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故宫在午门举办《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乐林泉”,取自清代乾隆帝弘历为李世倬《皋涂精舍图轴》题写的诗塘。“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而“乐”于“林泉”,则是人们赋予园林的寄托和期许。 人在园林中的游憩活动,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展览呈现中外园林的部分典型面貌,以期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外对园林的丰富表达,以及人在园中的精神追求,找到自己平和安恬的心灵花园。</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长河中,园林,伴随了人类几千年。各个文明,各种园林风 格之间, 随着时间推移,相互影响,不断演变。可谓异彩纷呈。 </p><p class="ql-block">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固然多种多样,但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则是大体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富有自然意趣的理想家园,都必然包含着亲近自然的追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游憩需要。</p> <p class="ql-block">庞贝城阿克泰翁府邸的躺卧式宴厅</p><p class="ql-block">约1824年查尔斯·弗雷德里克·夏塞里奥(法国) </p><p class="ql-block">钢笔和黑色墨水,水彩</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躺卧式宴厅(Triclinium)是古罗马住宅中用于正式宴饮的餐厅,常配有躺卧长椅和餐桌, 形成“U”形布局。宴会时,宾客侧卧,左肘支撑,右手取食。画面左侧柱廊为罗马建筑标志性元素,右侧壁画描绘喷泉和植物,与院内景观共同营造优雅的宴饮氛围。</p> <p class="ql-block">临柳兰亭诗卷</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董其昌</p><p class="ql-block">纸本行书</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陇藏</p><p class="ql-block">东晋王羲之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雅集,文人雅士作诗多首,合称“兰亭诗”,名传干古。唐朝柳公权书录兰亭诗于长卷之上,明人董其昌64岁时复临得此卷。书风出以己意,顾份有致、神完意足。本卷原被分割为两卷,续归入清肉府后合袜,后刻入兰亭八柱。</p> <p class="ql-block">乾隆花园第一进院烫样</p><p class="ql-block">烫样是清代工匠用来表达设计的纸质模型,在建筑、 家具、器物的营造过.程中,供皇帝和官员审阅。据档案记载,乾隆花园营建之初,曾制作过完整烫样呈览。原始烫样惜已失传,目前展出的烫样系根据学术研究成果复原设计制作,力图再现乾隆时期的烫样原貌。乾隆花园自南向北分为四进院落,这里呈现的是第一进院。院落设计借鉴江南园林手法, 布局.精巧,具有典型的文人趣味,寄寓了乾隆皇帝归隐林泉的.精神追求。 </p> <p class="ql-block">拟“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描彩漆鱼纹耳杯、描彩漆云纹耳杯、描彩漆鸟纹耳杯</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6-8年)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羽觞</p><p class="ql-block">耳杯是战国至南北朝最常见的饮食器,以漆木材质居多。有“羽觞”的雅称,是“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觞”。常用以饮酒,也能盛羹汤或其他食物。已知最早设有“曲水流觞” 这类景观的园林,是曹魏明帝在洛阳城建设的华林园,园中有“流杯沟”,用以宴饮群臣。 此后,在历代宫廷苑囿和私家园林中,多有设置。</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双耳深酒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10-前400年 赤陶黑釉压花</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双耳深酒杯是一种古希腊.时期常见于宴会的酒 器。其独特的杯形设计便于饮用者轻松握持。公元前5至4世纪,希腊及意大利南部地区黑釉陶 器制作兴盛,其中许多陶 器在造型上模仿了金属器皿。</p> <p class="ql-block">清拓兰亭八柱帖册</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纸本墨拓行书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雍正帝曾仿绍兴古兰亭,在圆明园建造流杯亭。乾隆帝改造亭,于亭之八根石柱分别摹刻《兰亭》 八种,传拓装裱为八册,即《兰亭八柱帖》册。此为第二册《褚遂良摹兰亭序》、第三册《冯承素摹兰亭序》。咸丰时,圆明园被焚,兰亭八柱幸未被毁, 今存中山公园。 </p> <p class="ql-block">临柳兰亭诗卷</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董其昌</p><p class="ql-block">纸本行书</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陇藏</p><p class="ql-block">东晋王羲之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雅集,文人雅士作诗多首,合称“兰亭诗”,名传干古。唐朝柳公权书录兰亭诗于长卷之上,明人董其昌64岁时复临得此卷。书风出以己意,顾份有致、神完意足。本卷原被分割为两卷,续归入清肉府后合袜,后刻入兰亭八柱。