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 class="ql-block">老师的这篇诗作,情感真挚而又细腻,把对黄昏恋情的珍视,把对蹉跎岁月的坦然,把对未来幸福的期许,都抒发得真切感人。</p><p class="ql-block">《我俩一起写一本黄昏的诗集》诗作,开篇就勾勒出“我俩”历经沧桑岁月后,相遇、相知和相守的黄昏恋画面。一个“蘸”字,写尽人生曾经的坎坷,写尽人生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诗作中老师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等手法,诠释出遇到真爱,就要真心爱和全心爱,让人生少留遗憾的题旨。比如“把情窦初开写进第二个花季”,视黄昏恋为初恋,纯粹而又热烈。“你眼里灼灼燃烧的火苗/点亮了黑暗中的生机”,把爱比作火苗,温暖而又深刻。</p><p class="ql-block">诗作尾声是老师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更是两人一起“写作”的“诗集内容”,老师用五个“摘下一束”,把诗作的情感推向高潮,从昨日的憧憬到明天的艳丽,从今天的真实到未来的相守,都将完整记录在这本共同写作的诗集中,凸显老师对爱情的热烈而又专一,以及在人生态度上的乐观而又向上。</p><p class="ql-block">诗作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品读能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能让人年轻的力量,能让人把平淡生活过成诗的力量,能让人珍惜当下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9ks2rl?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我俩一起写一本黄昏的诗集</a></p> 二 <p class="ql-block">诗作以《诗经》吟唱为引、潮声为脉,将文明传承的宏大主题,融入在诗意的叙事与抒情之中。作品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意象生动又富有诗意,展现出文化传承的坚韧与创新发展的活力。</p><p class="ql-block">诗歌中以“青铜鼎”“竹简”“甲骨文”等极具历史感的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古老的文明时空。而“键盘敲击”“像素森林”等现代元素的引入,又与古典意象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文化反差,使传统与现代,得以在时空中碰撞出火花。“李白的月亮”“宋瓷青釉”等意象是连接古今的纽带,“拆下肋骨,点亮火把”的比喻,则是展现了先民勇于探索的气魄,而“古老的平仄,长出新的翅膀”,大胆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蜕变。</p><p class="ql-block">值得称赞的是,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具象的历史文物(青铜鼎、竹简)与抽象的文化精神(智慧、平仄)交织,使诗歌既有厚重的质感,又充满灵动的诗意。“潮水”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诗,既是自然物象,又象征着文明的浪潮。</p><p class="ql-block">总之,这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它在文化传承、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色。</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lhba9d?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潮声传来《诗经》的吟唱</a></p> 三 <p class="ql-block">现代诗《王国维死了,我活着》,以独特的视角构建了现代凡人与历史名人的精神对话,并展开对生命价值的叩问。诗歌意象碰撞精彩、情感递进有序,全诗呈现出朴素而又深刻的生命哲思。</p><p class="ql-block">开篇巧妙地将“清澈的水”与“破碎的灵魂”并置,以王国维投湖自尽的悲剧性场景,作为叙事的起点,使诗歌的基调颇为沉重,然而,作者不会受“王国维皈依出血”的影响,而对清贫的生活绝望,相反,普通人的生活很容易满足,他们的“皈依”,只是需要有一个家,有一口饭足矣。</p><p class="ql-block">随后作者以"小电驴"与"奔跑的宝马"的对比,具象化现代社会的阶层差异,揭示出物质时代生存环境的残酷。“五瓦小电灯”与“青菜煮豆腐”的意象,具象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凸显平凡生活的温暖与坚守,与王国维追求的“古老的香味”形成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诗歌的主题是“活着”,诗中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命选择。王国维在精神困境中选择死亡的方式,作者予以否定。转而以“碰壁”隐喻人生挫折,将苦难视为成长与成功的基石,“碰出一颗像石头一样硬的魂”的生命感悟,将逆境升华为精神的成长,赋予诗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传递出直面现实、坚守自我的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fqu7n?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王国维死了,我活着</a></p> 四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作品,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喧嚣城市夜晚虚假的宁静,通过几个镜头的真实写照,揭示出社会底层人群,精神上的空虚、压抑和不满,以及他们生存的压力和迷茫。