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30日下午,我们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摄影班的同学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包志宏教授(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的接待下,参观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院史馆和图书馆。漫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校园,仿佛置身于一片知识的海洋。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每一步都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听史,是与过去的对话;看展,是与前辈的邂逅;闻书香,是与智慧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学校草坪上陈同生塑像,解放后1955年到1962年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p> <p class="ql-block">包教授讲述传承"正谊明道"的院训,弘扬"为民群服务"的医学精神!</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史创于1927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几经更名在2019年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包教授在校五十年,对这所中国一流的医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深有感情,从头到尾不停地为我们讲解近二个小时左右,他熟知这些受人尊敬的医学教育家,在他心里装着这所学校每一位医学大家的济世良医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先驱创校院长颜福庆的塑像、介绍和遗物。</p> <p class="ql-block">在复旦上医的医史馆我们看到了玻璃柜里的老教案泛黄却工整,钢笔画的人体解剖图旁,前辈用红笔批注的"医者当见微知著"仍清晰如昨。</p> <p class="ql-block">在那些斑驳的院史照片里,我们看到院士们俯身实验室的背影,与陈列的首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相映成辉。上医的百年医脉,早已在器物与文字间悄然生根。</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辗转千里的医疗器械,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属光泽,无声诉说着"正谊明道"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电视屏幕中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陈灏珠先生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陈灏珠先后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从医为民、参政为国"两不误,他的人格力量和学术成就激励着无数后来人迈向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满墙一级教授、二级教授的肖像、名言、生平介绍,看了个个都让我们肃然起敬,有了他们的奠基,才有我们国家的先进的现代医学,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得以大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沈自尹的纪念馆前,包教授娓娓道来讲了有关他的不少故事。</p> <p class="ql-block">步入图书馆落地窗边的木书架上,阳光正为《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译本镀上金边,年轻学子们正埋首古籍与电子屏之间,指间可以在电子屏上划过泛黄的《黄帝内经》影印本,又可以在数据库里检索到最新的医学前沿。</p> <p class="ql-block">从医史馆的煤油灯到图书馆的智能检索系统,变的是承载知识的载体,不变的是悬壶济世的热望。让上医的历史沉淀化作春泥,让书香的滋养漫过岁月,在每个医学生的心中,长成守护生命的参天巨树。</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参观聆听之余,不忘拍摄创作。</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带教老师姜锁根。</p> <p class="ql-block">姜老师在指导同学拍摄构图。</p> <p class="ql-block">高延平班长</p> <p class="ql-block">下面两张照片是我们班长高延平拍的,AI对第一张作品的评价是人物动作与室内环境自然融合,引导视线。黑白色调增强了故事感与质感,光影运用很赞。明暗对比凸显空间层次。主题明确,通过记录拍摄瞬间传达对生活的观察。</p> <p class="ql-block">谢谢包教授,您辛苦了,陪伴了我们一个下午,让大家在这里合个影,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同时也要谢谢包教授夫人我们的同学黄娅林教授(右一)为我们牵线,让包教授抽空为我们作详细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拍摄: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相机设置与拍摄》班学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