</p> <p class="ql-block">花园景致</p><p class="ql-block">15世纪中期,帖木儿王朝(约1370-1507年)时期伊朗,可能是设拉子</p><p class="ql-block">纸本不透明水彩和金箔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幅双页插图的画面以右侧花树下畅饮的人物为中心展开,飞鸟落于枝头的自然意境与左侧插图中奏乐的场景相映成趣。造园离不开气候的影响。中东大部分地区炎热干燥,花木繁密多荫的庭园令人神往。因此, 园林也成为细密画中的常见主题。</p> <p class="ql-block">临米西园雅集图记卷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梁诗正</p><p class="ql-block">纸本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据传由米芾为李公麟《西园雅集图》所写《西园雅集图记》, 描述了名士在王诜府邸“西园”雅集情形,并记录有人物姓名、衣冠、坐卧神态及园林环境。此卷为梁诗正临米芾(传)《西园雅集图记》,通篇笔法细挺,结体瘦劲,章法舒朗,参有米意。</p> <p class="ql-block">修禊图卷</p><p class="ql-block">明(1368-1611年)尤求 纸本墨笔</p><p class="ql-block">修禊是古代风俗,指每年三月上巳日,人们到水边嬉戏洗浴,以此消除不祥。东晋工王羲之《兰亭集序》记栽了公元353年,江南士人聚集在会稷山阴之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图绘山林春景,文士各具情趣,山石以枯墨点染骏擦,人物用白描笔法商简洁。 </p> <p class="ql-block">西园雅集图卷</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陈洪绶</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华喦</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西园雅集”相传是于北宋时期举行的-场文人聚会,据传由米芾所作《西园雅集图记》述,苏轼、米芾、 黄庭坚等人在驸马都尉王诜的“西园”聚会。因该额材符合古代文人吟咏酬唱的理想典范,所以被反复描慕。此图为陈洪绶未竟之作,七十余年后由华喦补笔成全。 </p> <p class="ql-block">喷泉花园中的公主聚会约1770年,莫卧儿时期(1526-1858年)佚名(印度) </p><p class="ql-block">纸本不透明水彩和金箔</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宫廷花园的聚会场景。身着高腰飘逸的束 腰外衣(angarkhas)的长腿女性形象及黄绿色的山坡展现出北印度宫廷绘画的典型特征。水在伊斯兰园林艺术和文学中常被视为通往天堂的通道,画家舍弃了透视规则从而戏剧化地强调了喷泉的整体布局。</p> <p class="ql-block">大观园图卷</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佚名</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画作以《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的内容为主, 描绘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结社吟诗,贾母与众人螃蟹盛宴,黛玉诗酒文会夺魁的雅集场景,又穿插湘云醉卧芍药絪、探岫纹绮四美钓游鱼、凸碧堂中秋赏月品笛等情景。从中可见,雅集发展至清代,园林中为雅集活动而设的景观随之愈加丰富成熟。</p> <p class="ql-block">青花庭院女图高足碗</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高足碗外壁绘通景庭院仕女图。庭院中怪石耸立,远处山峦起伏,仕女们散坐在庭院中,或对弈、或赏画,或抚琴, 或阅书,诚然一幅雅集图画。 </p> <p class="ql-block">青花庭院仕女图盘</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盘外壁绘通景庭院仕女图。庭院楼阁、石桥、盆景怪石、 花草,画意清雅宁静,庭中绘有四位仕女悠游园中。 图中画意,与宋代白玉蟾作《红梅》诗句相呼应,诗曰: “玉妃初醉下瑶台,紫雾深深拨不开。却恐错穿桃杏径, 高烧银烛照归来。”</p> <p class="ql-block">东园图卷</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文徵明</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明代南京重要的私家园林“东园”。该园本为明太祖赐开国功臣徐达宅邸旁的一处小园,明中期由其后裔翻新扩建。因与当时另一座名园“瞻园”东西相望,故称“东园”。本图款署“嘉靖庚寅秋,徵明制。”引首为明代书法家徐霖书“东园雅集”。</p> <p class="ql-block">四美具为建福宫花园静怡轩中所辟珍藏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四件名品的专室。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喜见明代董其昌品题顾从义所藏四大名卷在自己手中重聚,“千古法宝,不期而会,正复不可思议”,欣喜之余特辟专室用以存放,并取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命名曰“四美具”。 根据档案可知当时室内金砖墁地,六扇玻璃窗户,宝座床西向,上设靠背,靠背上立四美具插屏匣(内存四画),两侧设雕龙博古柜, 摆设“静怡轩四美具百什件”从“天”字屈至“阳”字屉的32个抽屉, 每个屉分别以千字文依次命名。其内器物种类极其丰富多样,卷轴、 册页、玉器、陶瓷、铜器、珐琅器等等不一而足,共计千余件各类文玩, 地上设紫檀琴桌、香几,室内悬乾隆御笔匾额“四美具”,屏间有“视、 听、言、动、思”五箴等,乾隆皇帝在静怡轩中打造出了一方属于他私人的收藏宝室,四美具也成为乾隆皇帝“寓意于物”“清嘉托兴” 的审美空间与精神园地。 </p><p class="ql-block">此处所展器物即参考“静怡轩四美具百什件”及造办处活计档相关所载,意象性地展示乾隆时期静怡轩四美具内的博古收藏。</p> <p class="ql-block">缂丝五箴及龙额围屏</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缂丝御笔《五事箴》及坐龙捧圣群板心,原嵌于乾隆授意制作的屏风之上,放置在建福宫静怡轩中。