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秦腔舞台上,有许多关于抱养、收养、替换孩子的伦理故事。而那些因抱养、收养、替换导致身份错位的孩子又常常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矛盾。其中所反映的是非曲直、人情冷暖,往往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说起养子,最扣人心弦者莫过于秦腔传统剧《清风亭》。该剧讲述花甲老人张元秀夫妇膝下无儿,以磨豆腐苦度时日。一年元宵之夜,张元秀于清风亭下拾得一弃婴。面对从天而降的大喜,老两口只好一个劲的感谢上苍,为弃婴取名继保,并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送南学读书。继保十二岁时,受同窗学友讥讽,便回家向二老要亲生父母。张元秀夫妇只说了他几句,继保则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二老急追至清风亭,恰遇继保的生身母亲周秀英。经一番询问,秀英方知继保乃是自己当年抛下的孩子,而继保也得知亲生父亲在京为官,于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穷困潦倒的养父母,跟着亲生父母享福去了。在这种情形下,张元秀纵有万般不舍也无济于事,只能忍痛割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抚养数十年的继保离他而去。而此时的周秀英内心也有一些愧疚和感激,遂嘱继保长大要报张元秀夫妇的养育之恩。张元秀自此贫困交加,沿门乞讨。周氏领子赴京与丈夫团聚,供继保上京应考得中状元,衣锦还乡,至清风亭下马,偶遇已成乞丐的张元秀夫妇。继保口出恶言,拒不相认,二老激愤之极,痛心的碰死亭前。此事感动天庭,玉帝降旨,派雷公下界劈死了张继保,忘恩负义之人得到了惩罚。此剧又名《雷打张继保》或《天雷报》,展现了古代人民对恶人的强烈谴责和对善良美德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 相近的故事在《慈母泪》和《屠夫状元》中也曾上演,只不过人物的关系倒过来了。《慈母泪》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讲述战乱中进士张闻达在逃难途中被官府抓走,妻子孙淑琳和两个儿子朱砂冠、孔凤缨均不幸失散。十八年后,朱砂冠和孔凤缨均在养父的抚育下成人,并同榜得中进士,分别官居洛阳知府和通判。孙淑琳寻夫找子,风雨飘泊来到洛阳,适逢知府常天保(大子朱砂冠)为庆寿雇用作“八珍汤”之人,买其母为奴。通判周子卿(二子孔凤缨)知兄买母为奴,气愤之极过府索母。常天保因利禄所惑,拒不认母,反诬胞弟认奴为母。弟兄争吵不休,扭见巡按,巡按张闻达已认出堂下皆为亲人,乃劝常天保认母悔过,但常固执己见,不认生身。张闻达伸张正义,严惩了常天保。孙淑琳和丈夫张闻达、次子周子卿相认团圆,常天保悔之晚矣。 《慈母泪》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统秦腔戏曲,又名《三进士》《寻儿记》《八珍汤》,剧中的朱砂冠和孔凤缨也曾被人收养,均为养子,却在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时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所以,该剧不仅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p><p class="ql-block"> 《屠夫状元》是有名的眉户戏,讲述奸臣杨猎欲篡王位,皇上将国宝夜明珠交党秉忠保存,以为扶佐太子登基的凭证。杨猎设计害死党秉忠,党秉忠之妻携儿党金龙、女党凤英带珠逃走。后党金龙化名朱文进,进京赶考,母亲嘱他得中后为父报仇。党金龙在赴京应试途中冻饿交困,被善良的屠夫胡三搭救,得以进京赶考。可是党金龙高中状元后竟把国恨家仇扔于脑后,认杨猎为义父,且残害其母。胡山连救党母与凤英,认党母作干娘,认凤英作兄妹。在党母的帮助下,胡山因进献夜明珠宝有功而被御封“西台御史”,在夸官亮宝之日,将赶来抢宝,执剑要杀母、妹的党金龙推落河中。党金龙忘却杀父之仇和救命之恩,反而认贼作父,加害生母,侮辱恩人,真实天良丧尽,令人气不打一处来。</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养子,有些是很争气的,也是很懂得报恩的。比如秦腔剧目《春江月》讲述了绣花女柳明月在新婚前夜,在自家门口遇见了官兵四处搜查,意图斩草除根的忠良之后——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危急关头,柳明月挺身而出,冒死认自己私生子的名义救下了孩子。