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就是英俊的父亲和美貌的母亲年轻时的照片。2023年10月30日(农历)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慧碧、慧琴和建国三人重回故里,追思亲爱的父亲和母亲,围绕着诞辰纪念日进行追思活动,并举行了纪念仪式。两年后,2025年5月16日(农历)是母亲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缅怀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我将2023年拍摄下来的纪念活动照片,以及甄选了父母现存的在昆明生活的部分照片,借予表达对父亲和母亲的热爱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2023年为了纪念亲爱的父亲诞辰100周年,母亲离别我们10周年。我和姐姐、建国商量好纪念活动的内容:1.重回故里追溯和缅怀父母(包括个旧和蒙自),和健在的长辈和晚辈共叙亲情。2.重温父亲青年时代追求音乐的理想。3.家庭举行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仪式。7月25日我们驱车前往个旧故乡,这里是我们生长、学习、工作和成家的地方。夜晚我们去金湖散步,拍下了美丽金湖的夜景和小火车模型。个旧的小火车已经成为历史,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曾经是个旧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们儿时每个寒暑假都乘坐小火车去蒙自与爷爷、奶奶、叔叔、大姑妈们团聚。小火车在山道上行驶,火车咔嚓咔嚓的车轮声,呜呜呜的气笛声在耳畔回荡,过隧道烟雾弥漫的情景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7月26日邀请在个旧生活的七叔叔和堂妹川慧家3人(七婶婶生病没能前来),王志表哥和存凤表嫂,夏云家三口共度晚餐。叔叔已经90余岁,现和女儿、女婿们居住,我们回个旧便去看望他们。在个旧期间,七叔叔和爸爸经常往来,爸爸上昆明,七叔叔也来看望过。王志和存凤一直关心妈妈和爸爸,多次到昆明看望妈妈和爸爸,爸妈离世后他们也帮助我们看管房子,寻找买主,给了我们很多帮助。</p> <p class="ql-block">看着宝华小学原大门的老照片和现残留的围墙照片,原来宝华小学的立体空间进入了脑际。进大门后有三个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有天井,上台阶进大门后,两侧居住着吴可梅老师和海芝兰孃孃家。上第二层台阶后是教室,后面改做居室。我们从三层楼搬下来后就住在这里,王运珍老师家和我们家两对面。两侧往里左边是邹迪和孙玺家,右边是王老师(梁广田)家。天井两侧是两层办公楼,爸爸的办公地点总务处就设在里面,再往上走通向整个校区。</p> <p class="ql-block">白天我和姐姐去宝华小学寻踪。这是我们儿时居住的三层楼房,我家住在三楼上,房子是木地板人字瓦顶。三楼有王运珍老师,殷菊仙老师家,两位老师和妈妈成为至交。我们的居室爸爸曾经养过鸽子,爸爸很喜欢鸽子,鸽子咕嘟嘟、咕嘟嘟的叫声还回响在我的脑海。鸽子下蛋孵出的小鸽子令人难忘。鸽子放飞在天空飞翔,哨声随着鸽子渐远渐近。我们在这间屋子成长,在记忆中经历了上幼儿园快乐的时光和文革的洗礼。</p><p class="ql-block">上二楼的左边尽头是宴老师家,出去有后门出学校,就是三角地。也可以直接走去大殿,外面空地有一大棵核桃树和皂角树。到开花的季节,挂满了一串串的核桃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会去打核桃。皂角结果时串串皂角挂满枝头。可惜两棵树都被砍了。</p><p class="ql-block">大殿有花园、玉兰树、还有舞台,上上下下有两层楼的三层四合院,同学们在教室上课,课后玩耍。</p><p class="ql-block"> 三层楼的二楼右边是一个转角,住着苏老师家,下到一楼住着窦老师家。从一楼也可以出学校去三角地。现在的三层楼已将原来的瓦房斜顶改为了平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姐姐在老房子前留影。文革期间学校停课,爸爸有时间练小提琴和手风琴,他经常在二楼教室外的活动场地拉琴,我们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和手风琴声,沐浴着音乐的熏陶。父亲对音乐的热爱影响和感染着我们,受益非浅。</p> <p class="ql-block">我也留影纪念。这个家培养和锻练了我的生活能力,文革时期我和学校其他小伙伴到山上挑树枝或松毛回家做燃料,学会生火做饭。我们全家四口还要用桶从一楼的自来水龙头接水抬到三楼家中,上街买煤,用车拉到学校又挑上三楼。从一楼到三楼晚上没有路灯,上下楼梯经常克服恐惧心理,蹬、蹬、蹬跑过这段距离。爸爸妈妈参加晚上学校组织的学习,我们自己在家睡觉。艰苦环境从小锻练了自强自立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幢住宅楼2-201室就是爸爸妈妈居住的房改房,我记忆中三层楼顶层的房子住得最长,后来搬到大门口教室改宿舍住,直到建起房改房搬进新居。2002年我的工作正式调入昆明后,爸爸妈妈也上昆明和我们居住,有时也去姐姐家。作为遗产2022年我和姐姐到个旧将居室出卖,我俩在住宅楼前留影,这里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居室虽然卖了,但是宝华小学的家曾经是父母养育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个温暖的家。