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郑云霞</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日,暮春的细雨在清晨停了,空气里浮动着槐花的清甜。我与丈夫还有小女儿,从金河嘉苑乘上网约车,向延庆方向驶去。车窗明净如洗,映着远处山峦的轮廓,恍惚间,三十多年前那段绿皮火车上的旧时光,又在记忆里缓缓铺陈开来。</p><p class="ql-block">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刚而立之年,大女儿将近六岁。五一假期,丈夫带着我和女儿,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走出家乡的小县城。我们挤上从晋城出发的绿皮火车,在河南新乡换乘时,车厢里摩肩接踵,汗味在闷热的空气里发酵,让人窒息。我们攥着站票,足足站了好几个小时,直到石家庄火车站,几个人才凑合着坐在座位上。初到京城,大都市的繁华和美景,把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那些日子里,颐和园的昆明湖、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黄瓦,还有毛主席纪念堂前长长的队伍,都成了刻在记忆里的坐标。而最难忘的,是初次登上八达岭长城时,年轻的我们牵着孩子,在烽火台上追着风跑,看群山在脚下起伏,仿佛握住了整个春天的辽阔。以后又来过两次,一次县里组织的外出学习参观,一次是跟着大女儿带着外孙女游玩,但印像都不如初次。</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和丈夫已到奔七的年岁,两个女儿都在京工作。为照看大女儿一双儿女,我也几乎长期居住在京。条件便利了,京城的历史古迹,周边的自然美景随时可去游览。将近四十年了,我们伟大祖国,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如今已走向繁荣富强,经济发展跻身世界前列。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倍感自豪。</p><p class="ql-block">这次登长城,为避开人流高峰,我们特意赶早出发,六点半启程,路程三十多公里,开车需要四十分钟。接近目的地稍有小堵,八点多抵达了长城入口。为省体力,我们先乘景区直驳车到缆车处,然后坐缆车五分钟上到北长城八楼。五月的阴雨天,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芬,好汉坡刚被细雨清洗,尽管坡上人头攒动,但脚下一尘不染。登顶八楼,到达长城之巅,极目远眺,长城如一条苍劲的巨龙,从眼前一直蜿蜒到天地相接处,时而钻进乳白色的雾霭,时而在翠绿的山峦里崭露雄姿。站在城墙上,忽然让人理解了长城为何能在岁月里不朽。它不仅是用砖石砌成的壁垒,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精神图腾——那些在风雨中屹立的垛口,曾抵御过狼烟烽火,也见证过盛世清平;那些被无数脚印磨亮的石阶,承载着祖辈的坚韧,也等待着后人的丈量。三十年前,我们在这里留下青春的剪影;三十年后,我们带着小女儿重走故路,看历史的河流在脚下奔涌,而不变的,是每个中国人登上长城时,胸腔里激荡的那股豪情。</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我们走到南长城三楼,丈夫回忆起我们第一次在这里拍照的情景。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们逝去了青春,迈过了中年,正沐浴着夕阳。如今大女儿已岁至不惑,膝下一双儿女,我们的两个宝贝——外孙女外孙,一个上六年级,一个上一年级。而此刻我的小女儿,正把新的故事,拍进相机的存储卡里。风掠过垛口,带来远处的人声和晚春的芬芳,我仿佛觉得,三代人的脚步声,都回响在这条生生不息的“巨龙”脊背之上。回家的路上,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诗兴迸发,随吟:</p><p class="ql-block">雄关连古塞,峻岭接云头。</p><p class="ql-block">箭堞凝霜迹,烽台映暮秋。</p><p class="ql-block">风吟征戍事,客叹岁华流。</p><p class="ql-block">极目山河壮,豪情万古留。</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5日2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