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黔来相会。【雷山】(2025年4月29日)

☆荣华

<p class="ql-block">雷山县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邻台江县,南接丹寨县,西连凯里市,北靠剑河县。全县总面积约1218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据最新统计数据,雷山县总人口约15.7万(2021年),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约为52.3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约3.33万元,经济发展以农业、旅游业为主导,其中西江千户苗寨是闻名全国的4A级景区,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增长。雷山生态环境优越,民族文化浓郁,是贵州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距凯里市约35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苗寨坐落在河谷地带,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特色,采用穿斗式结构,层层叠落于山腰。房屋多为三层,底层养畜,中层居住,顶层储物,青瓦坡顶与“美人靠”栏杆独具民族风情,展现了苗族适应山地环境的智慧与传统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清晨观景台腑瞰寨子,远处雾气蒙蒙。</p> <p class="ql-block">夜晚灯光耀眼。</p> <p class="ql-block">也东寨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古村落,与西江千户苗寨相邻,建寨约600年。其历史可溯至苗族支系迁徙定居,以吊脚楼群层叠山腰、梯田环绕为特色,曾是苗王居住地,保留祭桥节等古老习俗。寨内至今传承着芦笙舞、银饰锻造及苗族古歌,被誉为“活态苗文化博物馆”。如今依托文旅发展,村民以民宿、手工艺活化传统,游客可体验长桌宴、苗绣等,但相较主景区更显宁静原生态。寨中“守寨树”等符号仍维系着苗族自然崇拜记忆,村民自发保护建筑与民俗,延续着山岭间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的白水河是该地区的核心水系,苗寨子沿河而建,一直沿伸至半山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水河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发源于贵州省雷公山南麓,自东北向西南流经西江千户苗寨核心区域,最终在雷山县境内汇入巴拉河(清水江支流)。河流在苗寨段蜿蜒穿行,两岸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与梯田景观形成独特的人文自然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水河全长约40公里其中流经西江苗寨的河段约5-6公里是苗寨居民生活用水、梯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游客体验田园风光和风雨桥景观的主要区</p><p class="ql-block">1受雷公山区喀斯特地形影响,河道多弯曲,水流清澈(“白水”即因河床岩石反光呈现白色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河上横跨七座风雨桥(如“哿嗡僦”“嘎銩僦”),既是交通要道,也是苗族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沿岸梯田依赖其灌溉,形成“山—水—田—寨”共生体系,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号桥。</p> <p class="ql-block">二号桥。</p> <p class="ql-block">三号桥。</p> <p class="ql-block">四号桥。</p> <p class="ql-block">五号桥。</p> <p class="ql-block">六号桥。</p> <p class="ql-block">七号桥。</p> <p class="ql-block">芦笙广场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源于苗族迁徙定居后的传统集会需求。历史上,苗族人依山而居,广场自然形成于寨中地势平缓处,成为节庆、祭祀、议事的核心场所。每逢苗年、吃新节等,族人汇聚于此吹奏芦笙、跳铜鼓舞,传承祖先记忆与农耕文化。其环形布局象征团结,中央常立铜鼓柱,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如今既延续着"芦笙会"等非遗活动,维系社区凝聚力,又作为文旅窗口向世界展示苗族建筑、音乐与民俗的活态传承。</p> <p class="ql-block">老芦笙广场。</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寨子。</p> <p class="ql-block">寨子北大门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