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居易《涂山寺独游》</p><p class="ql-block">“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p><p class="ql-block">此诗描绘了白居易独游南山涂山寺的闲适心境,以“马蹄知”隐喻对南山的熟悉与眷恋,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脱感。</p> <p class="ql-block">南岸涂山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最初名为禹王祠,供奉大禹与涂山氏的塑像。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记载,涂山是夏禹治水时娶涂山氏为妻的地方,因此古人在涂山上修建了“禹王祠”和“涂后祠”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随着时间的推移,禹王祠逐渐演变为禹王庙,并在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与老君洞对换后成为佛教寺庙,并更名为涂山寺。涂山寺因此成为融合了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场所,主殿内供有释迦牟尼像和“禹王治水碑”。</p> <p class="ql-block">南岸涂山寺没有大禹神像主要是因为寺庙的历史变迁和功能转变。</p> <p class="ql-block">释迦年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本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姓”乔答摩”也译作“乔达摩”名叫”悉达多”"释迦年尼佛“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迎族的”圣人”。“觉悟者”。他创立的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数之一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p> <p class="ql-block">燃灯古佛又名锭光佛、定光佛、锭光如来、定光如来、普光如来,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佛。</p><p class="ql-block">燃灯佛是坚三世佛之一的过去佛与现在佛释迦年尼,未未佛弥助外称。燃灯古佛在过去的为释加牟尼佛授记预言他将成佛果住教婆世界救度成土。</p> <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又称弥陀三尊是佛教净土宗信仰中的重要信仰对象。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代表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和无量功德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舍。西方三圣象征普极乐世界的共好和纯净。</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在佛教中象征着大慈悲和大智慧.她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关于千手观音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和佛教典籍的记载。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听千光王静住如來讲《大悲心跑罗尼经》时,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因而获得了千手千眼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日月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应化身。据传我国南宋年代观音菩萨化作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为当时饱受战乱的百姓去病消灾并留下日、月两股山泉造福百姓。后人遂称为日月观音。</p> <p class="ql-block">药王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相传山东登州府瘟疫盛行许多病人不治身亡观音菩萨化身卖药的老翁前来救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此地瘟疫全部根除。他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惦念着世间疾苦解救众生于病痛之中。</p> <p class="ql-block">观音通常代表慈悲庇护与心灵净化,其外安置在斋堂对面旨在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延伸至日常生活场景,为信徒及访客提供精神慰藉。</p> <p class="ql-block">恭喜发财殿供奉的是柴荣,其形象为王爷装扮,左手托如意,右手持有“恭喜发财”楹联,属于道教中的君财神。根据现有信息,柴荣是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之一(南财神)但具体到恭喜发财殿的供奉对象,明确提及为柴荣。</p> <p class="ql-block">“莲界香光”可理解为:通过念佛修行与佛菩萨感应道交,最终往生莲花佛国、成就光明庄严的修行境界。这一概念融合了净土宗的念佛往生思想与莲花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南岸涂山寺的藏经堂主要用于存放佛教经典和进行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法堂主要用于讲经说法、供奉佛教经典(如经律论三藏),象征“法宝”地位,是传播佛法智慧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惟贤长老,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192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p><p class="ql-block">2010年退居本寺养静。</p><p class="ql-block">2013年2月在本寺静室圆寂世寿九十三岁。长老示寂,四众弟子为缅怀恩师特于本寺造塔安放灵骨并修建纪念馆以供瞻仰。</p> <p class="ql-block">“惟贤讲堂”是涂山寺为纪念释惟贤法师的佛学造诣和住持功绩而设立。</p> <p class="ql-block">南岸涂山寺的“法药医王”是指药王菩萨,他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萨之一,被誉为能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病苦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涂山寺内的平安钟为1997年铸造,重2.5吨,游客可花费5元撞钟三下,寓意“一闻钟声烦恼轻,二闻钟声菩提增,三闻钟声出火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寺院大多使用木材建造,容易引发火灾。因此,水缸里装满水能及时取水灭火,起到“消防水池”的作用。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水火相克,古人认为门前有大水缸可以防止火灾,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水缸可以吸收邪气,达到镇宅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寺庙钟声传千里,祈福祝愿入心田。愿您得佛菩萨加持,六时吉祥,四季平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南岸老君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老君洞最初名为涂山古洞,后更名为太极宫,俗称“老君洞”。道观位于南山街道黄桷垭附近的老君山上,依山而建,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南岸老君洞供奉老子,主要是因为老君洞最初是为了纪念道教始祖老子而建。