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过五旬的我,利用五一假期,从工作的保定赶往洛阳,休息一晚,便让妻陪我回趟老家——孟津区白鹤镇七里村,这个距离黄河仅有七里的小山村,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梭在村中的水泥小道中,回想着儿时在村中机耕道上晴天瞠土雨天踩水坑的快乐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伫立在五月的麦田,追忆着儿时的我们,六月底七月初,顶着太阳忍饥受热地在麦田里拾麦穗割麦子的痛苦回忆。</p> <p class="ql-block">妻忽然问我:“你在村小读过几年书?教过几年学?”</p><p class="ql-block"> “读过七年书,教过四年学。”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p><p class="ql-block">“我也在这读过五年小学。”妻一边一边说一边拉我,“走,我带你去看看咱们曾经就读的学校吧。”</p> <p class="ql-block">站在村校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前,抚摸着门上的大铁锁,回想着它由我最初求学时的七里学校到九十年代初我任教时的七里小学,再到村委再到被闲置的空院,我内心无限感慨,本想托人拿到钥匙进校走走,拍拍照,恰逢拿钥匙的出行游玩了,我俩只能望门兴叹。</p> <p class="ql-block">恰好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教书时任教务主任如今已年过八十的谢学通老师给我发来一些照片。看着这些熟悉的照片,先前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一件件或温馨或有趣的画面便如刀刻石凿般石般地又闪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背景是70年代初我求学时的旧貌,那时的七里学校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每班三十多名同学,小学五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学校共有四百来名学生。学校布局是前后院,前院是个正方形,临街的一边大门在中间,它的左右两边是一年级两个班和二年级两个班。临街的两侧东边是小学老师办公室和三年级两个班,与临街一二年级相对的是一个高台子,高台子是四年级两个班。台子下面是会议室。后院西侧是一排初中教师办公室,东侧有序排着三栋房子,每栋两大间四小间,分别是五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挨着后校墙是男女公共厕所,男女厕所各设有老师厕所和学生厕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学时一二年级教室没有桌子,是用砖头泥巴垒成两个方墩,方墩上架着洋灰板或长木板,坐的矮凳子是学生各自从家带来的。那时我们读书写字胳膊在灰板和木板上蹭来蹭去,衣服破得可快了。三年级到初三是两人一张高桌子,桌子中间画着三八线,坐的高板凳是同桌两名一人搬一个学期。我在这里就读时,小学一二年级老师语数包班。一二年级教我的是张润娥老师,三年级是雷秀珍老师,四年级教我语文的是牛翠平老师,数学是任信中老师,五年级语文是周进京老师和曲建立老师。初一语文是李廷裕老师,初二是李玉欣老师,其它学科老师均不记得。84年上初三,我离开了村校,到三村合并的白鹤三中读初三。</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背景就是后院一排教师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小学初中教室窗户没玻璃,冬天用砖头把窗户堵上,教室光线很暗,教室后面垒个火炉,烧柴取暖,夏天把砖头拆掉,教室没风扇,靠洒水降温。记得那时教室前面挂着一块长黑板,早上到校上操上早读后回家吃早饭,随后上午3节下午3节,那时的老师教语文也不怎么讲课,就是让背书,抄写字词段意和中心思想。如今回想起来,他们用这个方法教学,我们学得也不差。</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曲建立老师上数学我们不爱听,他上课时我们在门上头放盆水,他一推门水盆掉下来让他变成落汤鸡。冬天他怕烟气,他进来时我们故意把教室弄得烟燻火燎,他一见烟,便夹着捂着鼻子跑出教室。</p><p class="ql-block">还有李玉欣老师教我们语文特凶,那时他经常罚我们背书,背不会不让回家吃饭还要抄课文五遍。记得一次下着大雪,李老师把我们赶到雪地背《李愬雪夜入蔡州》,那篇文长,好多学生背不过,站在雪地罚抄。</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课间十分钟我们过得可开心啦,女生踢毽子跳皮筋跳大绳,男生抽陀螺推铜鼓在地上挖坑玩玻璃球,崩皂角籽。</p> <p class="ql-block">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当初的小学初中同学也都五十多岁了,也都当了爷爷奶奶了。如今每次回乡,每次回想读书时同学,脑海会涌现好多熟悉的同学名字及和他们发生的各种事。但常年在外,常年不联系,也无从知道他们如今的样子和境况了。</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再回到这里教学,这所学校已大变样了,没有了初中,只有小学五个年级,三百来名学生。学校前院房子全扒了,新建了两层教学教学楼,上面是一二三年级下面是中间是校办公室,两边四五年级。中间空地上建了花坛,临街建了新大门,两侧的平方成了老师的办公室和图书馆。唯一不变的是后院及悬挂在前后院过道中的那口钟,钟是空心,用石头一敲,那声音整个村子都听得见。还有不变的是老师轮流值班敲钟,预备敲四声,上课敲三声,下课敲两声。</p> <p class="ql-block">在那教书,和曾经教过我的任信中老师牛遂成老师周文田成了我的同事,我初中的同学牛爱洲的爸爸成了村小校长,在这任教多年的谢学通老师成了教务主任。除此之外,又先后结识了崔炎伟、李志超,卫敏尚,刘会娟,刘建芳,雷跃武,李威武等同事。