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诸子丛书——数字解人生(荀子)》(十三)

荣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第四章品评人物艺术(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论君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中,我们会说某人是个君子,而某人是个小人,正常的情况下,称某人为君子,是对他做人的肯定,是对他品行的赞扬。不过,早期君子之义,乃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比如,孔子对君子有多种规定:君子要有才能,是“大能”者,所谓“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论语·卫灵公》)。君子要有高尚的情操,是“大德”者,所谓“君子贞不谅”(《论语·卫灵公》)。君子要知识渊博,悉诵六经,是“大智”者,所谓“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要有仁者情怀,是“大怀”者,所谓“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那么,在荀子这里,君子是否仍然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君子之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荀子看来,君子应该具有超强的能力,因为君子肩负着治理国家、教化社会的任务。荀子认为,君子如要多、快、好地完成所担负的艰巨任务,应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在学习与知识储备方面,君子必须是好学、博学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在学习时,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听进耳朵,记在心中,并贯彻和表现在言行举止止,因此君子即使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仿的榜样。而小人在学习时,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听进耳朵,但马上就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的距离才不过四寸,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距离内完成完善七尺长的身躯的任务的。这说明君子的学习能力很强,善于领会老师所教的知识,而且学而能行。由于君子不仅好学而且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君子自然是十分博学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么不但见识高明,而且行为没有过错。这说明君子的学识渊博,也因为学识渊博,所以很少犯错误。第二,在处事方面,君子有很强的应对能力。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的时候,就能敬奉天道;心往小的方面用的时候,就能敬畏礼义而有所节制;如果很聪明的话,就能明智通达而触类旁通;如果有点愚钝的话,就能态度端正而遵守法度;如果被任命一定的职务,就能恭敬而不放纵;如果没有被任命一定的职务,就会更加谨慎而且严格要求自己;如果非常高兴的话,就会平和地去整理自己的心情;如果有点忧愁的话,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的话,就会文雅而明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处在困窘之中,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可见,君子在面临不同的事情和状况时,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可以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还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这种不同的应对方法可以用荀子的一句话归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已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向上能够发扬礼义的精神,向下能够开导不如自己的人,各有应对而又上下贯通,这就是君子超强的应对能力。第三,在教化方面,君子是他人的榜样,是礼法施行的关键。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徧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说法制是政治的源头,那么,君子就是法制的本原,因为有了君子,法律即便是简略的,也足够运用在一切方面;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再完备,也无法弄清楚法律的实施秩序,更无法应付事情的变化。君子作为遵守礼法、践行仁义的典型代表,他担负着教化普通民众的任务,他的行为足以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即使不了解礼仪法律,只要看看君子是怎么做的,也就知道礼仪法律的内容了。荀子进一步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致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没有土地,人民就不能安居;如果没有人民,土地就不能守住;如果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人民就不会来归附;如果没有君子,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则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有片刻空缺。得到了君子,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君子,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君子,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君子,国家就会危险。得到了君子,国家就能保存;失去了君子,国家就会灭亡。所以荀子认为,有良好的法制而国家发生混乱,这种情况是出现过的;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此外,荀子还十分推崇君子的榜样和楷模作用,他甚至把君子与天地相类比。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王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君子,是天地运行的重要参与者,是万物的总管,就像人民的父母。由此可以看出,君子的榜样作用不可谓不大啊!第四,在借助条件为己所用方面,君子也高人一筹,君子非常善于利用外物,因此更易取得成功。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君子本来没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仅仅是善于利用外物。但这个外物是什么呢?是“高科技”吗?显然不是,其实,荀子认为君子善于利用的东西就是礼法,为什么是“礼法”呢?因为千千万万个人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上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和后代帝王是一样的。君子审察了当代帝王的统治之道,然后再去考察研究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会发现其实最好的政治统治手段就是礼法,因此君子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的界限,总揽天下的要领,用礼法来治理海内的民众。善于利用礼法这个工具的结果是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了解四海之内的情况。