帝王修身须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个方面做到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乾隆帝早年写有自己的御制《五事箴》,并将其制成卷轴、刻成玉册、用 缂丝织出。 </p> <p class="ql-block">剔红提梁盒“福寿宝胜”百什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战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此什件名为“福寿宝胜”,外匣为剔红提梁盒,盒内髹以黑漆,每层皆配有锦匣,贮藏玉器、漆器、 匏器、珐琅、象牙、卷轴等各式清玩共37件。静怡轩四美具百什件已无存,但这套“福寿宝胜”代表了清宫百什件的基本形制,反映出乾隆时期宫廷重视文物组合、收纳、传承、求新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九歌图卷</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 </p><p class="ql-block">纸本墨笔</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五年(1760),宫廷画家丁观鹏奉敕仿内府静怡轩所藏李公麟《九歌图》笔意,绘成此图。 图以屈原《九歌》为题,绘东皇太一、少司命、山鬼等神灵形象。长卷山水之间,神灵杂处其中,神情逼真、形态生动,衣带飞动自然,设色雅丽。幅中有乾隆皇帝抄录的《九歌》诗句。</p> <p class="ql-block">临李公麟女史箴图卷清乾隆(1736-1795年)弘历</p><p class="ql-block">纸本墨笔</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内辟专室“四美具”。“四美”为顾恺之(传)《女史箴图》、李公麟(传)《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本卷为乾隆帝款摹本,临自宋摹本《女史箴图》。乾隆帝的书画创作多与其鉴藏相关。 </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p><p class="ql-block">1757-1760年据乔瓦尼·保罗·帕尼尼(意大利)的作品创作纸本石墨底稿,钢笔和墨水,水彩,淡彩,白色高光</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帕尼尼的《古代罗马》与《现代罗马》系列启发了众多罗马风景画家。他将罗马各地最著名的古迹,与多个庄园庭院收藏的古代雕塑,组合在一个想象的画廊场景中。 十八世纪正值“大旅行(The Grand Tour)”风行时期,画作中的微型雕塑和遗址足以构成罗马经典庄园的浓缩行程。</p> <p class="ql-block">古典风格的建筑随想</p><p class="ql-block">约1755-1765年乔瓦尼·保罗·帕尼尼(意大利),查尔斯·约瑟夫·纳托尔(法国) </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笔;钢笔,黑色和灰色墨水:灰色和棕色淡彩:点缀水彩和白色水粉</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画(capriccio)融合真实与想象,勾勒出极具冲突感的图景。此幅建筑随想为帕尼尼与纳托尔合绘。望景楼glorious past. </p><p class="ql-block">的残躯雕塑(The Belvedere Torso)散落于废墟之中, 似是对罗马辉煌过往的挽歌式追忆。</p> <p class="ql-block">墨竹图卷(元人君子林图之一) </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李衎</p><p class="ql-block">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建福宫西偏之室名“三友轩”,取“岁寒三友”之意。乾隆帝将曹知白(传)《十八公图》《宋元人梅花合卷》 与此《元人君子林图卷》一并收贮该室。“三友轩”内以松竹梅图案为饰,室外特地遍植,以应和三卷内容。李衎画竹师法自然,图中墨竹一竿直立,形如凤尾。 </p> <p class="ql-block">“中国风”花园入口设计图</p><p class="ql-block">约1760-1770年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钢笔绘制(灰色墨水),画笔水洗(灰色和棕色水彩) </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下半叶,在西欧,特别是法国,掀起了借鉴英国自然式造园手法的热潮。同时,受中国古典园林影响,花园装饰中出现大量“中国风”构筑物。此图展现了一处典型的欧洲中国风花园设计,包括放置古典风格雕塑的台阶与带有中国元素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邱园中的塔和桥</p><p class="ql-block">1762年理查·威尔逊(英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藏</p><p class="ql-block">邱园最初是奥古斯塔王妃庄园中一座占地3.5公顷的植物园,现已扩大为120公顷规模的英国皇家植物园。 园内有大量异域风格的建筑小品。其中的中式宝塔据传参照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所建,为此地平添了一分典雅如画的意境。宝塔建成后成为诸多艺术作品的灵感主题。</p> <p class="ql-block">英国奇斯威克花园汇集了意大利古典风格的装饰性建筑, 与古罗马风格的人像雕塑。画中的三岔道分别通向三座帕 拉迪奥式的建筑小品。伯灵顿伯爵与造园师肯特以装饰性建筑引导自然风格的园林布局,深刻影响了18世纪下半 叶整个欧洲大陆的园林设计趋势。</p> <p class="ql-block">潘神与菲墨女神窟1653或1655年</p><p class="ql-block">斯特凡诺·德拉·贝拉(意大利) </p><p class="ql-block">纸本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幅双重视角的版画表现的正是左侧作品中普拉特里诺庄园洞窟内部的景象。在象征穆格罗内河(River Mugrone)的雕像两侧分别是潘神(左)和菲墨女神(右)。