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村 里的谁家要过个红白事,几乎蛮村人前三两天就来帮忙了,总管自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荤素厨房,面房,礼房,茶酒房,乐工,水电等等有什么特长就干什么特長活,天长日久,逢着谁家过事好像就自然注定了,也不用什么人吩咐。</p><p class="ql-block"> 自然是全村的所有家户都会来“随份子”,我们这里叫上贺礼。前十几年5元,10元,20元居多,50元就足冒了。这几年不行了,水涨船高,恐怕连50元都快拿不出手了。100元,200元居多。份子多少得看和主家关係薄厚,至亲的亲戚就上得多。</p><p class="ql-block"> 对于村里的大多数人来说,“随份子”也就是个礼尚往来的事。谁家不过事?谁家不娶媳婦不嫁闺女?谁家不安排老的?彼時,大家都来邦邦忙,凑凑热闹,中午在院子里摆几桌,也没什么高档佳肴,至多炒个过油肉什么的,弄几瓶三二十元的低档酒,你一杯我一杯,兴致来了还六六六划个拳行个令,边喝边连諞闲话,村里村外,三皇五帝,拜登普京三百年长五百年短地海吹瞎啪。那時的山野村夫可谓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真正的喜洋洋者矣。</p><p class="ql-block"> 其实,大家看重的还是趁主家过事全村人在一起聚聚,说说话,散散心,至于说随份子,上点薄礼,不是什么当紧事。充其然也就是个互相交换临時集资,过几天你家过事,人家就还回去了。亲戚之间其实也是大同小异,上多了你还得多,流进流出不相上下。</p><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寻常百姓过事時的随份子,实际上就是个礼尚往来的事。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乡俗。相互帮忙,邻里谐和,开怀暢饮,其乐融融,是不是也可以算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歪风邪气也千方百计钻缝寻隙悄悄滋生蔓延开来。连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红白事相互间的礼尚往来也渐渐变了味。一是随着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随份子”的“份子”也愈漲愈高。这就苦了那些家底薄的贫困户,按照自己的家底,根本出不起那么高的“份子”。标的越来越高,你写个几十元,一,二百元是不是显得太寒碜点了?碍于脸面,一下子拿不出便东挑西借也得凑足那个标的。不照面吧,人情往来实在是过不去,以后照面了怎么招呼?于是乎忍着疼痛出了份子心里倒弄了个不痛快。二是有些特殊人家办事,诸如头顶上还有顶乌纱帽的什么长什么长之类,儿子要结婚啦老娘要出殡啦,“谁谁谁要办事啦”,根本不用发通知,多数人便会趋之若鹜。那份子钱自然不在少数,少了拿不出来。有的动辄上千甚至上万。主家绝顶聪明,知道某些人要随大份子,怕日后上头来查,便設了明暗两本账,出大血的自然记暗賬或根本不记,信封里筒着递给主家得了,心照不宣,心领神会而己。</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过事時自然不会敲锣打鼓通知那些该随份子的人,但明里暗里渠道暢达得很,至于说随份子的人,自然也不是心同意同的,有的是人家给办过事,属于表示谢意;有的则是怕以后有求人家,属于未雨绸缪的,还有的怕顶头上司以后给穿小鞋实属无奈的。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那里还是什么“礼尚往来”分明是借机敛财,巧取豪夺。</p><p class="ql-block"> 好多约定俗成的乡俗本来彰显得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谐和的善举义举,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痛心的是,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本来正常的好事渐渐变了味,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可见倡导文明之风,持续不断地培育国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么重要。杜绝大操大办,必须实实在在从领导干部做起。除了正面教育之外,必须严厉打击那些借机敛财巧取豪夺的蛀虫,除了曝光,还要让他们把吃了的吐出来,情节严重者要绳之以法。反腐败的领域要不断扩大,力度要不断增强,还那些彰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淳朴的乡风民俗一片蓝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