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9日一早坐车来到了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坐落于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内,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顶,下寺在山麓,相距半公里多;下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上寺则大部分经明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的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是“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共同谱写了一曲保护《赵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壮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p> <p class="ql-block">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p> <p class="ql-block">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艺甚佳。</span>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背后倒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上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殊菩萨</span>,西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山墙砖台上为当时铸铁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背后倒坐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又称天中天殿,为单檐庑殿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璃镶边屋面。</span>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面宽七间,深四椽,单檐悬山式。</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东西两侧供奉十大阎罗王。</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一组令人震撼的悬塑造像,内容丰富,技术精湛,为悬塑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踏入广胜寺, 仿佛穿越了时空, 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 感受着千年的沉静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它的一砖一瓦, 皆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步行去下寺</p>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 青石铺路, 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自然的交汇之上。</p> <p class="ql-block">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下寺山门,亦称天王殿,因原有四大天王像而得名。穿心式过道建筑,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和,守护东方。</p> <p class="ql-block">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象征斩断烦恼,守护南方。</p> <p class="ql-block">西方广目天王:手持戢,象征变化,守护西方。</p> <p class="ql-block">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塔,象征遮蔽魔障,守护北方。</p> <p class="ql-block">下寺前佛殿、面宽五间, 进深三间 ,悬山山顶,建筑年代不详,以木构手法看,当属元代遗物,明清多次重修,殿内人字斜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 </p> <p class="ql-block">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该殿原为弥陀殿,抗日时期成为培 养爱国人士的“太岳中学”教室。</p> <p class="ql-block">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是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内的景点,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据庙寺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p> <p class="ql-block">明度王殿建子元延祐六年(公元ー三ー九年),面宽进深各五间, 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p> <p class="ql-block">内四壁有近二百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北面墙上水神正坐中央,下面有一官员手执奏折,正在求水神行雨,名为“祈雨图”。整个画面中,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那气派的模样,仿佛让人置身于古代帝王的朝堂之上。他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足蹬王靴,俨然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他背靠龙椅,神情庄重,双目炯炯有神,威严的气场震慑着周围的群臣。画家巧妙地将虚幻的神话世界与现实中的封建王朝宫廷场景融合在一起,将水神提升到了帝王的高度,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宏伟壮观之感扑面而来。在那个靠天吃饭的时代,雨水对于百姓的生活至关重要,这幅《求雨图》正是当时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的生动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与渴望,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龙王降雨图》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画面中人物众多,内容丰富且错综复杂,场面宏大而震撼。