洞窟融合了古典神话、自然景观与人文理念,具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表现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庄园南立面与大草坪,选自《普拉特里诺庄园图景集》 </p><p class="ql-block">1658年斯特凡诺·德拉·贝拉(意大利) </p><p class="ql-block">纸本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6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建造了普拉特里诺庄园(Villa Pratolino),巧妙利用山地环境建造了精美的洞窟与先进的水力装置,营造出与平地不同的独特游园体验。</p> <p class="ql-block">亚平宁山巨像,选自《普拉特里诺庄园图景集》 约1653年斯特凡诺·德拉·贝拉(意大利) </p><p class="ql-block">纸本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图中巨像是普拉特里诺庄园中留存至今的醒目景观。半人半山的巨人形象是亚平宁山脉的化身,由著名雕塑家詹博洛尼(Giambologna) 于1579年至1580年间雕刻而成。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与自然景观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洪崖山房图卷明(1368-1644年) 陈宗渊</p><p class="ql-block">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洪崖山位于江西南昌城西郊。此卷后有永乐十三年(1415)国子监祭酒胡俨作《洪崖山房记》,讲述自己离开家乡南昌多年,因念及故乡山川胜景,生归老之想,遂请中书舍人陈宗渊作《洪崖山房图》。图中山峦起伏,其中屋舍即洪崖山房,屋中一人,开轩执卷披览。 </p> <p class="ql-block">求志园图卷</p><p class="ql-block">明(1308-1a4年)</p><p class="ql-block">纸板调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藏</p><p class="ql-block">图卷作于嘉靖四十丝年(1601)。求志园是明代文人张凤翼的园居。画面以怡旷轩及两侧的风木堂、尚友斋为中心,并在其前后绘采芳径、文鱼池、香雪廊等景致,与图后王世贞《求志园记》大致相符,知此图是参考实景经制。</p> <p class="ql-block">祥龙石图卷</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赵佶</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卷被公认为宋徽宗真迹。图绘太湖石,石上楷书“祥龙”二字。此石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乃构成花园景致的要点。环碧池与宣和殿相近,二者同属大内西北角的后苑区域。宣和殿是法帖绘画、图书金石收藏的要地。 </p> <p class="ql-block">方壶图轴明(1368-1644年)吴彬</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方壶仙山外形奇诡,山峰之间别具洞天,.琼楼玉宇隐现其中,有仙人凭栏远眺,山脚下海浪拍岸,山间云气飘渺,充满着神话中仙山的奇幻之感。画中夸张变形的山体,远观如仙境,近看又如园林中的假山赏石。 </p> <p class="ql-block">埃斯特庄园图景</p><p class="ql-block">1817年克劳德·蒂耶农(法国) </p><p class="ql-block">石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站在埃斯特庄园入口,花园的台地特征清晰可见。沿中轴线拾级而上,经龙喷泉、百泉台,最终抵达府邸大门。建成两百年</p><p class="ql-block">后,花园草木葱郁,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埃斯特庄园选自《罗马美景集》 </p><p class="ql-block">1773年 秀凡尼·巴第斯塔·拉皮内西</p><p class="ql-block">意大利</p><p class="ql-block">纸板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皮拉内西在这幅版画中将埃斯塔庄园挂绘制成了乌托邦式的天堂。远景可见真实的府邸建筑与花园,而近景中的巨大雕塑是艺术家的荐象。强列浪漫主义色彩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蒂沃利大瀑布选自《罗马美景集》 </p><p class="ql-block">1766年乔凡尼·巴斯塔·皮拉内西(意大利</p><p class="ql-block">纸本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图绘意大利著沃利古镇的山地风光。自古罗马时期起,这里便是贵族们喜爱的度假胜地。阿尼现内河(Aniene)流经蒂沃利,顺高差自然形成了壮美的瀑布。埃斯特庄园的千泉水景,和至今沿用的复杂水利工程,皆得益于此。</p> <p class="ql-block">埃斯特庄园的椭圆形喷泉,{选自《蒂沃利埃斯特花园的喷泉集》 </p><p class="ql-block">约1676-1700年乔凡尼·弗朗西斯科·文图里尼(意大利) </p><p class="ql-block">蚀刻和雕刻版画</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椭圆形壁龛内,八位仙女手持流水瓶。中心喷泉上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预言女神西比尔(Sibyl)及其子,背靠着象征提布尔坦山脉(the Tiburtine Mountains)的假山。人们游憩其中, 感受山水与神话的奇妙交汇。</p> <p class="ql-block">蒂沃利的梅塞纳斯庄园与瀑布</p><p class="ql-block">1794-1797年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英国)托马斯·吉尔丁(英国)传据约翰·罗伯特·科岑(英国)作品创作</p><p class="ql-block">石墨底稿,蓝灰色淡彩</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悬崖顶端古老的梅塞纳斯庄园(Villa of Maecenas)坐落在意大利蒂沃利古镇的山丘上,其著名的连续拱形画廊巧妙地将山林景色引入室内。