我找了3张旧照,都是爸爸妈妈在个旧宝华小学这套居室中70岁生日的留影。第一张爸爸站在放着蛋糕水果的柜子前面,柜子旁摆放着多功能一体机(收音、播放磁带和CD);第二张妈妈在吹蜡烛,身边有大女儿慧碧、二女儿慧琴,以及外孙夏渊。第三张大姑爹大姑妈也在场,为爸爸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宝华小学后来改建为个旧市第六中学,小学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教师住宅。住宅区内还包括教师培训中心。住宅和六中一墙之隔,这几幢楼房成为了宝华小学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的永胜街,过去宝华小学有好几个门。正大门出来走柿花巷或公鸡巷通往大桥、人民路,柿花巷也可直接下永胜街。操场边上出门后往上去三角地也可往下转永胜街。现在只有六中的正门通向人民路,侧门往下到永胜街。我和姐姐往永胜街走,有幸碰到老孃(二舅妈的妹妹),一阵交谈后便请老孃邀约瑶芳、三表哥、六表哥、二表嫂及家人一起共进晚餐。</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老孃、瑶芳、三表哥、六表哥、二表嫂及家人一起共进晚餐,多年不见气氛热烈而温馨。大家共叙家常和表兄姐妹情义,久久不愿离开。虽然爸爸妈妈,二舅及舅妈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小辈都会电话或微信联系,有机会也会往来和见面。爸妈在世时,昆明的执经大表哥经常来看望爸爸和妈妈,瑞芳表姐从个旧到昆明也特意前来看望他们。今天小辈聚会是对老一辈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大家合影留念。原来个旧居住着外婆、大舅、二舅、大姨妈、三姨妈和妈妈我们家。他们主要居住在人民路,外婆和大舅住一个院子,妈妈经常带着我去看望外婆,照顾她老人家。外婆跟大舅家住一个院子,外婆是小脚,我经常去给她洗脚。我们也经常去三姨妈家,妈妈和姨妈姐妹关系密切,相互关爱。外婆由儿女们轮流照看,有时去二舅家住,我们也经常去二舅家。我记事起,大姨妈已经去东川和三舅他们居住。后来外婆和大舅相继去世,三姨妈和三姨爹上昆明,个旧只有二舅和二舅妈,妈妈和爸爸与他们经常往来,直到妈妈和爸爸到昆明居住。现在斯人已去,但小辈之间的情谊延绵不断。</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个旧的行程,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蒙自,到公墓悼念爷爷、奶奶及大姑爹、大姑妈等亲人。</p> <p class="ql-block">从公墓回来看望六叔叔和六婶婶全家。倾听叔叔回顾过去的历史,评价他的大哥我亲爱的爸爸。叔叔很尊敬我的爸爸,爸爸身体逐渐衰弱,叔叔婶婶虽然年事已高也牵挂着爸爸。高铁的开通为他们出游感受祖国变化创造了条件。他们两次坐高铁出游途经昆明,特意安排到家中看望爸爸,兄弟情深意重。我们和叔叔、婶婶、王虹、王鹏全家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叔叔家人共进晚餐,举杯共祝俩位老人身体健康,大家平安幸福!看望叔叔婶婶是我们对父母的深切缅怀。</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蒙自南湖,蒙自的南湖留给了我许多欢乐和美好的记忆。七叔叔带着我和姐姐去南湖游泳,表姐带我们去南湖游玩,每到蒙自必游南湖。现在红河州政府搬迁蒙自,蒙自南湖更加美丽,尤其是夜景华灯璀璨,但我们去的那两天乌云密布,天空还下起了雨。</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重走桂林街,现在的桂林街已经看不到当年奶奶家居住的28号,但看着这棵树令我想起奶奶家窗外的那棵大树。蒙自桂林街上的这眼大井,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边上立着一块“蒙自大井简介”,四周围上了保护链。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饮水方式。过去我们挑着大桶小桶去井边打水。一根绳子拴着水桶丢下井里,换几换水桶往下吃水,满了以后再拉绳子把水桶提起来。换不好桶还吃不进水,打水还是需要一点技术的。看着水井,当时打水的情景历历在目。水虽然不再清澈,但我们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桂林街23号“王家宅院”,过去爷爷奶奶的住宅现在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自市茶文化中心进行利用管理。王家的子孙后代回家乡都要到这里悼念和缅怀先辈。</p> <p class="ql-block">爷爷是一个开明的工商人士,因经商有方,积极为地方的公益和慈善事业贡献力量。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迁蒙办学期间,爷爷慷慨腾房作为教师宿舍使用。西南联大师生这段艰难困苦的文化救国历史,让人们铭记了蒙自人民与西南联大师生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岁月,也记下了爷爷王维玉老先生的慷慨义举,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教授在此居住的历史,为爷爷的这座老宅增添了光彩。