其实,君子利用礼法,说到底还是利用道德的力量和正己安人的风范,君子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让他人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化,改正缺点,心向善德。这就是君子善于利用的东西。第五,在辨荣识辱方面,君子也有独特的能力。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无害为桀。义荣势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唯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正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荣辱不是势位的荣辱,而是道义的荣辱。君子可能有势位方面的耻辱,但不可能有道义方面的耻辱;小人可能有势位方面的光荣,却不可能有道义方面的光荣。有势位方面的耻辱不妨碍人成为尧,有势位方面的光荣不妨碍人成为桀。道义方面的光荣、势位方面的光荣,只有君子才能同时拥有它们;道义方面的耻辱、势位方面的耻辱,只有小人才会同时占有它们。这就是光荣和耻辱方面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就是因为君子更能体会道义与势位荣辱的差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荀子的眼中,君子是如此多才多艺。正是因为多才多艺,君子才能够胜任教化社会、治理国家、安定万邦的任务;也正因为此,君子才成为人人向往的理想人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君子之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上所言,君子不仅有才能,是“大能者”,同时也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是“大德者”。那么,君子的品德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荀子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仪表上,君子容貌端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士君子之容:其冠进,其衣逢,其容良;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进,其衣逢,其容悫,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非十二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帽子高高竖起,衣服宽宽大大,面容和蔼可亲、庄重、伟岸、安泰、洒脱、宽宏、开阔、明朗、坦荡,这是做父兄的仪容。帽子高高竖起,衣服宽宽大大,面容谨慎诚恳、谦虚、温顺、亲热、端正、勤勉、恭敬,追随左右,不敢正视,这是做子弟的仪容。这些都是君子应具有的端庄容貌。穿着得体,仪表整洁,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讲,端庄的容貌确实是君子之德的方面。第二,在待人上,君子真诚坦荡。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诚是君子的根本操守,是政治的根本。君子以真诚立足,民众便会聚拢过来;丢掉真诚,便会失去同类。因为真诚能感化人心。第三,在对待外界环境的变化上,君子任何时候都以良好的道德风貌呈现在众人面前。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修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贫困窘迫时,仍然充满远大的志向;富足高贵时,体貌仍然恭敬;安逸舒适时,精神并不懈怠懒散;疲倦困乏时,仍然精神抖擞;发怒时,不会因此迁怒于人而过分处罚他人;高兴时,不会因此过分地夸奖他人。而上述状态都体现了君子的独特的品德。贫穷而志向远大,因为他要弘扬仁德;富裕而体貌恭敬,因为他要减弱威势;安逸而不懈怠,因为他选择了合理的生活准则;疲倦而精神旺盛,是因为爱好礼仪;发怒而不过分处罚人,高兴而不过分夸奖人,因为他遵守礼法而不徇私情。荀子用一句话总结了这种品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修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像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操守,这就是君子的伟大处。第四,在对待他人方面,君子有容人的雅量。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非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说,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博闻多识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杂驳的人,这叫做兼容并蓄之法。第五,君子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已;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已。(《大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虽然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而且修养很高,但待人接物仍很谦虚;努力积累德行,但是并不张狂;君子能够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这是君子谦虚谨慎的一面。第六,君子可贵之处还在于不断完善自己。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知道学习礼义不全面不纯粹,就不能够称之为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思考探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良师益友来实践它,去掉自己有害的作风来保养它。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看,使自己的耳朵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说,使自己的脑子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考虑。等到了那极其爱好礼义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爱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耳朵喜欢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嘴巴喜欢甜、咸、酸、苦、辣五种味道,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势利禄不能够使他倾倒,人多势众不能够使他变心,整个天下也不能够使他动摇。活着遵循这礼义,就是死也是为了遵循这礼义,这就叫作道德操守。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道德不断地完善。第七,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修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对于传授自己知识和作为自己人格楷模的师长是十分尊敬的,但极端憎恨那些贼人,而且,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师友的劝告就能警惕,这样就能不断进步。第八,君子以德远祸。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大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大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修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致力于自己内在的思想修养,即使非常疲倦也一丝不苟,在危难的时候也不忘记仁义的原则。只有经历过困难的事情,才会知道君子的道德像太阳一样无处不在。所以君子特别重视道德修养。正因为君子重视道德修养,所以远离流言蜚语,远离钱财女色。因为这些都是祸患赖以产生的根源,祸患也都发生于那些细微的地方。