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个藏柿红釉宋元时期鸡腿罐,也鸡腿坛,广口短颈,鼓腹,足径小于口径,因器型硕大,完整器极少见。文中图片皆是个藏品自拍</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鸡腿罐是盛酒器,宋元时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器形演变自宋代梅瓶,辽金时期由游牧民族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 在器型分类上,笔者收藏的这件属于典型的“广口短颈型”:广口、短颈、鼓腹,足部细高且足径小于口径,因其型似鸡腿,故民间以型命名,称之为“鸡腿罐”或“鸡腿坛”。</p> <p class="ql-block"> 这件鸡腿罐通体施柿红釉,釉质温润细腻。不过,由于窑温及此器在窑内摆放位置的原因,只有一个面呈现出柿红釉的“柿红”色,其他部位因窑温没有控制好,则成了褐黑色偏黄的铁锈色。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柿红釉器行情大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柿红釉烧造难度极大,存世量偏少,导致这一品种行情越来越挺。</p><p class="ql-block"> 这类器由于器型硕大,多施釉不及底——以防止窑温高釉料熔溶过度下淌而粘连支烧件,降低成品率,导致成本增加。而这件鸡腿罐却施釉至底。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聪慧的古代匠窑在足径上修坯时有意修出几条微微凸起棱线,用此阻止熔溶后的釉水下淌,同时在外侈的足墙上还增加了“双保险”——外侈的足墙上边沿也微微凸起,阻挡下淌的釉水!这个“双保险”阻釉设计,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底足修足极其规整,足墙宽厚平展,这样的修足方式,符合这类器装满酒水后重量增大,需要重心更稳,且能承受足够的重量压力。</p><p class="ql-block"> 在该罐腹部有一道肉眼可见的接胎痕,这样的大器,包括其源头的梅瓶,也都因生产工艺原因,都会有两次或三次接胎。从口内看罐内部,可清晰的看到拉坯、接胎痕。尤其是接胎痕,内外一致——有的灌浆胎仿品为了“蒙人”在器体外也故意弄一周接胎痕。</p> <p class="ql-block"> 鸡腿罐虽流行于宋元时期,因其实用性较强,在明清时期也有烧造。不过明清时期民众则因居住环境较宋辽、金元时期有了明显的改善,定居人口骤增,则给鸡腿罐增加了盖子、降低了身高,增加了器体更繁复的装饰风格,但整体上依然还保持着宋元时期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通过该器型的变化:器形转向矮胖敦实,并增加盖子,接近将军罐的造型,反映定居生活对稳定性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该鸡腿罐通高31.0厘米,口径18.8厘米,最大腹径29.8厘米,足径16.2厘米。这个尺寸,在高古瓷器中属于“高大威猛”的重器。</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鸡腿罐的器型、装饰风格、釉色的演变,清晰且准确的映射了从游牧到定居的社会变迁,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是研究宋元北方民族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