在画家透纳等人的这件作品中,庄园掩映在光与水汽交织的自然之中,让人联想山水中的中国园林。</p> <p class="ql-block">蒂沃利的小瀑布与湍流选自《罗马美景集》 </p><p class="ql-block">1769年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意大利) 纸本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图绘意大利蒂沃利古镇的山地风光。自古罗马时期起,这里便是贵族们喜爱的度假胜地。阿尼耶内河(Aniene)流经蒂沃利,顺高差自然形成了壮美的瀑布。埃斯特庄园的千泉水景,和至今沿用的复杂水利工程,皆得益于此。</p> <p class="ql-block">蒂沃利宫和花园选自《罗马壮丽之镜》 1581年乔凡尼·安布罗吉奥·布兰比拉(意大利)(传) </p><p class="ql-block">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台地园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园林风格。以其对称的几何布局、层次分明的台地设计、精妙绝伦的水景艺术著称。16世纪建成的埃斯特庄园(蒂沃利宫及其花园)为台地园经典之作。花园以几何图形划分六层台地,精心布置着喷泉、雕塑和整型绿篱。</p> <p class="ql-block">皋涂精舍图轴清(1644-1911年)李世倬</p><p class="ql-block">纸本淡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静宜园二十八景中的玉华岫,岫中有玉华寺,寺里乾隆帝的书屋取名“皋涂精舍”。此图以俯瞰角度画此景, 建筑地处半山,四周群山环伺。画家用墨简淡,皴笔短促细密,表现出北方山水和园林的荒寒之意。乾隆帝御笔“乐林泉”,表明山林之乐。</p> <p class="ql-block">顽石点头图页</p><p class="ql-block">清(I644-1911)冷枚</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僧人坐于拳石之中,此典出于东晋高僧竺道生顽石点头的故事。道生被尊称为生公,他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此论在当时还不被人所接受,道生于是在苏州虎丘山聚石说法,说完群石纷纷点头,以此表明道生说法符合佛意。</p> <p class="ql-block">面壁示禅图页</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冷枚</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对开为张照(1691-1745年)题诗,阐述画中佛理。画家运用凹凸晕染法表现人物的立体形象。达摩祖师面壁趺坐,身后慧可跪着求法。虽面壁九年,但对于悟道之人来说,不过如屈伸手臂的时间一样短暂。</p> <p class="ql-block">华苹献寿图页</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冷枚</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僧人坐于藤椅中,支颐谛观插花,自然界中鲜花开谢,周</p><p class="ql-block">而复始。若强行分别,则有旧花今花的区别,但年年有花开,周遭景色不断变换,岂非也是永恒?</p> <p class="ql-block">指上蜃楼图页</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冷枚</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从图式来看,图中僧人似在讨论幡动、心动之别,并提出空中宫阙“是指是天还是戏”之问。关于幡动、心动的讨论,是禅宗著名公案,出自《六祖坛经》中惠能的故事。张照对题中有“岂知见指即无月,一指元来非广寒”之句,化用的“指月”典故,亦出自六祖惠能。</p> <p class="ql-block">塞辛科特.林园中的神庙、喷泉和洞穴</p><p class="ql-block">1819年托马斯·丹尼尔(英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藏</p><p class="ql-block">英国塞辛科特庄园(Sezincote House)融合了印度莫卧儿时期的设计风格,其建筑与园林深受印度教影响, 充满异国情调。画作展示了园.林中的神庙水池。中央有一个长满青苔的凸出喷泉,啰喷泉后的神庙中心供奉着印度教太阳神苏里耶的浮雕形象。</p> <p class="ql-block">玉洞仙源图熟明(1368-1644年)仇英</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山洞”在道教文化中有“洞天福地”的意涵。明清两代,在园林营造之风的影响下,“洞天”进入到园林造景中,尤其是标榜隐居理想的文人土大夫园林。图绘青山石洞,白衣高士临水抚琴。本图是仇英继承宋代院体青绿山水而又融入士人趣味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萃赏楼圣容漆泥子佛挂龛</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挂龛位于乾隆花园萃赏楼二层佛堂。翕内共95尊擦擦像,分别为格鲁派本尊神、藏传佛数祖师,和结跏趺坐正中壶门内,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托法轮的乾隆。乾隆坐垫上有藏文偈颂,译作:睿智文殊人之主,游戏圣主法之王,金刚座上安奉足,意愿天成善福缘。</p> <p class="ql-block">楷书临黄庭经卷</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赵孟頫</p><p class="ql-block">纸本倍书</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经典。此卷为赵孟頫临《太清楼帖》本王義之小楷《黄庭经》,体势极近右军。赵孟頫主张以复古为旗帜改变南宋书画颓势,体现了他追寻魏晋风度的审美理想。卷中有“人道士非可神,积精所致和专仁”等语,多为丹家之要旨,精神之园林。