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召南暨董生遗址 <p class="ql-block"> 董召南(董邵南、董生、董子)古安丰百炉镇人(今寿县隐贤镇人)。1996年版《寿县志》第三十二章人物一节记载:</p><p class="ql-block"> “贞元间(公元785年——804年),举进士不第,乃隐居家乡安丰百炉镇,其(侍奉父母,朝耕夜读,)行义孝慈,誉满乡里,故乡里人将其镇百炉改称隐贤(即今之隐贤集)。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临行时赠诗《嗟哉董生行》并《序》(即《送董邵南序》)”</p><p class="ql-block"> 据明.嘉靖《寿州志》记载:“正阳关镇古为安丰地,是董召南乐道之所”。位于淮、渒、颖三水之交,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称,为南北漕运枢纽和軍事重镇。董召南学业勤奋,为官勤政,奉称唐(公)召南巡按抚督御使,仕途亲民、廉洁,深得百姓拥戴,功德孝慈之行留于世。同志,《安丰书院》一节中记载:“嘉靖纪元之七年,曹候仲礼,出守凤阳,访求先哲之遗迹”。牧王鎣举董生躬孝之行,安贫乐道,可以风世。得到皇上恩准,择适烬于火的东岳庙旧址,“撤淫祠,修书院以祠”、“祀董行颂,以风世”。奉董召南为孝神与儒教儒学之范。建了《安丰书院》、立《董子读书台》即(亭)、盖《安丰董子祠》及藏书楼于夫子庙近旁。“祠成于嘉靖已丑年九月九曰”。</p><p class="ql-block"> 《安丰书院》后废,时值佛教盛世,将《安丰董子祠》兼作佛教场所,改称《白衣庵》。即白衣(白色衣服)孝服,象征纯洁和慈悲,为汉传佛教。明.嘉靖时期修志(寿州志),文人雅士对正阳关地理自然与人文景观提练,将《安丰书院》(即嗣后的寿阳书院)、《安丰董子祠》、《台》(亭)、《藏书楼》列为《董生遗址》,载称《正阳关八景》之一。以彰显古镇文化,寄托对文脉传承或隐逸文化的追思,成为正阳关人文精神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