老君洞作为道教圣地,供奉老子像,体现了对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崇敬。老子,又称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太上老君”。</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的历史还可追溯到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扩建后改称太极宫,后又名老君洞。明万历九年(1574年)冬月拓建山门与三清大殿,山门上刻有“上清仙界”四字,绘太极图。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行过大规模整修。</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道观以道教玄机为整体布局,建筑设计为中国古代园林阁式样,坐南朝北,依山造殿,凿壁成像,形成“玄”字形的格局。道观内有三清殿、真武殿、灵祖殿等13座殿堂,多仿我国庭园式样,悬山穿斗,飞檐翘角。道观内还有许多石刻和碑刻,如“紫气东来”、“赠剑浮雕”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信徒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美不在张扬,不在激情,而在静谧。在老君山祈福牌写下心愿,期待美好如约而至。</p> <p class="ql-block">整个道观依山造殿,凿壁成像,自山门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层层布置,盘旋而上,青石板台阶直达山顶,爬坡台阶陡且长,勇者方可来挑战,边喘边爬,走走停停,双腿沉重如铅,的确是身体已感极限。</p> <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君山,这句话仿佛有了更具象的诠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峰,都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道韵。游客行走其间,或许能在某个瞬间,领悟到那超越言语的“道”。</p> <p class="ql-block">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老君洞的最高点一一老君顶。就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山峦叠嶂、峡谷幽长,森林茂密,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切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相传,老君洞道观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早期为佛教寺庙“广化寺”,明末战乱后由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太极宫”,俗称“老君洞”。</p><p class="ql-block">老君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相传宋代道士李了阳曾在此修炼并得道成仙,故得名“老君洞”。洞内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主要建筑包括三清殿、玉皇楼、吕祖殿等。</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三清殿是老君洞道观的核心建筑,供奉着道教中的三位最高神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殿始建于明代,现存的殿堂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建。殿内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是信徒们朝拜祈福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道教中“福寿”通常代表信徒祈求的福祉与长寿,常见于宫观匾额或对联中,体现道教对现世安康与生命长久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三清殿作为道教圣地,其装饰常与教义相关。龙在道教中代表“祛除邪恶、带来好运”,阶梯的龙雕刻呼应。此外,三清殿建筑细节(如屋顶铁戟、龙头雕刻)多寓意吉祥,如“平升三级”。</p> <p class="ql-block">玄武殿位于南岸老君洞,是该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玄武殿原古涂洞是老君洞最老的古洞,距今1700多年。初古涂洞祀奉治水英雄大禹。唐代开元年间更名为老君洞 祀奉太上老君。清咸丰十一年改祀真武祖师。现存玄武殿于1997年在古涂洞前配殿,祀奉真武祖师。真武祖师原为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 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在武当山修行42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故殿名玄武殿。同殿祀奉的还有十大元帅,水火二神。</p> <p class="ql-block">长春祖师殿与长春真人(即丘处机)有关。丘处机是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的著名道士,他在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1739年),北京白云观的朱一品道长云游到重庆,见老君洞因战乱年久失修,颓废不堪,于是留任道观住持,招徒传代,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在重庆地区的传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慈航殿始建于明万历九年,距今500多年。现存殿堂系1994年在原址重建。慈航殿主祀慈航真人。佛教称观世音菩萨,二月十九诞生,六月十九入道,九月十九成道飞升。</p> <p class="ql-block">同殿随祀的还有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祗(后土娘娘)保佑妇女生子,儿童无恙的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的西王母。</p><p class="ql-block">老君洞的慈航殿是求姻缘的热门场所。香火非常旺盛,尤其是求姻缘的区域,常常排起长队。</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因供奉吕洞宾而闻名,殿内壁画栩栩如生,讲述着吕洞宾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南岸老君洞被认为有求必应的原因主要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传说,还有就是源于其求姻缘的灵验。</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与老君洞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有关。是道观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或观景点,因其视野开阔、景色优美而得名。南天门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标识,也象征着道教文化中的“天界”概念,寓意着修行者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南岸老君洞的明代石刻殿源于道观在明代的两次重要修建,明代扩建后成为川东道教中心,现存摩崖石刻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石刻是融合宗教、艺术与历史的珍贵遗产,其多元内容和独特风格值得深入探索。</p> <p class="ql-block">“精气神”三个字在道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精”代表人的精气,是生命的根本;“气”代表人的生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神”则代表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的思维和意志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石刻既是对道教经典的视觉化呈现,也寄托了祈福迎祥的寓意,体现了老君洞作为川东第一丛林的历史与宗教内涵。