在此居住的五位教授是冯友兰、罗庸、罗常培、罗荣、陈梦家和赵萝蕤夫妻。</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分别在老宅后院的二楼留影。</p> <p class="ql-block">茶文化中心装修过的老宅室内全景。</p> <p class="ql-block">忆往事,感慨人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p> <p class="ql-block">“王家宅院” 于二零一二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历史文物真正的“活起来”,在这座老宅成立了茶文化推广中心并对外开放。让人们学习和铭记这一段历史,我们作为王维玉的后人在倍感荣耀的同时应该将这笔精神财富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蒙自是爸爸生长的地方,他在这里上小学,后来去昆明读书,辗转返回之后在爷爷的公司上班,直到解放后参加工作去个旧度过了他的大半辈子。蒙自是他的故乡,也是我们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蒙自也是姐姐的出生地,蒙自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在这块土地上,有爷爷的奋斗历史,亲人们的足迹,现在也还有亲人生活在这里。再见了,我们今后还会再来的。</p> <p class="ql-block">据爸爸回忆,他读小学的时候学校老师用脚踏风琴教唱歌,他回家以后就自学,很快便能使用家里的脚踏风琴。之后他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奶奶去昆明时买回一把小提琴,便自学起来。1946年爸爸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报考学习小提琴未被录取,继续在上海跟老师学习小提琴。后来爷爷让他回家从业,半年后返回家乡蒙自在爷爷组建的运输公司工作。</p> <p class="ql-block">爸爸一生用过好几把小提琴,这是爸爸曾经用过的并留存下来的一把,将保存为我们永久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爸爸热爱小提琴而没能从事专业感到遗憾。解放初期因为他的兴趣爱好和水平,经常参加业余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因教学不正常,他经常在业余时间练琴。我们的记忆里是爸爸拉小提琴和手风琴的身影和耳畔不停的琴声。</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加和环境变化,爸爸逐渐不再拉琴。但是对音乐的那份爱始终不变,爸爸以前拉琴的身影只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没有留下任何影片。这几张照片是我2015年3月13日请爸爸重拾爱琴的珍贵留念,作为我们对爸爸爱的一种表达。</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爸爸已不拉琴。但他不断地学习,他订阅《音乐周刊》和《音乐爱好者》等刊物,跟随时代的步伐掌握新的媒介,买收录机、音响。记得第一台双卡收录机是改革开放初期,哥哥托人从香港帮爸爸买来的。邓丽君、关牧村的歌曲磁带专辑,我们是边听边唱、耳熟能详。到昆明后父亲每个月都到报刊亭去买需要的资料和刊物,经常去音像店购买CD和DVD。翻阅词典和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听看古典音乐、歌剧等。</p> <p class="ql-block">父亲凭着高中学过英语的基础,阅读音乐外文资料就靠查看音乐词典,孜孜不倦。视力下降也拿着放大镜查阅。《外国音乐辞典》不知查阅了多少遍,书籍已经泛黄。音乐圣经是外孙渊渊买给他的,《不朽的钢琴家》和《不朽的小提琴家》是我买来读给他听的,因他身体的原因没听过几篇。</p> <p class="ql-block">作为音乐的载体,过去爸爸用的是唱机和黑胶唱片。我们的记忆中家里有一台留声机和许多黑胶唱片,但文革中破坏了。随着高保真技术的发展,70年代磁带的普及,爸爸购买许多原声磁带和收录机播放音乐。还充分利用录音机的功能,买一些空白磁带录音乐,帮助我和孙辈录学习的课程,如我学习的“电视英语”课程,为我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现在这些磁带都保存在家里,让我永远铭记父亲的恩情。这两台收录机其中一台是我结婚的时候父亲送的,另一台是父亲用的。现在他们静静的摆放在那儿,向我们叙说着过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对音乐的热爱让爸爸能够与时俱进,音乐载体的变化和发展,爸爸都能及时跟进。随着光学存储技术发展面世以来,爸爸经常去购买新出版的音乐专辑。我们搬家到金碧苑居住,外孙李骁特意买了一套音响设备孝敬外公外婆,爸爸有空便播放各类音乐,丰富精神生活。渊渊在外读书还刻录和购买光盘给外公。后来爸爸不便出门了,我们都会注意购买新的音乐人物专辑片,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播放后我也要买专辑来为爸爸播放。CD和DVD等音乐专辑和个人演唱资料逐渐积攒起来,现在家里用几个抽屉和柜子盛放这些珍贵的音乐声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音乐声像资料包括磁带、CD、DVD,类别有提琴(小、中、大)独奏,弦乐演奏、钢琴演奏、交响乐、歌剧和声乐等等。