</p><p class="ql-block">诗作一开篇,就用黑暗的“宁静”,衬托出尖叫、酒瓶爆裂等刺耳的不宁静夜晚场景。夜半时分,本是万籁俱寂,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刻,可是,繁华城市的夜半,却有人为了生计不能睡,“又一辆车颠簸而过”“让年近半百的楼微微颤抖”,形象地勾勒出那些货车司机的“拼”,他在拼时间赶速度,为的是多赚钱养家糊口。诗中描绘的那些“扯着嗓子哼着不着调”的人,“歇斯底里骂着难以入耳的话”的夜游人,则是那些精神空虚,无处发泄之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作者从窗外的“旁观”,到窗内楼上近在咫尺的脚步声、沧桑声和重物砸落声,生动地把人们在狭窄空间生存的压抑情绪,描写得入木三分。诗中两次出现“年近半百的楼在颤抖”,不仅写出了居住环境的“岌岌可危”,更寓意作者的心也在颤抖,这“我没有熬夜,是夜在熬我”的诗外题图,一针见血地把夜半的虚假宁静刺破,让读者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引发读者对现代都市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文字功底 。</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5jxks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夜半</a></p> 五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颇具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的佳作。收纳整理衣物,看似平常的家务小事一桩,实际上,不仅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收拾妥当,而且收纳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变迁和人生哲理。家家户户那满屋子的衣物,既可以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窥见收纳人的节俭,还可以体验人们“买时开心”“弃时痛心”的矛盾心理。</p><p class="ql-block">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还有社会上“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现实,让人们在购买衣物时,冲动战胜了冷静、欲望战胜了知足。</p><p class="ql-block">老师《收纳的时代变奏曲》一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把新旧时代的变迁、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物质欲望的变强,诠释得淋漓尽致。老师从收纳衣物中,总结出来的“幸福的烦恼”,直至“崩溃”,生动地描述出收纳人,在“留存”和“丢弃”中的矛盾心理。</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学会在物质享受和生活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理智消费,避免铺张浪费和过度囤积。”老师这段感悟深刻的文字,给热衷于追赶潮流、热衷于攀比消费和热衷于满足虚荣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理性消费、启动“断舍离”和定期清理衣物,才能还自己一个既简约,又有品质的愉悦生活。</p><p class="ql-block">文章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用切身经历把收纳的时代变奏曲,弹奏得深情婉转又动听。</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6uso1q?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收纳的时代变奏曲</a></p> 六 <p class="ql-block">作者这首《清明寄哀思》,感人肺腑,如歌如泣的诗行间,满是对父亲的哀思、感恩与不舍,让读者也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开篇就用墓前的纸灰比作白蝴蝶,用汹涌的泪水,幻化成血色的红杜鹃,给全诗奠定了忧伤和思念的基调。接着,作者用“粗糙的手掌”“贫瘠的岁月”和“温暖的麦芽糖”等意象,烘托出父爱如山的形象。“我跪下来,用衣袖擦拭您的一生。”字字带血,让人泪目。</p><p class="ql-block">“父亲啊,泥土这样冷,您可睡得安稳?”这一大段诗句,把一个女儿对逝去父亲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即将祭拜完父亲之时,作者收拾好心情,用“纸钱燃尽……您又在云端抽烟了”“雨停了,墓碑上的水珠,像您没说出口的爱,静静流淌……”结束全诗,不仅把作者的情感诠释到了极致,也让读者深刻理解了父爱的深沉、无私和无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清明祭奠诗作,质朴而又深情的语言,把一位慈爱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更把一位女儿“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哀,抒发得让人心疼。</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52lysk?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清明寄哀思</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