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日我们驾车610公里,游览了房山、易县、涞源和蔚县,二日晚返回。这是我们游览清西陵拍的照片和视频。</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有两处陵墓,一个是还河北遵化清东陵,一个在河北易县清西陵,5月1日我们来到了这里,看到规模宏大的陵墓十分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清西陵: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等共计78人。</p><p class="ql-block"> 清西陵面积太大了,从南到北至少有七八公里,只能坐车游览。雍正的泰陵将近1公里长!清西陵墓中光绪的崇陵因为1938年被盗,后来开挖出来地宫,可以参加。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去世之后,先放着八宝山,后来也移到清西陵、但是没有了宏伟的建筑,只是一个简单的陵墓而已。</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探秘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日,我们驱车前往河北易县,探访神秘的清西陵。</p><p class="ql-block"> 清朝皇陵分东西两处,清东陵位于遵化,安葬着康熙、乾隆、孝庄等帝王后妃。而雍正帝因营建陵寝时地宫出水,另择易县建陵,由此形成清西陵,这里安息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其中,光绪帝陵寝由民国时期续建,1938年遭盗掘,如今地宫开放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泰陵:雍正帝的恢弘陵寝</p><p class="ql-block">雍正帝的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墓,从神道入口至主殿粗略丈量约一公里。其规制之盛,在明清帝陵中亦属翘楚。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甄嬛原型)及雍正二十余位嫔妃均陪葬于此,形成庞大的皇家陵园。</p><p class="ql-block"> 光绪陵与末代皇帝的归宿</p><p class="ql-block">光绪帝的崇陵旁,安葬着珍妃与瑾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病逝后先葬八宝山,后迁葬至此,其墓冢相较其他帝王尤为简朴,仿佛诉说着王朝的兴衰更迭。</p><p class="ql-block"> 游览间,偶遇守陵人表演“巡查”仪式,“兵戈重地,人心向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呼喊声回荡陵区,虽为演绎,却也令人恍若穿越至百年前的皇家守陵场景。</p><p class="ql-block"> 清西陵以山水为幕,将帝王的威严与历史的沧桑静静诉说,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等待着后人去解读、去感怀。</p><p class="ql-block">制作配音 鸟巢快乐老顽童</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君无戏言 张树军</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清西陵泰陵的简介:</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陵主: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的陵墓,地宫中还葬有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p><p class="ql-block">◦ 位置: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太平峪,是清西陵的首陵。</p><p class="ql-block">◦ 营建时间:于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兴工营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入葬,历时八年。</p><p class="ql-block">◦ 规模布局:以永宁山为靠山,蜘蛛山为案山,元宝山为朝山,76座建筑沿神道排列,占地近127亩,建筑布局取法清孝陵,又承袭清景陵制度。</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陵址选定:雍正帝即位后先命人在清东陵界内相度“万年吉地”,选定遵化九凤朝阳山,后因土质等问题废弃,最终选中易县泰宁山下的太平峪。</p><p class="ql-block">◦ 破土兴工: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至五月安排工程事务及相关迁移工作,八月十九日正式破土兴工。</p><p class="ql-block">◦ 陵寝完工: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崩逝时工程未完工,乾隆帝即位后特派恒亲王弘晊主持后段工程,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工程告竣,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梓宫入葬。</p><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石牌坊:位于陵寝南端,是进入陵区的标志,共三座,一座面南,两座东西相向,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用青花石建成,高12.75米,面阔31.85米,顶部雕有大脊、兽吻等,夹杆石上雕有腾龙等吉祥图案。</p><p class="ql-block">◦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单檐庑殿顶,两侧有风水墙延伸至陵区外。</p><p class="ql-block">◦ 圣德神功碑亭:位于大红门以北,内立圣德神功碑,记载雍正帝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包括石兽和石人等,造型精美,神态逼真,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隆恩殿: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神牌,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方城明楼:位于宝顶之前,是陵寝建筑的最高点,内立圣号碑。</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泰陵的营建开启了清代皇陵东陵、西陵分建两地的局面,对于研究清代帝王陵墓制度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其建筑构建精细,隆恩殿、石像生等建筑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如石牌坊的雕刻、隆恩殿的彩画等,是清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科学价值:陵寝的选址、布局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反映了当时的风水观念、建筑技术和工程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