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

安英建

<h3>一、定义与分类<br><br>1. 定义<br><br>- 眩晕:表现为自身或环境旋转的虚假运动感,多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br><br>- 非眩晕性头晕:呈现头重脚轻、失衡感,无运动幻觉,可由多系统疾病或精神因素导致。<br><br>2. 平衡三联系统<br>维持平衡依赖前庭系统(核心)、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其中前庭功能障碍是头晕最常见原因。<br><br>二、病因与精神共病<br><br>1. 前庭疾病与精神共病<br><br>- 约50%结构性前庭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以前庭偏头痛(49%)和前庭阵发症(51%)比例最高。<br><br>- 恐惧性姿势性头晕:因恐惧跌倒导致步态异常(如步基增宽、肌肉僵硬)。<br><br>- 特殊现象:双侧前庭病变(BVP)患者焦虑水平较低(24%);适度前庭刺激(如秋千)可降低焦虑、促进睡眠(动物实验支持)。<br><br>2. 前庭-焦虑神经环路<br>前庭系统与边缘系统(杏仁核、岛叶皮质)、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中缝核(5-HT能)存在解剖与功能连接,桥延髓前庭核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介导压力、焦虑与姿势控制的交互作用。<br><br>三、常见头晕类型及临床处理<br><br>1. 颈椎病性头晕<br><br>- 表现:颈肩痛、上肢麻木,伴椎动脉受压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性头晕。<br><br>- 处理:颈肌锻炼、纠正姿势、避免高枕与保暖,理疗或药物改善循环。<br><br>2. 神经系统疾病性头晕<br><br>- 表现:突发头晕伴意识模糊、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见于脑缺血、癫痫等。<br><br>- 处理:立即平卧、头后仰,测血压(≥170/100mmHg时降压),紧急转诊。<br><br>3. 耳源性头晕<br><br>- 表现:持续超30分钟,伴恶心、耳鸣、听力下降(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br><br>- 处理:耳鼻喉科就诊,低盐饮食,急性期用异丙嗪止晕,长期用倍他司汀改善循环。<br><br>4. 功能性/精神性头晕<br><br>- 表现:慢性头晕伴广泛性焦虑或躯体化症状,无器质性病变。<br><br>- 处理:认知行为疗法(CBT),使用SSRI/SNRI类药物(需先排除前庭疾病)。<br><br>四、药物治疗要点<br><br>1. 倍他司汀<br><br>- 适应症:梅尼埃病、内耳循环障碍。<br><br>- 注意:每日3次饭后服用,消化道溃疡或哮喘患者慎用。<br><br>2. 氟桂利嗪<br><br>- 适应症:前庭性眩晕、偏头痛预防。<br><br>- 注意:禁用于抑郁或帕金森患者,警惕嗜睡(驾驶/操作机械者慎用),避免饮酒。<br><br>3. 银杏叶制剂<br><br>- 适应症:脑或周围循环障碍。<br><br>- 注意:副作用少(偶见胃肠不适),与抗凝药联用需监测出血风险。<br><br>五、预防与管理策略<br><br>1. 生活方式干预<br><br>- 规律作息,避免睡眠剥夺(前庭功能易受疲劳影响)。<br><br>- 适度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高强度训练诱发头晕。<br><br>- 减少长时间屏幕使用,遵循“20-20-20法则”定时休息。<br><br>2. 姿势与颈椎保护<br><br>- 避免长期低头,每1小时活动颈肩。<br><br>- 睡眠时选择高度适宜的枕头,保持颈椎中立位。<br><br>3. 患者教育<br><br>- 强调遵医嘱用药(如自行停用氟桂利嗪可能诱发锥体外系反应)。<br><br>- 居家环境改造(防滑垫、充足照明),BVP患者需进行平衡训练。<br><br>六、诊疗警示<br><br>- 排除恶性病因:突发头晕伴神经缺损症状需优先排查脑血管事件。<br><br>- 精神共病筛查:慢性头晕患者建议用HADS量表评估焦虑/抑郁。<br><br>- 多学科协作: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联合诊疗复杂病例。<br><br>总结:头晕诊治需整合前庭功能评估、精神心理筛查及病因治疗,关注前庭-焦虑交互机制,结合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如前庭康复训练),以改善预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