并且都是著名音乐家、提琴家,钢琴家、歌唱家的演奏以及专场音乐会演奏,是非常宝贵的音乐资料。</p> <p class="ql-block">爸爸去上音学习考试的这段历史弥足珍贵。我和建国利用去上海的时机,在儿子渊渊查询帮助下,于2023年9月26日专程前往上海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专旧址探寻访问。遗憾的是现使用单位门卫不让我们进入,我们只能在外面观看并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向往,虽然我们没能进入参观,但我们观其外如临其身。父亲当年求学的理想和信念已成为我们心中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正大门进去有一颗雪松,据查,这是1936年4月由蔡元培先生亲自种植的雪松。正对大门的就是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于1927年建成,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5年建成的教学楼主楼于200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优秀建筑,教学楼地面上的校徽依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一棵雪松对着正大门,据查,这是1936年4月由蔡元培先生亲自种植的雪松。正对大门的就是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旧址外拍摄的校内一角。</p> <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原来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于1956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搬到汾阳路上,为上海音乐学院校区。我们在现上海音乐学院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海音乐学院是音乐人的殿堂,爸爸一生的追求未能实现,解放后也一直末曾再到上海。我走进学院作为后辈拍了几张夜景赠予亲爱的父亲,让他亲眼看一看现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爸爸生前喜欢听交响乐。这是我参观上海交响乐博物馆拍摄的博物馆外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宝庆路3号。</p> <p class="ql-block">2023年我参观上海乐器展,睹物思人,这是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开办的“盛中国乐器公司”生产的小提琴。过去爸爸也经常听盛中国演奏的小提琴曲。</p> <p class="ql-block">歌剧是爸爸欣赏音乐的重要内容。他听了世界著名的许多经典歌剧,现在我也走进歌剧院学习和欣赏歌剧。上海歌剧院演出大厅及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得知柱表哥和表嫂从加拿大回国的消息后,我们决定借此召集昆明的亲人相聚。我们邀请九叔叔、十一叔叔、以及大姑妈的女儿、儿子等家人,作为表达对爸爸妈妈纪念的方式。但叔叔他们因身体状况欠佳不能前来,表哥表姐等家人于2023年11月14日来家里(绿地海珀阑庭)团聚。</p> <p class="ql-block">爸爸健在期间,大表姐、三表姐、跃玲,表哥他们都很关心,多次前来看望,非常尊敬他们的五舅。今天大家相聚有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兄妹间相互切磋。</p> <p class="ql-block">表兄妹留下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大家去小区附近的大观公园散步。</p> <p class="ql-block">当天前来聚会的碧卿大表姐和她女儿维珊,柱表哥和铭秀表嫂、强表哥和翼飞表嫂,姐姐、建国和我共九人在大观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晩饭齐聚在西华山水歺厅用餐。</p> <p class="ql-block">维珊的爱人晚歺前来参加。</p> <p class="ql-block">三表姐的女儿彭雁晚歺也到了。</p> <p class="ql-block">姐姐侃侃而谈。</p> <p class="ql-block">表兄妹、姐妹共叙亲情。</p> <p class="ql-block">亲切而温馨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2023年农历10月30日是爸爸一百岁的诞辰日,阳历是12月12日。因李骁周末经常加班,我们把祭奠活动的时间选择在11月26日星期天。</p><p class="ql-block">妈妈一百岁的诞辰日是2025年农历5月16日,阳历是6月11日。</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三代一起为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老祖祈祷。