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与祖籍、籍贯是有明确区别的。老家,有人认为是祖辈出生的地方,或者是父辈出生并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更多的人认为是自己出生的地方。反正三占一或全占,都可以认为是老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真的没必要划分得那么清楚。人之所以有老家的概念,是为了不忘自己人生的起点,不忘血缘的延续和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把这一切编写成自己独有的乡愁,存放在心中深深的暖暖的角落里,成为一份珍藏版的精神财富。这可能就是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念念不忘自己老家的意义所在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认知中的老家是祖籍。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我家是满族,老家在辽宁凤城。当时懵懵懂懂,自己住的地方都弄不清楚东南西北,哪能知道什么辽宁什么凤城。虽然弄不明白,但印象还是留了下来。长大后,知道了凤城在辽宁丹东附近,是个小县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老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5年冬,我的一位同志,在哈尔滨太阳岛工人疗养院做康复治疗。他有一病友叫赫崇学,是双鸭山市人民银行的干部。听我的同志说起了我,因为是同姓,而且姓赫的不多,赫崇学便让我的同志转告我,想见一面。记得是一个下午,天很冷,我从冰冻的松花江面上走到太阳岛工人疗养院,冻得够呛。与赫崇学的会见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赫崇学按氏族辈份排列,他是我的叔辈。赫崇学向我讲了很多氏族和家族的的历史,我听着很新鲜、很有趣。他讲的实在太多,我只记住了几个重点:现在的赫姓,是由满姓赫舍里在清朝末期简化成的;赫舍里氏族在满清发展壮大、清王朝建立以及治国理政中,在文化、军事两个方面功勋卓著;东北赫舍里氏的老家,在辽宁省凤城县边门镇。这次见面最大的收获,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次见到了辽宁凤凰城(凤城)赫氏本族,在清光绪年间编撰的《赫舍哩氏宗谱书》。谱书内容我虽然看不太懂,但发黄的宣纸、刻板木字冷峻的棱角,沧桑岁月留下的残损,使我受到很大的震撼。据赫崇学讲,这本谱书传世只有四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凤城市档案馆各存一本,他手里的是唯一在民间的一本。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过这部谱书,在网络上也搜索到过这部谱书,但内容不全。我一直纳闷的是,既然谱书很这么珍贵,为什么赫崇学却把它随身带着,莫非是冥冥之中为了与我的匆匆一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老家的了解,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得的,文字记载的有,但不是很多。口口相传往往出现失真,文字记述要靠谱一些。在1985年冬以后的近二十年中,我再也没得到过有关老家的任何信息,对老家的兴趣和认识也逐渐淡化了。想不到的是因为一本书,再一次唤起我对老家的兴趣和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3年,我在深圳过春节,闲时逛深圳书城,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八旗满州氏族通谱》这本书,拿在手里翻看了几页便爱不释手。这正是我最需要的一部书,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把我对老家的认知,从浅显的地域层面,扩展到了对赫舍里氏族历史的了解和探究。这本书只印了二百本,深圳书城仅此一本。300块大洋买一本书,在二十多年前差不多是一个月的薪水了。这本书对于我非常重要,花多少钱都值得。这是个意外的收获,也使得我又经过了二十多年,才有底气坐在电脑前,用文字讲述有关老家、有关赫舍里氏历史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奉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旨意编纂。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完成于乾隆九年(1744年),历时九年。书中辑录了除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之外的满洲姓氏,记录了其归顺爱新觉罗氏的时间、原籍、官阶和勋绩。全书供录姓氏1114个。每个姓氏中功勋卓著者立传,其他人等则简记。其中,立传者2240人,简记4938人。无论立传者还是简记者,其子孙有功勋者亦附记于后。加上这些子孙,全书录入了乾隆以前的八旗人物超过两万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自修成以来,只乾隆时在宫内武英殿刻印过一次。2002年,由辽海出版社用武英殿刻本影印出版发行,是二百多年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这是一部了解满洲八旗姓氏、人物、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满族族源、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是从事满族科研、教学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得到这本书后,看到很晚才放下。当我看到书中第146页第九卷,“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这段文字时,心里不禁一热,而更多的未了解之事也瞬间涌动起来。赫舍里是什么意思?原居住地在哪里?什么时候归顺并跟随努尔哈赤打天下?为什么从北京城回到了清朝肇兴之地东北……?太多的为什么,让我又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点点拨开历史的烟云,去窥探先辈们农耕渔猎、金戈铁马、兴衰成败的久远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