</p> <p class="ql-block">墨 荷图轴清(1644-1911年) 石涛</p><p class="ql-block">纸本墨笔</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为石涛定居扬州后所绘,诗中所指“韩园”应为今徐园所在,清初时为韩醉白别墅,建于长堤之上。 作者表现了池塘中,荷叶、茨菰、莲蓬、蒲草间的交叠错落,并用深浅不一的墨点填充花叶空白间隙,意在衬托荷花的白晳娇嫩,烘托出月下观荷的诗意氛围。</p> <p class="ql-block">弘历观荷抚琴图轴</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佚名</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乾隆帝在临水亭中抚琴,水中荷花亭,远处高山流水,喻示着画中人物高逸超脱的心境。此图与同时期诸多宫廷绘画一样,由西洋画家完成人物像部分, 再由中国画家补画山水背景,画风和谐,体现了宫廷绘画典雅富丽的审美品位。</p> <p class="ql-block">倦勤斋小戏台</p><p class="ql-block">倦勤斋小戏台位于乾隆花园最北端的倦勤斋室内西尽端,亭式,攒尖顶,表面油饰彩绘斑竹纹。戏台三面环绕仿斑竹药栏,天顶以通景线法画满绘园林场景。乾隆曾命南府太监在此演出岔曲等小型曲艺,主台前的台侧用于表演戏法。展览中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构了此处小戏台, 用镜面屏幕再现倦勤斋室内影像,虚实结合,为观众营造出置身倦勤斋的空间体验。</p><p class="ql-block">倦勤斋的空间体验。</p> <p class="ql-block">符望阁紫檀嵌瓷片</p><p class="ql-block">夹双面绣花窗</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花窗嵌于乾隆花园符望阁西面。主体由紫檀制成, 使用多种颜色的瓷片和白玉做为嵌件,拼成花朵, 堆簇于花窗边角,于威武严肃的禁中创造出了一组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肖像</p><p class="ql-block">1922年阿尔伯特·安德烈(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画家莫奈不仅在画布上捕捉光影交错的美景,也在吉维尼的花园中营造出自然与艺术交融的诗意空间。画中莫奈悠然站立自己的花园前,身后盛开的繁花与茂盛绿植是他精心配植的自然景致。他倾心于自由生长、不受约束的园艺风格,这片土地亦成为他晚年创作的灵感之源。</p> <p class="ql-block">符望阁紫檀镌螺钿框漆地嵌</p><p class="ql-block">木字御笔中堂对联挂屏</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挂屏位于乾隆花园符望阁西面,中堂出自乾隆《御制题明人影宋钞清波杂志》,七言对出自《登宝月楼》, 上书“居中揽外襟怀畅,击摩肩职植殷”,意境与符望阁高阁耸立的情景契合。挂屏边框用紫檀,雕绳壁纹、嵌厚螺钿,地髹大漆,上嵌桄榔木。</p> <p class="ql-block">红荷图轴</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陈洪绶</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莲池一角,三株荷花亭亭玉立,湖石嶙峋峻峭。画面线条遒劲,用色清新淡雅,荷花的柔粉与荷叶的碧绿相映成趣,既显自然之美,又寓意纯洁与高雅。在古代庭院中, 荷花不仅是重要的观赏植物,更以其“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成为高洁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睡莲</p><p class="ql-block">1906年克劳德·莫奈(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自然的瞬息之间,蕴藏着无限。”--克劳德·莫奈在谈到他晚年在吉维尼家中创作的水景杰作时这样说道。在这些模糊空间界限的画作中,画家以俯视的视角聚焦于水面倒影与光线变化,将池水、天空与植物的界限消融,充盈着浓郁的东方意境。</p> <p class="ql-block">杜若与蚱蜢</p><p class="ql-block">选自《花鸟系列》 </p><p class="ql-block">约1833或1834年葛饰北斋(日本) </p><p class="ql-block">彩色木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在日本,杜若(鸢尾)通常与五月有关,并</p><p class="ql-block">被视为成功的象征。葛饰北斋在不同的系列中描绘了杜若,此幅画中一只蚱蜢正从一丛蓝紫色杜若最高的叶子上向下攀爬。</p> <p class="ql-block">黄色缂丝花蝶图红木雕花柄团扇</p> <p class="ql-block">丘比特崇拜</p><p class="ql-block">18世纪传为法国欧布松织造厂织造</p><p class="ql-block">根据让·巴蒂斯特·于埃的作品绘制</p><p class="ql-block">挂毯:羊毛,丝绸;框:镀金木刻</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花园中一位年轻女子正以粉色和红色玫瑰编成的花环 装点爱神丘比特雕像,她膝旁的草地上也散落着玫瑰。18世纪欧洲造园趣味发生转变,即从对几何理性风格, 的遵从转向对自然浪漫风格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层叠冰绡图 (宋 马麟)</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画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双勾填色法:枝干与花朵均以精细双勾线条勾勒轮廓,再层层填色,花瓣以淡绿为底,白粉晕染边缘,中间以胭脂、汁绿混合染色,形成立体感。延续南宋院体画传统,注重写实与装饰趣味,枝干转折、花朵向背处理细腻,兼具宫廷华丽与梅花清冷气质。仅取梅花局部,以少胜多,枝干高低呼应,疏密有致,体现“清瘦如铁”的梅枝风骨。</p><p class="ql-block">《层叠冰绡图》不仅展现了南宋院体画的精湛技艺,更通过梅花题材与文人题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物象的诗意升华与人格寄托。