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我没有去两江交汇处的朝天门、繁华世界的解放碑、人头攒动的洪崖洞,而是别开生面的选择去了长江之滨、位于重庆南岸郊外山颠丛林深处的夫子祠。在这里,我触碰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艺术文化之精华,感受到了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随即我用刚学到的《真观易书画APP 》的方法,与夫子祠内展示的文物墨宝开展了一次时空对话和心灵交流,这不仅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更给了我的退休生活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最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圣王黄帝:</p><p class="ql-block">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华夏人文初祖,五帝之首。约公元前2700年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统一黄河流域诸部,奠定华夏文明根基。其功绩包括:创文字、制衣冠、建舟车、定音律、兴医学(与岐伯共著《黄帝内经》),推动农耕与历法发展。与炎帝结盟击败蚩尤,促成部落大融合,被尊为中华民族共祖。晚年乘龙升天,陵寝位于陕西桥山。后世以“炎黄子孙”自称,彰显其不朽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圣王黄帝像赞”作者:李里(无图片、1976— ),当代国学学者、作家,四川资中人。幼承家学,潜心传统文化研究,尤精儒学与古典文学。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教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兼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其学术风格注重经世致用,著有《论语讲义》《蒙书讲义》等普及读物,以白话释读经典见长。</p><p class="ql-block"> 2013年所作《圣王黄帝像赞》以四言古体颂扬华夏人文初祖,文辞雅正,体现其"以文载道"的创作理念。近年来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国学,风格平易,在民间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中具有一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临摹和练习该作品,以及查阅相关史学资料,不仅抒展出心里深处的书法情怀,而且拓宽了眼界,情有独钟的收获了学与悟等方面的知识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溯文明之源,析圣王之德文字之始:"濫觴文字制衣裳","濫觴"二字源出《荀子·子道》"江出濫觴",喻文明如涓流初成。黄帝造字的传说(如仓颉造书契)与"制衣裳"的记载(《易·系辞》"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实为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秩序的双重标志——文字承载智慧传承,衣裳规范礼制秩序,正如《尚书序》言"始垂衣裳,作为礼乐"。</p> <p class="ql-block"> "問答延年開歧黃":此句暗含《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论医的典故。"延年"不仅指医术救死扶伤,更深藏道家养生哲学。岐黄之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如《素问》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在此化身生命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禮樂百官天下治":《周礼·春官》载"黄帝乐曰《咸池》",礼乐制度始肇于此。设百官、立纲常的政治实践,暗合《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治理逻辑。司马迁赞曰"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其行政体系已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 "文明共祖奉斯皇":《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后世尊为"人文初祖"。此句以"共祖"二字揭示黄帝作为文化认同符号的深层意义,恰如顾炎武《日知录》云"姓同氏不同者,婚姻可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黄帝已成为凝聚华夏的血脉纽带。</p><p class="ql-block"> 文明基因中的永恒启示:黄帝传说蕴含的"始制衣冠""始作舟车"等记载,实为中华民族创新基因的原始编码。这种勇于突破蒙昧的开拓精神,在当今科技时代更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系统思维:从造字到制礼,黄帝功绩展现整体性文明建构。这种统筹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的系统智慧,恰如《黄帝四经》所言"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对现代社会治理仍有镜鉴。</p> <p class="ql-block"> 生命关怀:岐黄之术将治病与治国并论(《灵枢》"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揭示中华文明"身国同构"的哲学特质,呼应着当代"健康中国"的深层文化逻辑。</p>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p><p class="ql-block"> 黄帝传说虽经岁月长河淘洗,其精神内核仍如活水滋养中华文明。今人观此圣王像赞,当思文明传承非泥古守旧,而在汲古慧以开新篇,《真观易书画APP 》引领现代人穿越时空,触摸中华灿烂优秀的书法历史文化脉络,仿佛能令这"濫觴"之水汇成浩荡江河,奔涌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