</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摩崖石刻涵盖明清两代作品,包括道光年间的“有仙则名”、同治年间的“涂山古洞”“紫气东来”、光绪年间的佛教六字真言及道教题刻(如“福地洞天”)等。</p><p class="ql-block">石刻书法风格多样,兼具遒劲与娟秀,刻工精湛。明代图像通过《普门品》佛经、妙善故事等文本参照创作,宣扬忠孝伦理,后融入道教空间营造。部分石刻(如“玄关一窍”)体现道教义理,与道观建筑群共同构成“川东道教第一丛林”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石刻书法风格多样,兼具遒劲与娟秀,刻工精湛。明代图像通过《普门品》佛经、妙善故事等文本参照创作,宣扬忠孝伦理,后融入道教空间营造。部分石刻体现道教义理,与道观建筑群共同构成“川东道教第一丛林”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石刻题记</p><p class="ql-block">老君洞,原名“广化寺”,始建于唐,先为佛教寺庙,明万历年初与涂山寺互换,遂改为道教场所。经清代多次培修、扩建,成为“川东第一道观”。该文物保护单位包含石质牌楼山门、古建筑“三清殿”及崖壁石刻。</p> <p class="ql-block">南岸老君洞的壁画主要是元代画家绘制的。这些壁画绘制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内容为道教始祖老子的显化事迹。老君洞的壁画总面积为77.86平方米,共分为115组,包含612尊神像。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仅存87组,神像500余尊。壁画内容主要为道家故事题材,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手法浪漫夸张。</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久失修,老君洞的壁画现状并不理想,目前仅存部分壁画和神像。尽管如此,这些壁画仍然是研究我国道教文化、老子哲学思想及古代美术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一阶一景皆问道,一瓦一木俱成诗。”</p> <p class="ql-block">只要心中有爱,处处皆是风景。</p> <p class="ql-block">重庆南山老君洞,是一处集自然美景与深厚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道教文化,还能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希望上述信息能够帮助您规划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p> <p class="ql-block">从老君洞出來顺小道就可以去黄桷垭老街,不妨去逛逛。</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不妨休息一下,在此品茗。</p><p class="ql-block">茶是隐匿的诗篇,一杯在手,也是人生的一种享乐。</p> <p class="ql-block">“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黄桷垭老街起源于巴渝第一古道——黄葛古道。黄桷垭老街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逾千年历史,是著名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是历代商旅来往渝黔、渝桂、渝滇的必经之路,无数的商人、挑夫、马帮都通过这条山路与外界进行联络。古代商队负重从长江边到达黄桷垭,人困马乏,此处便成为背夫、马帮集中歇息之地,成为黄桷垭老街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南岸黄桷垭老街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始建于唐朝,兴盛于宋元,盛于明清。老街全长600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175栋风格独特的巴渝民居和文物故居。</p> <p class="ql-block">黄桷垭老街起源于巴渝第一古道——黄葛古道,曾是背夫马帮歇息之地、官府兵营驿站驻地。随着重庆的开埠,这里逐渐发展成为繁华街市。历史上,这里见证了众多重要人物的身影,包括云南钱王王炽、李奎安、晏阳初和三毛等。</p> <p class="ql-block">黄桷垭正街145号是著名台湾作家三毛的出生地。三毛本名陈懋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黄桷垭,她的童年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p><p class="ql-block">三毛故居是一栋修缮如旧的小木屋,建筑风格为土木、砖木混合式结构,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川东地区百姓生活住房的特色。近年来,故居进行了翻新维修,保持了其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三毛故居不仅是三毛的出生地,还曾是她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三毛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这段经历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代表作如《撒哈拉的故事》等,都是基于她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经历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张京营寨位于黄桷垭老街中段,是一座突出于地面的多层工事,具有居住、观察、射击、防御等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它是明末清初著名反清复明将领张京在南山安营扎寨的主营。张京是南明将领,曾在重庆一带与清军对抗,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在狱中从容就义。</p><p class="ql-block">张京营寨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还见证了张京与清军的对抗历史。</p> <p class="ql-block">黄桷垭老街的静庐(赵熙的居所)被称为“静芦”,其由来与赵熙的个人情感和文学创作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赵熙,字子雍,号鹤庐,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在黄桷垭老街的居所被称为“静芦”,这个名字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追求和心境,也体现了黄桷垭老街的文化氛围。赵熙在静芦中创作了大量诗词,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使得静芦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p><p class="ql-block">赵熙在静芦中创作的诗词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还反映了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这些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使得静芦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进一步提升了黄桷垭老街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李奎安(1879-1947年),名光文,别号葵庵居士,出生于巴县人和场。李奎安从小性格沉稳好静、嗜书如命,父亲为他请来私塾先生,他很快就能熟读成诵。