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隔五个月,我再度踏上赋远社组织的希腊游学之旅。重逢去年同游的挚友,又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这份喜悦难以言表。旅行的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旅伴更为关键。唯有志趣相投之人同行,方能在彼此激励与分享中,令旅程超越观光/探索/学习的层面,升华为灵魂的共鸣与记忆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下榻的酒店办理入住后,发现此次雅典居住的酒店就在市区中心(图1)。离市区的著名景点都在步行距离之内。因团员们来自世界各地,4月2日晚餐才是大家真正聚首的时刻。而我的航班于中午就提前抵达雅典,趁此间隙,我独自漫步于这座古老城市的街头,展开一场与时间对话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1-雅典酒店位置</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之门:雅典的哈德良凯旋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雅典(Athens)熙熙攘攘的城市交通之中(图2),一座沉静而庄严的古代遗迹静静矗立于现代建筑之间,它没有围墙遮挡,也没有高耸的栏杆隔绝,而是坦然面对往来的人群和车流。这便是哈德良凯旋门(Arch of Hadrian),一座不仅是罗马帝国荣耀象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一道象征时间与空间交汇的门楣,一座在神话与现实之间搭建起桥梁的石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2 - 雅典街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一个阴云密布而偶有阳光的下午。天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在哈德良凯旋门(图3)的石柱上洒下一抹金色光晕,而门洞正对着远方的卫城(Acropolis),帕台农神庙(Parthenon)的轮廓清晰可见。这一视角似乎刻意安排一般,让人一窥古雅典的灵魂核心,又回望这座罗马统治下重获新生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3 哈德良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罗马皇帝与希腊古都的交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德良(Hadrian)是公元117年至138年在位的罗马皇帝,一位对希腊文化情有独钟的君主。他不仅是个有政治手腕的领袖,更是一位建筑赞助人和哲学爱好者。在他统治期间,罗马帝国将文化政策重点从征服扩张转向巩固与融合,而希腊,尤其是雅典,在这一转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哈德良曾多次造访希腊,尤其对雅典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不仅下令完成了长期未完工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Olympian Zeus),还在城内城外大兴土木,建立图书馆、浴场、水道、甚至是一个新的市区。在这波重建浪潮中,作为分界象征而建立的哈德良凯旋门于公元131或132年左右竣工,成为连接“旧雅典”和“新雅典”的象征性门户。</p> <p class="ql-block">宙斯神庙的遗梦与未竟的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穿过哈德良凯旋门后不久,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被右侧一片开阔废墟吸引——那是宙斯神庙的遗址(图4),也被称为“奥林匹亚宙斯神庙”(Olympieion)。如今仅存十余根孤立的巨大科林斯式圆柱,似断非断地竖立于天光与城市之间,有几根甚至已经轰然倒地,横卧于草地之上,仿佛一条沉睡的石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4 宙斯神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座神庙的历史比凯旋门更为悠久而曲折。最早的建设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时代,却因为战乱与政局更替而屡次中断。真正完成建设的,正是哈德良皇帝——这位对希腊文化怀有浪漫敬意的罗马人。他下令调动帝国资源,在公元132年将这座“建了六百年”的神庙终于完工,并将其作为“新雅典”的象征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废墟中遥望那些残柱,你会被一种震撼所包围。它们高达17米,粗壮异常,光是基座直径便令人仰望生畏。在它们完工之初,整座神庙共有104根柱子,是整个希腊世界最大规模的神庙之一。如今只剩十五根仍然屹立,但正是这些“残缺”,反而更具诗意。它们不再是神明的居所,而是时间本身的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庙正门的方向,也正对哈德良凯旋门。某种意义上,这两者本是哈德良“自我表达”的同一个建筑项目:一座为神而建,一座为人所建,一座垂直于天空,一座横贯于街道,分别诉说着“帝国的敬意”与“皇帝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今,宙斯神庙虽仅余废墟,却依旧以其壮丽的遗姿,引人沉思。它是雅典神性与帝国世俗力量交织的见证,是建筑与信仰未竟梦想的永恒象征。</p> <p class="ql-block">“忒修斯之城”与“哈德良之城”的铭文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德良凯旋门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建筑本身的宏伟,而是其上两段意味深长的铭文。站在靠近卫城一侧的门下仰望,可以看到刻着希腊文的碑铭:“这是雅典,是忒修斯(Theseus)的古城。”忒修斯是雅典神话中的英雄,被认为是城市的奠基者与保护者。而从另一侧仰望,面对的是哈德良重建的新城区,石碑上写道:“这是哈德良之城,而非忒修斯之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两道铭文仿佛穿越千年的对话,一边是根植于神话的民族记忆,一边是罗马皇帝对现代化与帝国认同的宣告。这种双重书写的政治象征意义,体现了哈德良的统治智慧——他既尊重希腊的历史,又通过建设将自己塑造为城市的新主人,从而在文化上赢得希腊人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建筑美学与空间意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建筑形式上看,哈德良凯旋门采用的是典型的罗马凯旋门样式,下方为高大拱门,上层则以三个开敞空间构成的门廊延伸,中央为高窗,两侧有立柱支撑。尽管不像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Arch of Titus,图5)那样厚重雄伟,也不如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图6)那样装饰繁复,但它以优雅比例和简洁线条,融合了希腊秩序美与罗马纪念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5 罗马提图斯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6 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门洞正对的那条直道——穿过凯旋门(图7),人们的视线将笔直落在雅典卫城的山丘之上,仿佛凯旋门不仅是一道结构,更是一个构图,一帧引导目光的画框。这种视觉轴线的设置,不仅体现了罗马人对城市规划的讲究,也隐含着一种宗教与政治的空间仪式感:你从罗马皇帝的门下穿越,将进入希腊众神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7 雅典哈德良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从“分界”到“融合”:文化的多重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这座古门前,很难不为其背后的历史重量所震撼。哈德良凯旋门见证了希腊城邦时代的终结,也承载了罗马帝国文明试图“再希腊化”的雄心。在古代,它是实质性的界碑,标记着城市扩展与权力转移;而在现代,它成为文化记忆与历史多样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不只是属于哈德良或忒修斯,也不仅仅属于雅典或罗马,它是连接神话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一扇门。人们穿越其间,仿佛同时踏上了历史与神话的双重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旅行者的凝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哈德良凯旋门不再孤立于尘封的历史之中,它与现代雅典的生活融为一体。马路边的车流,宙斯神庙的废墟,以及远处卫城的剪影,共同构成一幅动静交融的城市画卷。游客驻足、孩童嬉戏,而这座石门,依旧静默伫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也许,这正是它最动人的地方。它不被封存,不被神化,而是与这个城市日常的生活交织在一起。阳光照在它的石柱上,雨水在石缝间流淌,孩子们在门前玩耍,游客从远方赶来凝望,而它依旧守在这里,无需多言。</p> <p class="ql-block">结语:历史的通道,文明的回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越哈德良凯旋门,便如同跨越了两个时代的边界。一边是神话时代的雅典,其文化奠基于祭祀与传说;另一边是罗马时代的雅典,其建筑展现着行政与秩序的力量。而这道门本身,就像一位不动声色的守门人,既不阻拦,也不指引,只是默默地,任由时间与人流穿越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喧嚣与沉静并存的城市里,哈德良凯旋门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文明交汇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城市,不在于它属于哪一位国王或神祇,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容纳多元的过去,塑造共融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