君子对于财利看得很淡,对于耻辱的事很惧怕,只求努力修德,以尽早远离祸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君子而言,道德品质是基本的要素,只有具备了上述道德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我们或许做不了君子,但把君子作为学习的对象、追求的理想,仅就道德上而言,也是十分有价值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君子自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有超强的自律能力。君子不像一般人自由、散漫,君子是非常自律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君子之度已则以绳,接人则用抴。度已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非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就像木工用墨线来取直一样。因为用墨线的准则规范自己,所以能够使自己成为天下效法的榜样。君子的自律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具体行动上。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而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已,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能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要求别人来尊重自己;能做到忠诚老实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要求别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自己多才多艺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任用自己。因此,君子将把品德不好视为耻辱,把不诚实视为耻辱,把不被信任视为耻辱,把无能视为耻辱,把不被任用视为耻辱。可见,君子是以自律为美德的。君子的自律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臣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乐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喜爱礼节、音乐、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各种行为都不会失误。而且,即使君子喜爱音乐,也不聆听淫荡的音乐,同时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君子对待淫声、邪色、恶言这三件事,是十分慎重的。君子在道德上尤能自律。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所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君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对于礼义,敬重并遵守它;对于事务,做起来直截了当,但不出差错;对于别人,很少埋怨,宽宏大量但不阿谀逢迎;做人的原则,谨慎地加强修养而不险诈;应付事变,迅速敏捷而不糊涂;对于天地万物,不致力于解说它们形成的原因而能做到很好地利用其材;对于各种官府中的官吏和有技术的人才,不和他们竞争技能的高下,而能做到很好地利用他们的工作成果;侍奉君主,忠诚顺从而不懈怠;使唤下边的人,公平而不偏私;与人交往,依循道义而有法度;住在家乡,待人宽容而不胡作非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不自律,就无法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品德无法完善,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君子正是通过生活中、道德上的严格自律,使自己同普通人、小人区分开来,成为人人向往的人格楷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4.君子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的才能、德性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上,君子正是通过他独特的处事方式,展现了自己超凡的人格魅力,感召着世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君子在为人处事上很有独特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待人方面,荀子认为有如下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宽宏大量而不怠慢;方正守节而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却不与人争吵;洞悉一切而不激切;独立不群而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粗鲁凶暴;宽和柔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严谨却从容不迫。君子成人之美,推崇他人的德行,称赞他人的优点,并非出于谄媚阿谀;君子公正议论,直接指出别人的过错,并非出于诋毁挑剔;君子说自己美好,并非出于浮夸欺骗;君子顺时退缩而进取,柔顺得像芦苇一样,并非出于懦弱胆怯;君子刚强坚毅,并非出于骄傲横暴。这就是君子待人的“哲学”。第二,在对待子女上,君子也有特殊的方法。荀子说: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导之以道而勿强。(《大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疼爱他们的孩子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声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相较于现代社会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荀子所说的君子教育子女的方式确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君子必辩。为什么君子必辩呢?荀子认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非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宣扬险恶之术;而君子能说会道,是宣扬仁爱之道。说起话来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他沉默不语,他能说会道还不如他笨嘴拙舌;说起话来如果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上等人,而不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下等人。所以合乎仁爱之道的言论是十分重要的。产生于君主而用来指导臣民的,就是政策与命令;产生于臣民而用来效忠于君主的,就是建议与劝阻。所以君子奉行仁爱之道从不厌倦,心里喜欢它,行动上一心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说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这就是君子必辩的原因。第四,君子注重生活环境。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能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液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戴它。不是它的本质不美,而是后来的加工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因此,君子只和志同道合之人深交。