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洛阳,牡丹盛开如锦,西工小街的青石板路上,每日5:00———6:00,总有一群老者,手绘丹青写天香,为过往游客绘制牡丹团扇。这不是普通的街头艺术,而是西工区委宣传部、西工区文明办、西工区社工部、西工区文旅局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市老干部大学美术系携手 的“赠牡丹画扇,留住洛阳回忆”的公益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参加公益活动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当老画友们的画笔在素白的扇面上游走,勾勒出的不仅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更是一个城市对本身文化记忆的温柔守护。这场持续整个花会的艺术行动,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公共艺术如何成为城市记忆的活态载体。</p> <p class="ql-block"> 这些退休后重拾画笔的老者们,本身就是洛阳城市记忆的活化石。他们中就有很多见证洛阳变迁的经历者,当他们将个人记忆融入笔下牡丹创作时,每一把团扇成了微型的历史画卷,把普通的工艺品升华为承载历史记忆的介质。</p> <p class="ql-block"> 活动选址西工小街———这一具有新中式风格,融合了洛阳“老字号”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街区,构成了记忆重拾的绝佳场域。这种传统与现代时空叠印的效果,让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成为表演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当游客驻足观看画友们如何将国画颜料———曙红、胭脂、花青、藤黄和钛白等,调配成不同牡丹的雍容华贵时,他们实际上已在参与一场城市记忆的沉浸式体验。几位来自辽宁的游客,要求画者题下“花开时节动京城”时说,几天洛阳的游览,体会到了古人诗句的场景。这种互动,使团扇不再是单纯的纪念品,而成为勾连不同世界,不同地域人群情感共鸣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在数字化记忆泛滥的今天,手绘牡丹扇活动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些精心绘制的艺术品,与手机里一键保存的牡丹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有温度,情感,鲜活。一位参与者说“现在很多人看牡丹都是拍照打卡就走,我画一把扇子,要观察花瓣的层次,叶片的翻转叠压,这才是真正的`看花`”。这种强调过程,体验性的艺术实践,重建了人与物,人与城市之间更为本真的联系方式。当游客手摇团扇漫步于牡丹丛中,他们获得的是,多重感官参与的记忆体验,而非仅是视觉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34届洛阳牡丹花会终将落幕,但有这些团扇所成载的城市记忆,将继续流转,有的被游客带往世界各地,有的成为市民家中的展品,有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由游客,市民自发参与的记忆保存模式,为洛阳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西工小街上的这一幕提醒我们:城市最好的记忆方式,不是将其固化保存,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记忆的创作者和讲述者。</p> <p class="ql-block">供稿 韶 华</p><p class="ql-block">整理 张姝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