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街怀古</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漕运千年起驿尘,花街枕水自成新。</p><p class="ql-block">绫罗昔入朱门邸,绢绣今藏故巷珍。</p><p class="ql-block">遥送帆樯辞旧渡,深镌苔石记残春。</p><p class="ql-block">临河往迹重寻觅,繁庶依然月照人。</p> <p class="ql-block">淮安花街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闸口街道,西接东大街,南邻国师塔、慈云禅寺,东起轮埠路,西至承德南路,全长约130米,是国家AAAA级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花街因运河而兴,拥有约65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清江浦的大闸口是大运河沿线的繁忙码头,花街是连接码头与清江浦城的入口,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泊,人们会在此餐饮、投宿、购物,使得这里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其街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商业繁华,私家花园众多,养花、赏花、评花是一大特色,花香四溢而得名;另一说是因明清时街上多有做绒花的人家和店铺,所做绒花专供皇宫,故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南宋初成岁月悠,元明筑缮历春秋。</p><p class="ql-block">漕通南北兴商埠,署镇江淮驭九州。</p><p class="ql-block">政令千钧曾执守,云楼古韵自淹留。</p><p class="ql-block">沧桑阅尽风华在,文脉绵延映水流。</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38号。它坐落在淮安古城的中心区域,处于明清时期淮安城市的重要位置,交通便利,周边人文景观丰富。</p><p class="ql-block">始建:淮安府署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当时为州府治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命知府范中以砖石重砌府署。</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当时淮安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经济繁荣,淮安府署的规模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淮安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和展示窗口。</p> <p class="ql-block">清晏古苑</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永乐开基溯旧踪,淮园澹苑韵千重。</p><p class="ql-block">荷芳曾迓宸游辇,清晏犹凝史意浓。</p><p class="ql-block">衙署几更留胜迹,沧桑频历见遗容。</p><p class="ql-block">运河波漾古林秀,一脉风华映碧松。</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南路西侧、环城路北侧,地处中国大运河中的一段——里运河河畔,位于淮安市区的中心区域附近。</p><p class="ql-block">嘉庆五年(1800年),河道总督吴璥因堵淮河决口有功,改园名为“澹园”,后又改为“清晏园”,取“河清海晏”之意。咸丰十年(1860年),裁撤河督,漕运总督迁驻于此。</p><p class="ql-block">民国18年(1929年),园林从官衙独立出来建为城南公园。1946年4月,为缅怀叶挺将军,苏皖边区政府将其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淮阴第二次解放后,恢复城南公园名称,同时保留叶园。1991年,公园正式更名为清晏园。</p> <p class="ql-block">洪泽老子山</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淮滨孤岫峙湖岸,灵迹仙踪岁月遐。</p><p class="ql-block">曾驭百舸通楚汉,长留双塔瞰虹霞。</p><p class="ql-block">流传丹灶真人语,镌刻苔阶客子嗟。</p><p class="ql-block">胜地经年神气聚,清波澹荡绕峰斜。</p> <p class="ql-block">老子山位于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洪泽湖西岸,南接盱眙,西临泗洪,是淮河入湖口的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老子山历史悠久,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炼丹讲学,故而得名。在古代,老子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也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同时,它也是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兴盛之地,山上曾有许多寺庙和道观,如老子庙、慈氏寺等,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谒吴承恩故居</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淮水悠悠映故门,河滨巷陌旧曾温。</p><p class="ql-block">数番棘院寒儒泪,一部奇书赤子魂。</p><p class="ql-block">古宅重光承史韵,新园焕彩载文痕。</p><p class="ql-block">西行妙笔千秋颂,笑看猴王跃远奔。</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打铜巷12号,地处淮安城西北部,背靠里运河。</p><p class="ql-block">吴承恩出生于淮安河下一个商人家庭,生活在明王朝由盛转衰、日趋腐败的时期,他虽才华过人,但多次科举未中,失望中回家潜心创作《西游记》。由于他身后无人继承,故居原建筑早已不复存在。1982年,为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及迎接全国首次《西游记》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淮安市人民政府按明代建筑样式在旧址复建吴承恩故居。逐渐形成如今的规模,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驸马巷</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驸马巷深云影长,伟人此地启韶光。</p><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藏幽忆,古井苍苔映浩茫。</p><p class="ql-block">母爱如灯明远志,时艰若砺铸忠肠。</p><p class="ql-block">平生磊落酬家国,劲节千秋岁月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p><p class="ql-block">周恩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12个春秋。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是具有明清时期典型苏北城镇民居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木结构平房。周恩来在这里接受了早期的启蒙教育,经历了童年的生活,其幼年时期的经历和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漕运西路174号。</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同父母和养母及两个弟弟迁居清江浦,先是寄居在外祖父家,后搬入离外祖父家不远的一处宅院定居、读书,这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前身。周恩来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童年时光,接受启蒙教育,体会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熏陶。1995年4月19日,这里被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漕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漕运中枢势壮哉,淮安雄踞古河隈。</p><p class="ql-block">隋开专司千年业,明兴衙庭百代魁。</p><p class="ql-block">故址新辉藏史韵,遗珍焕彩耀星台。</p><p class="ql-block">而今展馆彰文脉,浩气恒随日月来。</p> <p class="ql-block">中国漕运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广场内漕运总督署遗址附近,在古城淮安区的正中心,镇淮楼的北侧。</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京杭大运河畔,有着“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宋代东南六路的粮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师。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主管南粮北调等漕运工作,漕运总督权力显赫,公署机构庞大。</p> <p class="ql-block">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p><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凤</p><p class="ql-block">邗沟始创岁华遥,淮邑相承古意昭。</p><p class="ql-block">游旅兴时千客汇,商圈旺处万资饶。</p><p class="ql-block">长堤十里凝精魄,故闸双遗映碧霄。</p><p class="ql-block">文脉绵延今更盛,清波依旧漾春潮。</p> <p class="ql-block">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起大闸口、南至堂子巷,总范围45平方公里,核心区总长度15.6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处于淮安市清河区与清浦区交界处的轮埠路。</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86年,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河段——邗沟沟通江淮,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与运河相伴而生。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相继驻扎清江浦,这里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等,有“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名。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开始投建里运河文化长廊,2014年3月,里运河文化长廊正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含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清口枢纽、清江大闸)和一处遗产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漫步淮安的街巷,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历史的密码,每一座古建筑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当指尖轻抚漕运总督府斑驳的廊柱,耳畔仿佛传来千年前桨橹摇曳的声响,那是京杭大运河畔商船往来的繁华;驻足于镇淮楼巍峨的飞檐之下,抬眼望去,流云穿梭过斗拱之间,恍若看见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将家国情怀融入笔墨。在周恩来故居,静默的青砖黛瓦间,仍留存着一代伟人少年立志的灼灼目光;河下古镇的深巷里,吴承恩构思《西游记》时的灵光乍现,早已化作永恒的文学星河。寻迹淮安,恰似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不仅能触摸到漕运兴盛时的经济脉动、漕船云集的贸易盛景,更能在运河文化与淮扬文脉的交织中,读懂中华文明以水为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见证民族精神在时光长河里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