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絜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埶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已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整洁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拢来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因而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就来响应了。马鸣叫就有马来应和它,牛鸣叫就有牛来应和它,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懂事,而是客观情势就是这样的。所以刚洗过澡的人总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刚洗过头的人总要弹一下自己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啊。有谁能让自己的洁白蒙受别人的玷污呢?君子结交的都是和自己同类的人,这与大自然同类相应的道理是相一致的,对于不同类的小人,君子是无法与他们长期相处的。第四,君子察言观色,因时制宜。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问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问他;谈论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听他;有争强好胜脾气的人,就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必须遵循礼义之道来请教,然后才接待他;如果他不合乎礼义之道,就回避他。请教的人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学习方法;说话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具体内容;面色流露出谦虚顺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最精深的义蕴。还不可以跟他说却说了,叫做急躁;可以跟他说却不说,叫做隐瞒;不观察对方的气色就和他说了,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地顺着那说话的对象来发言。君子根据各种情况作出不同选择和行动,这正是君子善于因地制宜的表现。所以,君子是能屈能伸的,荀子说:“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仲尼》)君子在志向不能实现的时候可以忍耐,在志向能实现的时候,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学。另外,君子的因地制宜不是那种毫无原则的退让,他们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不说招来祸患的言语,也不做招来祸患的事情,在原则问题上君子是很谨慎的。宗派集团互相勾结的吹捧,君子不听从;残害贤良、横加罪名的诬陷,君子不采用;猜忌、埋没贤才的人,君子不接近;用钱财礼物进行贿赂的请求,君子不答应。凡是没有根据的流言、没有根据的学说、没有根据的事情、没有根据的计谋、没有根据的赞誉,没有根据的诉说等等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而是从四处传来的东西,君子对它们持慎重态度,听到了就把它们公开地列举出来,确定它们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然后对它们作出惩罚或是奖赏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这样,那些奸诈的言论、奸诈的学说、奸诈的事情、奸诈的计谋、奸诈的赞誉、奸诈的诉说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因此,君子的因地制宜不是小人的无原则的退让,君子在因地制宜的时候还是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第五,君子以诚养心。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间:这些都是有了常规因而达到真诚的。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的人。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这样的:如果不真诚,就不能慎独;不能慎独,道义就不能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道义不能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上,发表在言论中,人们仍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一定迟疑不决。天地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保持真诚,就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就会失去同类。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返回到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真诚是君子教化万民的重要手段,所以君子必须以诚养心。第六,君子听天命俟时机。荀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向南到楚国去,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吃熟食,野菜羹中不搀一点米,学生们都非常饥饿。子路前来问孔子:“我听说: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报答他;作恶的人,上天用灾祸报复他。现在先生积累功德,不断奉行道义,怀有美好的理想,行善的日子很久了,为什么处境这样窘迫呢?”孔子说:“仲由你不懂,我告诉你吧。你认为有才智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你认为忠诚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关龙逢不是被杀了吗!你认为劝谏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伍子胥不是在姑苏城的东门之外被碎尸了吗!是得到君主的赏识还是得不到君主的赏识,这要靠时机;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这是各人的资质了;君子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碰不到时机的多着呢!由此看来,不被社会赏识的人是很多的了!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再说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非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至于困窘,在碰到忧患的时候意志不至于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心里不迷惑。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在于资质;是做还是不做,在于人;是得到赏识还是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是死还是生,在于命运。现在有了理想的人才却碰不到理想的时机,那么即使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如果碰到了理想的时机,那还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以广博的学习、深入的谋划,修养身心、端正品行来等待时机。”孔子又说:“仲由!坐下!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流亡途中的曹国,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围困的会稽山,齐桓公小白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之处莒国。