">据《当涂县志》记载,李白衣冠冢为宋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募建,原在采石镇神霄宫内,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神霄宫改建为采石小学学堂,因辟建操场,将李白衣冠冢移至操场西侧。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将李白衣冠冢迁至翠螺山上,重新勒石为碑,以供游人瞻仰凭吊。</p><p class="ql-block">李白衣冠冢主体为圆囤状,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四周用青石垒砌,顶部覆土呈馒头状。冢前立一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字样,由林散之手书。墓圹入口处,两侧半弧形石栏杆,与后部紧依山体的石墙相连,构成敞开式墓区空间。墓圹外围,三面有茂密松竹族拥,在肃穆古朴中,流露出绿色生机。1985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已将李白衣冠冢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可见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伫立在青莲居士的衣冠冢前,他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仿佛再一次给了我力量,身心疲惫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不由慨叹道:</p><p class="ql-block">长江岸边采石矶,</p><p class="ql-block">谪仙捉月留传奇。</p><p class="ql-block">黄土一抷衣冠冢,</p><p class="ql-block">赢得千古香火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束有春 2025年5月3日于金陵四合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