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九六年的夏天,我在风景区武夷宫招待所,偶遇广东中山大学地质系的何教授,大约六十开外的年纪,孤身一人来到武夷山考察地貌,在和他的交谈中得知他是研究地质科学的,他娓娓道来讲述了不少地球的有关科学知识,我是越听越兴趣,希望他能给我们搞一个讲座,让大家都能了解一些地质知识,他说好啊,于是晚餐后,我把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以及招待所的所有游客都给动员到会议室去,聆听何教授关于《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由来和风景区形成》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心中豁然开朗,矛塞顿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比较清楚的了解地质科学和地球的结构以及丹霞地貌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武夷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它是地球最后一次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当厚厚的层积时光中淬炼成赤色的丹霞地貌时,当层积岩被岁月雕琢成千沟万壑时,那些风化散落的碎石,竟酝酿出最温柔的奇迹。方知陆羽笔下的“烂石”,在此处具象为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p> <p class="ql-block"> 武夷山的岩茶,是丹霞地貌写给世人的一首情诗。当清晨的雾岚在三十六峰的褶皱间游走时,九曲溪的碧波正将八千万年的地质密码悄然注入茶树的根系。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妙的再造物——丹霞赤壁以铁锈红的岩层孕育着“烂石砾壤”。</p><p class="ql-block"> 三坑两涧以云雾织就的纱幔滤去尘世喧嚣,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丰茂植被,则为茶香注入了最原始的生态基因。</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红壤碎砾的芬芳,在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六株“大红袍母树”像时间的信使,根系穿透层层叠叠的砂砾岩,吮吸着岩石风化渗出的“石乳”。这些溶解了全氮,全钾、全磷,全锰等矿物质的岩髓,恰似大地酝酿的琼浆,既赋予茶汤浑厚的“岩骨”,又催生出清冽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陆羽笔下的“上者生烂石”在此有了更鲜活的诠释:丹霞岩层在亿万年的风化中,将坚硬的骨骼碾作沃土,既保有砾壤的透水之利,又沉淀腐殖质的丰腴,让茶树在贫瘠与富饶的微妙平衡中淬炼出独特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行走于牛栏坑的幽谷,岩壁上“虎”“寿”的摩崖石刻与苍苔共生,坑涧的溪水裹挟着兰芷漫过茶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跃动着上万个负氧离子,在保护区的瀑布激荡深处,甚至高达十一万之数,这般纯净的空气,让叶片如同天然滤网,将松风竹露、苔痕花影尽数吸附。</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炭火烘焙中转化为层次分明的“山场气息”,而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与悟源涧,则用昼夜温差雕刻着茶韵的棱角:白日里丹岩吸收的热量,入夜后化作温柔的暖流,既延缓了霜冻的侵袭,又让茶树在缓慢的呼吸中积淀出更饱满的内质。</p> <p class="ql-block"> 武夷山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有记录的高等植物达3000余种,是整个欧洲的二十倍之多。</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松的松针和茂密植物更新换代的树叶坠落成毯,为土壤增添腐殖的厚度;沟壑岩缝中的山樱与野生兰花吐露幽香,与茶树进行着跨越物种的香气对话;就连飞鸟走兽无意间撒落的种子,都在坑涧深处化作滋养茶树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当沸水唤醒沉睡的叶片时,杯中荡漾的何止是茶汤?那是地质运动激荡的余韵,是云雾聚散的呼吸,更是一个国家公园用亿万年光阴酿造的山水精魂。</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人们对武夷岩茶所疑惑的真实解读。</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茶叶分类中,明明是“乌龙茶”,却偏偏叫“武夷岩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岩茶具有独特的“岩韵”。</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茶人所言:喝茶的终极境界就是武夷岩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