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坤丹心永耀太行

小华

<h3> 巾帼丹心永耀太行<br> ——记阳泉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抗日队伍中的革命老妈妈张秀坤<br><br> 龚晋华<br> <br>  荒窑垂暮隐星火<br><br> 太行山的风裹挟着煤灰,如同呜咽的巨兽,在阳泉矿区上空盘旋嘶吼。石卜咀村王岩沟西坡,两孔歪斜的土窑洞像垂暮老者深陷黄土,窑顶荒草随狂风剧烈摇晃,破旧门帘被掀起又重重摔下,发出沉闷的“啪嗒”声,似在诉说着无声的苦难。这里,正是点亮阳泉矿区革命火种的起点。<br> 窑洞里住着从河北新河县张家庄逃荒而来的母子三人。刚过不惑之年的张秀坤,灰白发丝随意挽在脑后,眼角皱纹里嵌满岁月刻下的沟壑。她总爱用带着裂口的嘴唇抿出微笑,白天在矿上捡拾零星煤核,夜晚就着如豆油灯穿针引线。粗糙的手指穿梭布料,将四面漏风的窑洞织成庇护港湾,这里即将成为革命的摇篮。<br> 大儿子王凤山曾是驻守平定的高桂滋部队里威风凛凛的武术教官,一招一式虎虎生风。保晋公司是当时山西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旗下的二矿是阳泉重要的煤炭生产地 ,时局动荡,部队兵变后,他只能背着破旧铺盖,灰头土脸地来到阳泉保晋二矿,成了整日与黑黢黢煤块打交道的矿工。1932年盛夏,蝉鸣聒噪,张秀坤牵着年幼的王凤刚,顶着灼人烈日,跋山涉水,终于在矿井边的破窑洞与大儿子重逢。<br> 1933年春天,王凤山变了。往日收工后总是狼吞虎咽、倒头就睡的他,如今常独自坐在窑洞门口,目光空洞地望着天际;有时深夜才踩着月光归来,裤脚沾满露水与泥土。张秀坤多次想问,却总被儿子躲闪的眼神和支吾的回答挡了回来。她心里隐隐猜到,儿子或许正卷入一场改变命运的风暴,只是不知这场风暴,会将他们一家带向何方。<br> 直到某天傍晚,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妈,快开门!”王凤山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还夹杂着一丝紧张。张秀坤拉开木门,昏暗天光里,儿子身旁站着个面容清瘦的年轻人,眉眼间透着坚毅。“这是工友何英才,从太原来做工的。”王凤山赶忙介绍。何英才伸手握住张秀坤粗糙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她心底的不安,拉着她在土炕上坐下。<br> 恰在此时,王凤刚收工回家。看到家中陌生面孔,他瞬间警惕起来,眼神在何英才身上来回打量,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门框。王凤山迅速关上门窗,压低声音:“妈,凤岗,小何是共产党派来的,要在矿区建党组织!”<br> “共产党?”张秀坤手一抖,茶杯在炕桌上发出刺耳的刮擦声。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这三个字意味着随时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王凤刚“腾”地站起身,声音提高八度:“哥!和共产党沾边可是要掉脑袋的!” <br> 何英才指了指桌上那半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轻声问:“大娘,您一天吃几顿饭?”张秀坤苦笑着摇头:“等孩子们回来一起吃,粮食不够啊。”<br> “咱们拼死拼活干活,却连肚子都填不饱,这世道公平吗?”何英才的话如火星,点燃了压抑已久的怒火。王凤刚攥紧拳头,骨节泛白:“不干就没饭吃,能怎么办?”<br> “没有咱们挖煤,矿主哪来的钱?”何英才目光坚定如炬,“只要工人团结起来罢工,他们就得求着咱们!共产党就是要带穷人翻身,让咱们不再受欺负!”<br> 王凤山突然“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眼眶通红:“妈,这些天我和小何聊了很多,我想跟着共产党干!反正都是活不下去,不如拼一把!”<br> 张秀坤望着儿子决绝的眼神,又看向何英才充满希望的面容。她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双手,想起一家人忍饥挨饿的日子,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在胸腔翻涌。“干!凭啥咱们就得一辈子受穷!”她重重一拍大腿,惊起炕桌上的灰尘。<br> 王凤刚上前握住母亲的手,语气坚定:“全家一起干!要死也死在一块儿!”<br> <br> 窑火燃红暗夜路<br> <br> 谁也不曾料到,这两孔摇摇欲坠的窑洞,即将成为点燃革命的火种。每当夜幕笼罩矿区,四下一片漆黑,唯有窑洞内昏黄煤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王凤山就会小心翼翼地展开藏在被褥深处的进步书籍,泛黄纸页在光影里翻动,沙沙的翻书声在寂静的窑洞里格外清晰。张秀坤则守在门口,耳朵紧贴土坯墙,时刻警惕着外面的动静,听着远处火车轰鸣,心中默默期盼黎明曙光。她知道,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br> <br> 此后,窑洞的油灯常常亮到深夜。何英才带来的进步书刊,像点点星火,照亮了母子三人的心。张秀坤渐渐明白,穷人的苦难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剥削压迫的结果。她主动将传单藏进针线筐,借着走家串户的机会,在矿工家属间传递希望。有时,她到邻居家帮忙缝补衣服,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唠着家常:“大姐,您说咱们累死累活,为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这世道啊,得变变了……”不经意间就将革命的道理融入其中。