其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南宋花鸟画的重要范本。</p> <p class="ql-block">对菊图 </p><p class="ql-block"> 清 石涛</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对菊图》是石涛艺术与精神世界的缩影,融合遗民情结、道教隐逸思想与革新性笔墨语言。画面中菊花、老松与封闭空间的象征体系,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亦折射明末清初遗民群体的集体困境。此作不仅为石涛晚年代表作,更成为中国画史中“以画言志”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三友轩紫檀透雕松竹梅玻璃花窗</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三友轩之名始见于建福宫花园。乾隆在此专设一室, 存放曹知白《十八公图》、元人《君子林图》、宋元人《梅花合卷》,对应三友。此后,他又在长春园、 乾隆花园建三友轩。此面花窗便来自乾隆花园三友轩, 观者可以透过花窗深色的梅瓣松枝竹叶雕刻,窥见室外三友。 </p> <p class="ql-block">蒲田梅园</p><p class="ql-block">选自《名所江户百景》 </p><p class="ql-block">1857年歌川广重(日本) </p><p class="ql-block">彩色木版画</p><p class="ql-block">芝加哥艺术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早春时节,蒲田地区的梅树繁花盛开,蔚为壮观。画中描绘的被称为“梅园”的花园虽是私人财产,却对公众开放。身着传统服饰的行人三两成群享受盛开的梅花,茶馆和酒馆也为游人提供了休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睡莲池</p><p class="ql-block">1900年克劳德·京(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画</p><p class="ql-block">芝元要运课物论</p><p class="ql-block">1893年,莫奈开始将家后的一片沼泽地改造成泡塘,并修建日式木桥。他在园中迪植本土与异城植物、紫腰垂坠供桥, 静途的水面上盛开着睡莲,垂柳和鸢尾掩映池畔,这些景致成为他后半生创作的核心主题。百家在一年何创作了18 类似作品.展现了他对光影、色彩与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符望阁紫檀框沉香木雕嵌白玉夹漆纱花窗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花窗位于乾隆花园符望阁北面。边框为紫檀,框内用沉香木雕刻佛手树和象征“灵仙祝寿”的灵芝、水仙、青竹、 湖石,用白玉着重表现佛手果实、水仙花瓣、灵芝菌盖等部分,又在沉香木后再衬金色漆纱,为整组花窗增添丰富的光影效果。</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的音乐会》刺绣画</p><p class="ql-block">1647年英国</p><p class="ql-block">帆布丝线刺绣</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音乐演奏派对是17世纪英国乡绅阶层流行的社交活动,而花园成为音乐演奏的主要空间。精心布置的花坛,啰喷泉和廊架等典型元素组成规则式布局的花园,生动再现了英国乡间花园的特色景观。在花园景致的衬托下,演奏者尽显优雅浪漫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沼泽丛林园</p><p class="ql-block">约17 00-17 25年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镶木板</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沼泽丛林园是凡尔赛宫早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景模仿自然池塘,中央矗立着一株由青铜与锡打造的大树周塑,树枝末端喷涌的水柱宛如繁茂的枝叶垂落池中。 两侧的芦笔丛中也有水柱喷出,与自然树篱和大树雕塑相互辉映,水声潺潺。营造出舞台般的梦幻景观。</p> <p class="ql-block">恩克拉多斯丛林园</p><p class="ql-block">约17 00-17 25年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恩克拉多斯是希腊神话中泰坦神族的一员。他在与宙斯及奥林匹斯众神的战斗中落败,身体被压于岩石之下, 挣扎不休。此座喷泉便是以此为主题设计。恩克拉多斯塑像口中喷涌的水柱高达23米,象征着不灭的反抗之心, 在凡尔赛宫的音乐喷泉表演期间尤为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帝王岛丛林园</p><p class="ql-block">约17 00-17 25年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帝王岛丛林园由皇家池和半圆形的水镜池组成。皇家池于1671年至1674 royale) 年间开凿,广阔的水面可容纳小船,供宾客泛舟游览; 水镜池位于其东侧,平静如镜,倒映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水剧场</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上半叶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水剧场丛林园内,广场由台阶分为供观众就座的圆形剧场,和供演员表演的舞台。规整巧妙的自然景观仿佛舞台布景。壁龛装饰的林荫道中间,三条阶梯形的跌水成 三岔式分布,其上饰有喷泉。富有韵律感的流水声与舞台表演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从军械广场鸟瞰凡尔赛宫</p><p class="ql-block">约17 00-17 25年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镶板</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7世纪,路易十四的权势在欧洲如日中天。其“太阳王” 形象在建筑、园林、艺术与仪式的交相辉映中无限放大,而凡尔赛宫更成为他的恢弘舞台。