</p> <p class="ql-block">祭奠桌上摆放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遗像,蛋糕及鲜花。</p> <p class="ql-block">仪式开始前的准备工作,餐桌上摆满了亲人生前爱吃的菜肴。</p> <p class="ql-block">参加仪式的是爸爸妈妈的大女儿慧碧、二女儿慧琴、二女婿建国,大外孙李骁和外孙儿媳印妞、二外孙李嘉。重孙李溪晨和李元颢。三外孙夏渊和外孙儿媳刘苡嘉,以及他们的子女夏凡清和夏凡伦因在上海未能到场。</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对两个女婿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爸爸妈妈还非常疼爱三个外孙,从他们出生到成长,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帮助和关心,思想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他们的今天跟外公外婆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p> <p class="ql-block">姐姐主持仪式并代表全家发言:首先向亲爱的爸爸、妈妈鞠躬,我们非常想念您们。在爸爸即将诞辰100周年的今天,我们三代共八人相聚在此,并代表远在上海的渊渊、苡嘉以及他们的儿女清清、冬冬。缅怀他们的父母、外公外婆和老祖。夏渊发来了悼念短文,表示对外公、外婆的怀念和感激,他还说:外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影响了我们全家,使我们逐渐养成对音乐的爱好并作为精神的寄托,我希望能够继续传承这种影响,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在音乐的熏陶下,丰富精神生活。</p> <p class="ql-block">大家向我们的亲人鞠躬。深切感谢和缅怀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并给予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大家庭,让后代健康成长,事业有成,家庭繁荣兴盛。请爸爸妈妈在九泉之下放心并保佑家人健康幸福,全家平安昌盛。我们将继承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重孙李元颢为老祖切蛋糕。</p> <p class="ql-block">重孙女李溪晨从小学习弹钢琴,已经上六年级,因学习时间紧末继续学琴。今天和弟弟李元颢在试奏钢琴。</p> <p class="ql-block">这是年初寒假期间晨晨在我家,清清邀清晨晨弹琴。</p> <p class="ql-block">这是姐姐在昆明市老年大学上钢琴课及在家中练琴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正如渊渊所说,外公热爱音乐和追求丰富的精神状态引领了全家。这是外孙夏渊和重孙女夏凡清、重孙子夏凡伦弹琴的照片(夏凡伦今年开始学琴)。</p> <p class="ql-block">慧琴旅游去芬兰入住酒店和在途中,看见有钢琴也和孙女清清弹奏几曲钢琴曲。</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的遗物口琴,记忆中,我小时候经常听妈妈吹口琴,妈妈吹的口琴声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妈妈善良朴实,为人诚恳,生活中勤俭持家,勤劳朴素,辛勤的把我们养育成人。妈妈具有优良的品格,孝敬父母,关爱姐弟。她和宝华小学的老师友好相处,到昆明后还与殷老师,王老师,刘老师,于老师等好几位老师互相往来,促进了友谊。这把口琴与妈妈善良美丽的形象一同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珍贵的旧照,第一张我们姐妹俩和年轻漂亮的妈妈合影,第二张是妈妈带我去东川三舅家室外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我和建国、哥哥带爸爸、妈妈去宝海公园游玩。在昆明生活期间,哥哥经常抽空来看爸爸妈妈,陪伴他们。他生病后也惦记着爸爸,总要来看看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我和姐姐带爸爸、妈妈游昆明白鱼口工人疗养院(云南省疗养院)。其前身是庾恩锡创办的“空谷园”,这里还有30年代的建筑“垒楼”,这是俩老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父亲的生日去海埂大坝观海鸥。</p> <p class="ql-block">2009年,母亲85岁生日和老父亲、孙子、孙子媳妇的合影,看俩老幸福的笑容我们内心很甜蜜。</p> <p class="ql-block">2009年我们带爸爸、妈妈去圆通山公园游玩。</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9年爸爸87岁生日(虚岁),在家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0年元旦和姨妈家人一起游西华公园,这是爸爸妈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1年的春节家庭聚会,我们别出心裁的准备节目,父母观看孩子们的表演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在春节聚会上儿孙一堂唱歌、跳舞,全家度过了一个欢快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2011年为父亲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2012年圆通山公园观樱花。