<br> <br> 1934年6月,摇曳的烛光中,58岁的张秀坤和王凤山庄严宣誓,成为保晋公司第一批共产党员。次年,王凤刚也接过信仰火炬。阳泉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诞生,这座寒窑里的星星之火,就此在暗夜中蔓延开来。<br> <br> 入党后,张秀坤深感责任重大。王岩沟的破窑洞成了秘密聚会点,越来越多人在此聆听革命道理。为扩大宣传,何英才搞来小型油印机。每到夜晚,窑洞内便响起忙碌的声音,何英才撰稿、王凤岗刻蜡版、王凤山印刷,一张张传单在窑洞里诞生。<br> <br> 看着儿子们通宵达旦忙碌,张秀坤主动提出以乞讨老太太身份散发传单。“没事,儿子们,妈妈会小心的!即便为革命牺牲了老妈这把老骨头也值得!”她提起装有传单的破篮子,头也不回地走进夜色。黑暗中,她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br> <br> 矿区反共形势严峻,一旦暴露就会被拉去枪决。张秀坤将传单藏在竹篮、怀里,一边拾炭乞讨,一边寻找人群密集处。赛鱼、二矿、四矿……所到之处,革命火种悄然播撒。矿工们开始觉醒,组织起来与资本家斗争,煤矿当局惊慌失措,却始终找不到线索。<br> <br> 便衣特务盯上了这位总在矿区游走的拾炭老太太。有一次,张秀坤刚准备散发传单,就发现两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在不远处张望。她的心猛地一紧,但脸上却不动声色,立刻蹲下身,假装整理篮子里的杂物,把传单塞到最底层,又掏出一块发黑的馒头啃起来。嘴里还嘟囔着:“这世道,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哟……”特务走近后,见她满脸污垢,穿着破旧不堪,嘴里嘟囔着听不懂的话,便骂骂咧咧地离开了。就这样,张秀坤以机警与智慧一次次化险为夷,让窑洞里燃起的星火,在黑暗中越烧越旺。<br> <br> 银旌舞动太行春<br> <br> 1936年的阳泉矿区,寒风裹挟着抗日的怒吼呼啸而来。时光染白了张秀坤的鬓角,却未曾磨灭她眼中的炽热。<br> <br> 60岁的她将银白头发仔细盘进灰布头巾,腰间系着浸透汗渍的红绸带,双手稳稳握住寒光闪烁的单刀。庙会上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她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母狮,身姿矫健地跃入场中,刀锋与木棍碰撞出清脆声响,带起的劲风掀动衣角,引得观众阵阵惊呼——曾经在窑洞里传递火种的老妈妈,如今化作了鼓舞人心的战斗旗帜。<br> <br> “乡亲们!东洋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她收刀抱拳,虽气息微喘,声音却字字铿锵,“咱们矿工流的血汗,不该只喂饱黑心矿主!团结起来,练本事保家园!”人群中,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热泪——谁能想到,这位在刀光剑影中穿梭的老人,竟是阳泉最早的女共产党员。<br> <br> 自阳泉矿工武术团成立,张秀坤就成了最特别的“武器”。每逢传统佳节,她总在武术表演后,拉着围观妇女唠家常。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将抗日救国道理编成通俗歌谣:“鬼子凶,矿主恶,穷人抱团才有活……”歌声随着庙会烟火,飘进百姓心里。她不再只是藏传单的老妪,更成为了高举旗帜、唤醒民众的先锋。<br> <br> 在一次庙会上,她刚表演完武术,就被一群妇女围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倾诉生活的艰难。张秀坤拉着一位大嫂的手,目光坚定地说:“咱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抗日救亡的道理。<br> <br>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染红华北天空。何英才、王凤山率领工人游击队向太行山深处转移时,张秀坤将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衫下摆一掖,毫不犹豫跟上队伍。翻山越岭时,山路崎岖难行,她把省下的口粮塞进伤员行囊;宿营时,用布满裂口的手为战士缝补军装。<br> <br>  同志们劝她留在后方,她笑着摇头:“我的刀还能砍鬼子,针线还能补红旗,哪能歇着?”在一次转移途中,队伍遭遇敌人袭击,子弹像雨点般扫射过来。一名小战士腿部受伤,无法行走,情况万分危急。张秀坤二话不说,背起小战士就走。山路崎岖泥泞,她的布鞋陷进泥里,就光着脚继续前进,荆棘划破了她的双腿,鲜血直流,但她咬紧牙关,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十几里,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br>  <br>  “革命的老妈妈”这称呼,在枪林弹雨中渐渐传开。太行根据地的战士们记得,那个总在火堆旁教大家识字、唱革命歌曲的银发身影,即便背着伤员翻越陡峭山梁,脚步也从未踉跄。1942年,她终于抵达延安,窑洞灯光下,她亲手绣制的党旗,映照着欣慰的笑容——这面旗帜,正是她一生信仰的写照。<br>  <br>  1944年,张秀坤随儿子奔赴东北。途经山西灵丘时,病魔突袭。临终前,她紧攥着褪色党证,气若游丝却字字坚定:“告诉组织……我的刀……我的心……都交给党了……”灵丘文庙右侧,党旗覆盖着她的棺椁,“共产党员张秀坤之墓”的碑文,在风中矗立成不朽的精神丰碑。曾经在寒窑中燃起的星火,早已化作太行山上猎猎舞动的银旌,永远闪耀在革命的长卷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br><br> 2025年5月2日</h3> <h3>华阳集团新材纳谷集团大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