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想得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叶子枯落的桑树底下就不能得意呢?”人难免患得患失,因为机遇的关系,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得到赏识和提拔,所以有些人难免抱怨命运的不公,荀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首先,君子学习不是为了显达、富贵,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为己,是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让其他人都认识自己;其次,君子有才能不一定被起用,这是机遇的问题,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未被起用前更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最后,即使不被任用,也是生活给自己的考验,君子更应该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坚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君子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的表现,我们见识到一个真君子。真君子以他的人格魅力,向周围的人言传身教,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5.君子之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虽然有很强的能力,有美好的品德,有超强的自律性,而且能随机应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君子是万能的。君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君子也是有缺点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徧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徧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徧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徧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止矣。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货财,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荀子认为,君子所谓贤能,并非说君子能够做到别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君子所谓智慧,也并不是说君子知道别人所知道的一切;君子善辩,并非说君子能够辩明别人所辩论的一切;君子明察,并不是说君子能够全部观察到别人所观察到的一切。观察地势的高低,识别土地的贫瘠与肥沃,安排各种庄稼的种植季节,君子不如农民;使财物流通,鉴别货物的好坏,区分货物的贵贱,君子不如商人;使用圆规和矩尺,弹划墨线,完善各种器具,君子不如工人;不顾是与非的实际情况,互相贬抑,互相污辱,君子不如惠施、邓析。那么,君子的专长是什么呢?评估德行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以授予官职,使有德与无德的人都得到应有的地位,使有才能无才能的人都获得相应的职事,使各种事物都各得其所,对突发事件有相应的处理,迫使慎到、墨翟不出其言,惠施、邓析不售诡辩,说话合理,做事有规,这就是君子的专长。君子有短有长,有优点有缺点,君子是现实中的人,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君子有短处,这是客观事实。重要的是,君子从不掩盖自己的短处,而是扬长避短,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的智慧只用在有用的地方,知道一些异说,君子还是君子;懂得学说,小人还是小人。工匠不了解这些,无害于掌握技巧;卿大夫不懂得这些,无害于从事政治。而且,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君子说话的要领;会做的就说会做,不会的就说不会,这是君子行动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这要领就是明智,行动合乎这准则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君子的不足之处反而变成了长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治理国家,君子整治有秩序的国家,而不整治混乱的国家。这是什么意思呢?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符合礼义叫做有秩序,违背礼义叫做混乱。所以君子整治符合礼义的国家,而不整治违背礼义的国家。这样的话,国家混乱了就不去整治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国家混乱而去整治它,并不是说在那混乱的基础上去整治它,而是要除去混乱,再给它加上秩序。就像人的外表或思想肮脏了而去整治他一样,并不是说在那肮脏的基础上去整治他,而是要除去肮脏而换上美好的外表或思想。除去混乱并不等于整治混乱,除去肮脏并不等于整治肮脏。整治作为一个概念,就等于说,君子只搞有秩序的而不搞混乱的,只搞美好的而不搞肮脏的,君子带给国家的不是混乱,而是礼义的秩序,君子是无法在混乱的基础上治理国家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也有他的一些弱点,比如恐惧,但是他在不应该恐惧的时候也会果断地舍身成仁。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容易结交,但难以勾结;容易恐惧,但难以胁迫;害怕祸患,但不逃避为正义而牺牲;希望得利,但不做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与人结交很亲密,但不勾结;言谈雄辩,但不玩弄辞藻。与小人相比,君子的“能”与“不能”都与小人不同,他的“不能”也是“能”,小人的“能”也是“不能”。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妬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不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悖理地来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来倾轧搞垮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的行为看作光荣的事;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乐意地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的行为看作卑贱的事;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告诉他知识的行为看作羞耻的事。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之,君子的短处,君子都不藏匿隐瞒,而是公诸天下。自己能则能,不能则不能,这样,诚实的君子就将自己的短处转化为长处,君子的短处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优点。因为他不隐藏,就可以让人知道他的能力,这样在安排具体事务上,他就可以量力而行,有利于顺利地完成任务。反过来看小人,总是为了突显自己,把自己说得无所不能,等到事到临头,自己就露馅了,最后受侮辱的反而是自己。所以君子的短处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长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对君子的才能、德行、处事风范、缺点等方面的描述,荀子向我们展示了鲜活的君子形象。不仅让我们从理论中了解到君子的真实情况,也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去学习、模仿君子。君子不是抽象的,只要我们都能按君子的要求去思、去想、去行,那么,君子存在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