其建筑轴线就像画中描绘的那样,向花园边缘乃至王国最遥远的角落辐射,象征着他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上半叶佚名(法国)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凯旋门丛林园内的主景是一座巨大的镀金凯旋门,象征着国王的军事胜利与法兰西的辉煌荣耀。华丽的喷泉与瀑布从凯旋门上倾泻而下,形成宏伟壮观的水景。 园中布局精巧,设有金色的金字塔和喷涌的水柱喷泉, 宛如一场视觉交响。</p> <p class="ql-block">穹顶丛林园的景色</p><p class="ql-block">约17 00-17 25年据让·科素尔(法国)作品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在凡尔赛宫花园内的树林中,丛林园由绿篱围墙或花架封闭而成,装饰有喷泉,花瓶与雕塑。画中穹顶丛林园的布局仿若圆形剧场, 中央设有六角形水池。生动再现了仙女沐浴及她们用花环装饰阿波罗战车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花园中的方尖碑喷泉1740-1757年据雅克·里戈(法国)作品</p><p class="ql-block">蚀刻和刻版画水彩及水粉手工着色</p><p class="ql-block">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藏</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花园内的方尖碑丛林园以其精妙绝伦的水景设计著称。画面中心,巨大的水柱喷涌而上,形成象征力量与永恒的方尖碑造型。四周是台阶式水池,勾勒出动静相宜的层次感, 增强了 视觉与听觉上的沉浸体验。画面中的贵族们身着华丽服饰,漫步于喷泉四周。</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花园中的凯旋门</p><p class="ql-block">1768-1379年(英国)燃克·墨戈作品</p><p class="ql-block">雕刻版画 手工着色</p><p class="ql-block">耶鲁大学美国艺术心藏</p><p class="ql-block">凯旋门丛林园内的主景是一座巨大的镀金凯旋门象征着国王的军事胜利与法兰西辉煌荣耀,华丽的喷泉与瀑布从凯旋门上倾泻而下,形成宏伟壮丽的水景。园中布局精巧,设有金色的金字塔和喷涌的水柱喷泉,宛如一场视觉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秋鸿图 谱册</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 佚名</p><p class="ql-block">谱:纸本楷书图:绢本淡设色</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明宫旧藏浙派徐门所传古琴曲《秋鸿》图谱册,先图后谱,所配图画依照琴谱意境绘制,表现了秋日群雁在江畔、沙渚、芦苇间的 活动。作者采用橫向构图展示水边沙岸、坡坂汀渚等近景,画幅虽小却引人入胜。 </p> <p class="ql-block">仕女图轴明(1368-1644年)陈洪绶</p><p class="ql-block">绫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图绘仕女坐芭蕉叶上,正欲抚琴吹箫。二人衣带垂}地, 有长裾曳地之美。据画家自题,此图画于西湖定香桥, 即今西湖“花港观鱼”附近,桥边原有定香庵,故名。 此地又为南宋内侍卢允升宅邸所在,卢氏在此开凿池塘,栽花养鱼。明末文人多在此泛湖聚饮、吟诗作画。</p> <p class="ql-block">桃红色缎绣团荷鸟纹何仙姑</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因何仙姑为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衣形制似宫衣,又以荷花为法宝,故此衣以荷花纹样为主要标志。上衣桃红色地,主要绣六团荷花鹭鸶纹,领、袖边以玫瑰紫缎缘饰。腰际左右各缀侉子,上绣荷花、花篮纹。 下裳衬裙缀双层如意状腰饰及各色飘带,前后正中饰缀有五彩网穗的如意佩。</p> <p class="ql-block">男性坐像</p><p class="ql-block">16世纪中期意大利中部</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坐像为意大利加尔佐尼庄园(Villa Garzoni)旧藏,曾放置于壁炉台上方正中。庄园府邸入口设有雕像大道,另有环绕着雕塑装饰的天井庭院。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庄园几经易手,以其室内外的珍贵藏品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乐林泉》展览结尾处的文创店商品很好地延续了展览,观众可以购买与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将观展示意犹未尽带回家继续欣赏。</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展厅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的“曲水流觞”布局,采用曲形展台和蜿蜒的展线,模拟文人雅集时酒杯随溪水流动的场景。部分展台以彩漆鱼纹耳杯等实物点缀,呼应兰亭雅集的古典意境。</p> <p class="ql-block">文创展厅不仅展示中式园林元素,还融入西方园林艺术符号。例如,莫奈《睡莲》系列的衍生品(如丝巾、装饰画)与中式园林题材文创并列,体现展览“跨越时空对话”的主题。展厅内还设有对比展区,如将法国凡尔赛宫园林的对称美与苏州园林的自然写意风格通过影像并置。</p> <p class="ql-block">文创展厅通过传统园林美学的视觉化重构、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中西文化的对比展示,将“园林雅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既延续了展览的历史叙事,又为观众提供了将文化带回家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其核心特色在于“古典意境+现代技术”的双向融合,以及从文物到生活的创意转化。</p> <p class="ql-block">文创店延续园林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