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奎安入读于东川书院,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博览“四书五经”,以及经、史、子、集各类书籍,成为东川书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教书育人,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毕业后,李奎安留在重庆府中学堂任教。后来,他弃教从商,任职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和重庆工商会会长,是民国时期“重庆五老”之一。他在商业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曾投资重庆大华生丝公司并担任常务董事,还参与了重庆自来水股份公司的组建和改扩建工作,彻底改变了市民的饮水状况。</p><p class="ql-block">此外,李奎安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设立了孤儿院、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合作创办出版社,并率先倡议创立重庆大学。他还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在国难时期积极参与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李奎安故居位于南岸黄桷垭老街,是了解其生平事迹的重要场所。故居内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和李奎安生前的物品,展示了他的生活环境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孔香苑原本是黄桷垭老街上最高档的黄葛饭店,因得罪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二小姐而被查封拍卖。孔二小姐接手后,重新布置装修,更名为“孔香苑”,并聘请“巴洋人”巴巴达为厨师长,开始经营西餐、酒吧、歌舞厅等,成为当时社会名流和外国使节常来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孔香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由当地一个大家族修建。饭店因其富丽堂皇且优雅别致,成为达官显贵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孔二小姐接手后,孔香苑不仅继续吸引社会名流,还因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豪华的设施,成为老街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黄桷垭老街的老邮局成立于1869年,当时“大清邮政重庆邮局”正式成立,同年,邮政代办“崇文民信局”在老街上设立,用于传递官府文书、民间书信和包裹等。这个邮局在历史中保存了大量的光阴故事,至今仍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南岸黄桷垭老街高玉茶馆是1949年是女子组织“巾帼社”议事断事的场所。高玉林是黄桷垭老街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茶馆“高玉林茶堂”在老街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高玉林茶堂不仅是当地居民休闲聚会的重要场所,还见证了黄桷垭老街的繁荣历史。茶堂内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和爱国志士前来交流和聚集。</p> <p class="ql-block">南岸黄桷垭老街的大夏驿栈是渝黔古道上的第一个驿栈,设立于元末至正七年(1347年),由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时设立。大夏驿栈位于黄桷垭老街上,主要用于传递官府文书及军事情报,为来往官员提供换马食宿的便利。</p><p class="ql-block">大夏驿栈的设立与元末农民起义和大夏国的建立密切相关。明玉珍在1361年称“陇蜀王”,1363年称“帝”,建立大夏国,定都重庆。在大夏国时期,平章窦英在渝黔古道上设立了众多驿栈,其中第一个出渝入黔的驿栈就设立在黄桷垭老街上。</p><p class="ql-block">随着近代西方邮政制度的冲击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邮传部的设立,大夏驿栈逐渐被裁撤,最终改为私营客栈。尽管驿栈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在黄桷垭老街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刘晓庆艺术馆位于黄桷垭老街的云南商会馆,是全国首个以刘晓庆命名的艺术馆。该艺术馆的建立旨在展示刘晓庆从影40多年来的珍贵藏品,包括奖杯、戏服、剧照和影像等,生动再现她的艺术人生及中国影视史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鲁州商會館</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在渝贸易的黔商不断发展壮大,在黔籍川东道员黎麻昌的支持下,黔籍商人在黄桷垭建起了贵州商会馆,一来维护黔商利益,二来资助家乡建设。</p><p class="ql-block">黎庶昌(1837-1897年),贵州遵义人,著名外交家。光绪2-6年,任中国驻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参赞;光绪7年和13年,两度出任驻日大使;光绪18-21年,任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任地方大员期间,鼓励洋务运动、创办现代企业。著有《西洋杂志》、《古逸丛书》等书。</p> <p class="ql-block">黄桷垭老街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本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当夜幕降临时,这条老街成了附近居民饭后散步的地方,原住民们搬出摇椅坐在老街上,与老邻居们聊着家常里短,使得老街显得格外温馨和有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觉林寺报恩塔,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下浩觉林寺街95号,是重庆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建于清乾隆22年,竣工于38年,历时16年。</p><p class="ql-block">据《巴县志》记载,觉林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末清初曾毁于兵乱。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雪恨禅师的高僧将其重建,其圆寂之后,他的传人月江对其进行扩建,增筑了殿宇、禅房、山门等,更是构筑了“晓钟唤渡”、“莲峰垂露”、“龙桥夜月”、“泉水流香”等觉林八景,这座寺庙曾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这位月江禅师为报其母恩,故决定在涂山之麓修筑一座报恩塔。这座塔花费了17年建成。期间,月江禅师逝世,由其弟子善明继承修建。该塔两楹分别为“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背书还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报恩塔为八方楼阁式九级空心砖塔,属于砖石混合、楼阁式古塔,通高45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平方米,塔基周长46米。它的造型别致,塔身从下到上,逐层呈收拢缩小状。层周有外突觚棱翘角。塔内构筑着盘旋而上的石阶,可由底层直登塔顶。塔内下六层每层正面有一门,上三层则是四面有门,每层均有石廊翘檐环卫。</p> <p class="ql-block">2000年,觉林寺报恩塔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9年,南岸区文管所对报恩塔保护修缮,塔身将恢复白色。</p><p class="ql-block">可惜们是该寺没有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资料來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