</p> <p class="ql-block">2012年父亲生日,爸爸妈妈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姐姐她们一家带着晨晨来看老祖,妈妈抱着重孙女留下这两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的大年三十,全家欢聚一堂共庆春节,向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敬酒。</p> <p class="ql-block">2013年母亲生日的当天,孙子渊渊从英国打来视频,这是母亲吹生日蜡烛,和渊渊视频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中秋节,家人欢聚一堂向亲爱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敬酒。</p> <p class="ql-block">姐姐和李骁带晨晨看望老祖,爸爸抱着二重孙颢颢。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他俩在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女儿体贴入微,晚辈孝敬和关爱的环境中生活。尤其表妹对姑爹和姑妈视如父母,关怀备至,令我们感激不尽。</p> <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大观公园的荷花又开了。妈妈难得同意让我们带她去看荷花,每次计划出门前要看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她同意了,我很高兴,否则爸爸一人也不愿意去。俩老在大观公园观赏荷花,荷花池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每年,爸爸妈妈的生日或者是节日,家里都要摆放鲜花,第一张是金碧苑家中爸爸准备过生日为他拍的照片。春节,家里少不了表妹送的牡丹花,这些鲜花使家里充满了节日气氛和温馨。第二张是爸爸在润城家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4年我们带爸爸去黑龙潭公园看梅花。</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渊渊愽士毕业,在昆明举办了婚礼。渊渊和苡嘉在婚礼现场与外公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4年爸爸生日当天,爱女、孙子和孙子媳妇、重孙女三代人围绕着他老人家留下了幸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4年渊渊和苡嘉陪着外公,我们一起度过难忘的中秋之夜。</p> <p class="ql-block">爸爸虽然日渐体衰,我们也适时地带他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风景,愉悦心情。第一张是庾园,第二张是西华公园,</p> <p class="ql-block">渊渊和苡嘉2016年添了宝贝女儿,2018年春节期间带着女儿夏凡清回昆明,全家与爸爸一起吃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2019年春节年夜饭桌上,老祖给重孙女清清红包。</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妈妈的遗像挂在墙上,我特意把遗像与爸爸拍到照片里,表示妈妈和爸爸永远在一起,和我们永远在一起。第二张,爸爸虽腿脚不便,但仍然尽力锻练。爸爸年轻时喜爱运动,游泳,踢足球,打网球,网球一直打到上昆明之前。我们带爸爸去红塔基地,看球员踢足球,在基地周边推着轮椅行走。</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我们为爸爸过96周岁的生日,两个女儿簇拥在他身边,第二张,2017年爸爸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培养成人,让我们成家立业。我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参加工作,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又养育下一代,使父母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下一代对他们的孝敬。父母老了,我们又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昆明生活的这段时光让我们感受了温暖的亲情,重新认识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我们也尽全力让他们感受我们的爱。我们是幸福的,父母也是幸福的。虽然父母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在父母诞辰一百周年的今天,谨以此篇纪念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