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从天上到地上的各种动态场景,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想象力。在天空的云雾之中,降龙的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各路神仙纷纷施展神通。雷公手持锤凿,奋力敲击,发出震耳欲聋的雷声;电母挥舞着双手,释放出耀眼的电光;风伯鼓起腮帮子,吹出强劲的狂风;雨师则操控着一个类似虎皮袋的器物,瓢泼大雨从其中哗哗倾泻而出,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沐浴在甘霖之中。在画面的下部,水神依旧端坐正中,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而画面下方,两只仙鹤也为这来之不易的甘露而欢腾,它们站立在宫廷之中,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姿态活灵活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这幅壁画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化呈现,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独特理解和诠释。</p> <p class="ql-block">司宝图,画面所表现的是水神侍女们的后宫生活。画幅正面是两名侍女。一女胸前抱一古琴,一女手执荷花,正在插放;桌案上布摆着各色瓷器,有珍贵的仙草灵芝等,靠前的另一侍女抱一插有如意珍宝的花瓶,欲要往桌案上搁放;一位官吏头戴乌纱,身穿盘领袍,双手端果盘正面朝里向桌上放去,从身材到装束,此为女侍官;在女侍官后有个个头较高且身子较胖的侍女捧玉壶春瓶,好像要往主子处送去;在桌案的左前方,有两位站着的侍女。一个肩围一块绿色披肩,身挂玉佩披穗,右手提着披挂绸带向右回头,左手中举着一个六角盘,盘里放着一盏杯子,似乎她在叫同伴,一块“走”。另一个侍女与其齐肩等候,不过她手中没拿器物,而是将一双手揣人宽袖之中,红色襦裙自然下垂,她眯眼静候着同伴的起身出发。在侍女身后有华丽的隔扇及宫幔的装饰,也显得水神“帝王”后宫的庄重和井然有序。在桌案下方,也有一方形斗,斗内也盛着水果之类。值得注意的是,在果菜的一旁还放有白色块状物,据有关专家断定,这是古代冷藏食物的冰块,是古人藏鲜的重要见证图(还有东壁卖鱼图桌下那个斗),这说明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懂得冷藏食物的道理,也说明元代人储藏冬冰以备夏用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一直沿用了几百年。笔者30年代从戎期间,在天津、北京等城市中曾见过积冰、运冰的劳动场面,也见到炎夏时大都市的冰镇西瓜摊、冰镇汽水摊,和水神庙斗式冰藏不差多少。据说在中国众多的典籍里,很难找到类似水神庙的冰藏箱图案,所以又有人说:洪洞广胜寺水神庙里有中国最早的冰箱。它要比现代化电冰箱早六七百年。</p> <p class="ql-block">尚食图,这是一幅描绘水神宫廷生活的壁画。位于北壁神龛东侧部位。画面是描绘王宫膳食房的一角。9名侍女,各司其职。围着食案的共7女:其中一人打着羽扇端立于后,6人各捧食品、茶酒器具等,正要往主子那里去送。案桌上还摆有各种各样的食品,也许都得一一送去。还有一侍女刚从后面作坊走出,手里捧着一盘水果,将要把食品放至案桌上……膳食房与作坊间还隔有帷帐,帐帘自然撩挂于两旁的角柱之上。画面左下角,两个小侍女在烧水。一个蹲在地上用火筷子捅炉火,左手还拿着一把扇子,显然是扇火用的。炉子是铁铸的,圆形,上半部还铸有腰台。从炉子的形制上看,烧的燃料是煤炭。炉口上坐着一把铜壶,壶有提梁,左边的小侍女轻盈地扶着提梁,右手臂将衣袖举起,遮挡在自己梳妆整齐的发髻上,她扶壶怕的是捅火力量的震动将水壶弄翻。遮头是防止灰尘扑落污发。画师竟能如此入微细致地体现生活中常见的少女动作,真乃妙笔生花,逼真至极。这在国内寺观壁画中,乃是少见的艺术画面。再者,壁画中火炉的出现,给山西这个产煤之乡,提供了一个古代铁炉子烧煤的历史资料和例证。从画面得出了一个证明:早在六百多年前,洪洞、赵城一带就使用铸铁炉子烧煤、做饭、取暖了。</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千里行径图》,这幅画以生动的画面记载了“霍山神引唐太宗攻打霍邑”的故事。画面中,一位老者持杖西去,他的形象或许就是唐太宗乔装打扮的模样。当他刚跨上一座拱桥时,周围的文官武官瞬间认出了这位当今皇上,他们迅速举起笏板,恭身敬陪送行,武将们也纷纷拱手施拜,画面中充满了对帝王的尊崇之情。这幅画与西壁的《建兴唐寺图》相互连贯,生动地体现了元时当地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深深怀念与敬仰之情。通过这幅壁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唐太宗当年的风采,感受到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南壁墙东面是幅价值连城的戏剧壁画。这幅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宽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员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民间戏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实况。从画面上看,当时元杂剧已分出生旦丑净等行当,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脸谱、假胡子之类的化装,并且还有了精致的布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后,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为面砖铺地,说明当时戏曲已登上方砖铺地的舞台。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笔法苍劲有力,人物线条飘逸流畅而有韵味,布局集中而有变化,仿佛一出有声有色的元代戏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闻其声。</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水神庙的这些元代壁画,不仅仅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们以直观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些壁画,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旁有广胜寺殿宇内的壁画展室,可以让人更清晰的了解壁画内容。</p> <p class="ql-block">恋恋不舍得的离开了广胜寺,赶往下一处景点——尧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