</p> <p class="ql-block">这时的我,正值青春正茂,漫步校园,学校周围的杨树很是挺拔;校园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朗朗的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我感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p> <p class="ql-block">我初来教书,教的是二1班的语文和数学。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时,我的内心满是喜悦和忐忑。我喜欢教书,但我又怕教不好他们,辜负了他们对我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好在牛校长喜欢我的文笔,喜欢我写的教学随笔,加之和他儿子曾是同窗好友,对我格外照顾,时常带我到县里市里听课学习,鼓励我撰写学校计划总结及撰写教学论文。谢主任教我如何写好教案,多次光顾我的课堂,听课指导。</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教学好钻研,管学生也管得严,教学成绩也很不错,也格外受到校长及主任器重,多次让我当选学校和乡里先进教师,随后又先后让我教了四年级和两届五年级毕业班。</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孩子也听话也懂得感恩。冬天学校分了烤火煤,他们从自家带来煤球模子,和我一起打煤球搬煤球,轮流生火炉照看炉子。麦假吋和我一起顶着酷暑去麦田拾麦穗,上交学校进行勤工俭学。</p> <p class="ql-block">那时已分产到户,一个秋天,我家种了好多花生和玉米。白天,家人把花生秧子和玉米棒子拔到家里。白天在校教书,晚上和家人一起拽花生,剥玉米棒子。同学们听说后,一个星期天突然来了二十几个学生帮我干活,一院子的花生玉米一天全干完了。</p><p class="ql-block">记得一个中秋节,我病了,于是请假在家休息了一天。傍晚时分,我家院子里忽然涌进来十几个学生,他们每人都从家里拿来一个月饼看着满满的一筐子月饼,我热泪盈眶。感觉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无论春夏秋冬,我都是早早的起床去上早自习,跟着学生一起读书背书,那时下午放学不急着回家,而是带着学生打乒乓球打篮球。在这教书四年,班主任干了四年。当年的班主任是一分钱的补助也没有的,但当时的我们,当得是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那些学生,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已经该上中学了吧。他们有的在大城市发展,有的在小城市工作,都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p><p class="ql-block">不知他们,偶尔会不会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位老师,那么得抓他们学习,那么得热爱教书,那么地像严父慈母,把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同事儿,关系也相当好。家在本村,因和同事们很合得来。白天课间或饭前课后,和他们一起打纸牌:斗地主,打升级,晚上就搬到学校住,经常和炎伟、志超、跃武、敏尚等到周边村庄去看电影去看戏。那时打纸牌最厉害的何太老师,他边打边算牌,很少输,为此和他一伙,一输就会被抱怨。不过何老师因岁数大,生活上对我们挺照顾。他的儿子在白鹤三中,晚上回七里小学住,他儿子也经常和我同住一屋。</p> <p class="ql-block">九四年,我离开村小,到洛阳光华学校教书,九六年结婚时,村小曾经的所有同事还参与了我的婚礼,送镜框送茶具送烟酒。我儿时出生时,他们又买玩具买衣服等。</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离开故土,辗转教书于大连、福州、济南、桂林等地,与曾经的同学、同事和学生们离得远了,交际也少了,再加之没有手机,也慢慢失去了联系。如今,曾经的这些同学、同事和学生,好多年不见,你们还好吗?我们虽没了联络,但我们相处的过往馈赠于我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温馨的忆念,它们将滋润我生命的根须,伴随我度过今后的每一个晨昏。</p> <p class="ql-block">站在村中求学教书的学校门口,虽然那时物质匮乏,虽然我们的学习及教学条件有限,但那段时间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每天都是能量满满,心中充满了对未来无限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所学校早已成了被人闲置的空院。因为现在许多学生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人太少,不得不合并。我初三就读的白鹤三中,如今三四个村子合并成的小学,六个年级拥有十二名教师,学生总数却不到六十人。</p> <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着。但不变的是我那些年对生活的热爱,对教学的热忱,对学生的关爱,还有那些付出过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七里学校,后来的七里小学,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贤的教育传承,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学子,他们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满怀抱负孜孜以求,肩负重托砥砺前行。七里学校,我的母校,我教书生涯的启航地,我在您的怀抱里成长多年,我虽未给您增光添彩,但您却是我今生永恒和最美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牛红涛——五一回乡追忆求学教学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