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训,在陈必略老师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这位引领我走过初中三年光阴的恩师,虽已离开讲台二十余载,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慈父般的关怀,如同经年的沉香,在时光的酝酿中愈发醇厚。自2002年他退休以来,我们始终保持着这份跨越岁月的师生情谊,而今回首,方知这份情谊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春天里,我回老家拜访陈老师。那天下午三时,推开那扇熟悉的门扉,眼前的戴帽长者与记忆中黑板前挥洒汗水的身影重叠,恍如穿越时光的对话。当我们的手掌相握,那句“终身为父”的承诺,化作了掌心的温度与眼底的湿润。</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1944年初春生于四岔村,1960年在龙头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临海一中(今台州中学),这在当时堪称凤毛麟角——全班五十人仅两人获此殊荣。1963年高中毕业后,他扎根晓村小学,兼任学校总务主任,又是水文测量员,更是学生们的“活百科全书”,两年后转教初中。他常说:“教师的天职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他践行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中等身材,脑袋圆圆,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他常年理着小圆头,额头油光可鉴,年轻时显得格外英俊潇洒、儒雅大方,冬天总爱戴一顶鸭舌帽。上课时,他声音宏亮,讲得津津有味时嘴角常泛起白油,将数学公式演绎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课堂气氛在他的带动下十分活跃,我们都喜欢听他的课。</p><p class="ql-block"> 1970年至1973年执教我们班级期间,主要是教初中数学,也兼教过体育课。至今难忘,陈老师在操场上带领我们练习“红缨枪操”的场景——全班四五十名同学手持一米五长的红缨枪,列成整齐的方队,随着他的口令,枪尖齐刷刷刺出,喊杀声震彻校园,那气势恢宏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我们读初中过渡班的一年里。董万育老师教政治、范思本老师教语文、陈必略老师教数学,三位老师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为我们班屡创辉煌。陈老师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他认真教学,自编习题,夜以继日地刻写蜡纸,并发动写字稍好同学一起刻写蜡纸,我是其中之一;在寝室备着箬帽,为远道学子遮风挡雨;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信念点亮无数人的心灵。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桃渚中学高中招生取消推荐而实行统一考试,我们班30人中有27人被录取,创下全区之最。</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惊叹的是陈老师对中医的执着。在他家中,从一楼到四楼,大大小小的橱里层层叠叠的中医典籍无声诉说着半个世纪的坚守。这份热爱始于高中时期的一场黄疸肝炎,当时拮据的他在校门口偶得《黄帝内经》,从此与岐黄之术结下不解之缘。“学医有三重境界,”他抚摸着发黄的药方笔记面对我脱口而出:“伤寒杂病论原序记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当时的桃渚区王区长舍桃渚区中心卫生院而求诊于他,他自己用中药化解肾结石危机,被他治好病的各方村民不计其数,亲切地称他为“陈太医”,这些故事都见证着他的医者仁心。</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将生活过成了一门艺术:晨起打太极拳,岙前山留下无数脚印,刀、剑、棍样样精通,雷打不动的午休,夜读不辍的坚持。他要把鲁迅“我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的格言践行到底。即便退休后仍坚持收看养生节目,如“养生堂”“健康之路”等,研读医典。在他简朴的家中,“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箴言格外醒目,那些省吃俭用购得的书籍,被他视若珍宝地分类珍藏。他还说:“有些书,还是瞒着师母买的,那时家里生活困难,师母见买书而心疼。”</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1963年从临海一中毕业后,开始在晓村小学任教,两年后转入初中教学。此后,他先后在东洋中学和桃渚中学任教,直至2002年退休。 </p><p class="ql-block">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他于1983年至1986年完成了《成都中医学院刊授大学》课程并取得结业证书,1988年6月被浙江省台州地区教育委员会评为“中学一级教师”。 </p> <p class="ql-block">【临海县龙头中学60届毕业纪念60.7】</p> <p class="ql-block">【台州中学1963届高三(2)班五十周年同学会】 (全班33人班主任常相申)</p> <p class="ql-block"> 在桃渚中学退休后,陈老师并未闲居,而是发挥其中医专长,在侄女中药店假期坐诊开方长达十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和师母育有三个女儿,个个事业有成,女婿们也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如今孙辈也已长大成人,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大多从事教师、医生等职业,可谓书香门第,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 谈及晚年生活,陈老师欣慰地说:“我的退休金每月有九千多元,生活富足安逸。感谢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怀,让我们老有所养,安享幸福晚年。”</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八十高龄的陈老师执意送我到门外,并夸赞我:忠厚老实,虚心好学,说我是他的“得意门生”,紧握我的双手。夕阳下,他挺拔的身影与五十年前教室里的那个青年教师渐渐重合。当年那个懵懂学子如今已届古稀,而老师依然是我心中不灭的灯塔。归途上,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师者,不仅传授知识,更以生命影响生命。陈老师用他一生的坚守,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p><p class="ql-block"> 衷心祈愿我的恩师与师母:岁岁安康,福寿绵长。这份师恩,将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里,时刻滋养心田。</p> <p class="ql-block">桃渚中心校退休教师 黄先标</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日于杭州市拱墅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