不知缘由的未婚夫愤然退婚,不明真相的老父气绝身亡。从此,柳明月受尽屈辱,历经磨难,与养子相依为命。十八年后,养子高中状元,其生父的冤案也得到了平反。柳明月凭借自己所绣的“春江托孤图”使养子与其亲生父母团聚。而面对荣华富贵,柳明月婉然拒绝,不受报酬,孑然一身返回了山乡。最感人至深的是,养子也没有追逐富贵荣华,而是选择与养母柳明月团聚,以报养育之恩。《春江月》通过讲述柳明月救孤抚孤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同时,也塑造了一位知恩图报的养子形象,让人油然而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秦腔中广为传唱的《三娘教子》,说薛子约外出经商,误传死讯,其妻大娘张氏、二娘刘氏改嫁,唯三娘王春娥坚守薛家,含辛茹苦抚养二娘刘氏之子薛倚哥。薛倚哥年幼顽劣,因同窗讥讽“无娘之子”而顶撞三娘。三娘断机教子,以织布机断线喻学业不可废,终使薛倚哥悔悟发奋。后薛子约衣锦还乡,薛倚哥考中状元,三娘获封双诰命,并赐“忠孝节义”牌匾。所以该剧又名《双官诰》,歌颂了继母养育与血缘伦理,强调教育对品性塑造的作用,也赞扬了薛倚哥秉性的善良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 《福寿镜》是秦腔传统剧目,讲述了颍州知府梅俊家庭因妻妾争斗引发的离乱与团圆故事。说梅俊的次妻徐氏因嫉妒正妻胡氏怀孕,勾结算命先生赵半仙诬陷胡氏将产“妖子”,怂恿梅俊杀妻。丫环寿春得知后,连夜助胡氏出逃。胡氏与寿春逃至破窑,产下一子,并将梅家传家宝“福寿镜”佩戴于婴儿身上。寿春外出买糕点时,胡氏遭山贼金眼豹掳走逼婚,胡氏脱险后寻子不得,失子惊疯,寿春始终陪伴照料。婴儿被镇守林鹤拾得,抚养成人,考中状元,林鹤绘制福寿镜图寻亲。最后,胡氏与儿子凭福寿镜相认,疯症痊愈,梅俊悔恨认错,徐氏阴谋败露受惩。《福寿镜》融合家庭伦理、悬疑、侠义等元素,凸显古代妻妾制度的悲剧性。也颂扬了林鹤作为养父的仁义和养子的情义,可谓是扬善惩恶畅人心。</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在秦腔的故事里,包拯是由他的嫂子抚养成人的,所以,他管嫂子称为“嫂娘”。但秦腔里有两出戏却讲述包拯亲手铡死了他“嫂娘”的亲生之子,自己的亲侄子包勉。这两出戏,一是《赤桑镇》,二是《包公赔情》。讲包拯大义灭亲,铡了包勉后,向嫂娘如实禀报包勉被铡因由。嫂娘闻讯,悲愤交集,但最后还是以国家和百姓为重,原谅包拯,并为其把酒送行。其中有一些唱词,如“我也是嫂嫂你一滴滴一点点、点点滴滴、滴滴点点心血奶浆养成的人”(包拯唱)。“多亏你不忘养育之恩,提起往事让我更伤心。你在我身旁十八载,嫂嫂我提心吊胆十八春。想当年,身左奶我小包勉,身右奶你包大人。叔侄二人难抚养,我奶他三分你七分。饿瘦了我儿娇养了你,今日里断我后代根,今日里断我后代根”(嫂娘唱)。把二人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十分突出,也十分感人。作为观众,我们只能感叹好一个包大人,好一个包青天,好一个青天大老爷!好一个伟大的嫂娘!</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奸臣屠岸贾陷害赵盾家族,诛杀赵家三百余口。赵家儿媳庄姬公主诞下遗腹子赵武,程婴为保护孤儿,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替换成赵武交给屠岸贾,目睹亲子被杀。程婴忍辱负重,将孤儿藏在仇人府中抚养成人,最终揭露真相,孤儿手刃屠岸贾复仇,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是牺牲、忠义与复仇的极致体现。</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时,李妃产子,刘妃与宦官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替换婴儿,诬陷李妃产下妖孽。李妃被打入冷宫,刘妃又指使郭槐火焚冷宫,李妃逃难流落民间,被乞儿范中华所救,人为义子,二人相依为命。李妃之子被陈琳与寇珠相救,并施巧计对换,保太子还宮,后在陈琳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登上皇位。新主登基后,命包拯重审火焚冷宫一案,连带出狸猫换太子之阴谋。刘妃、郭槐受到惩罚,李妃母子相认,义子范中华也封官受赏。这便是《狸猫换太子》,核心冲突是宫廷阴谋与沉冤昭雪,主题是权力斗争下的伦理扭曲与正义的艰难伸张。</p> <p class="ql-block"> 秦腔中有关养子的剧目还有很多,这类故事往往通过“孩子的身份错位”来构建情节。这其中的养子,有些是在襁褓中被人遗弃的,有些是一出生就被追杀的,有些是半路失散的,有些是中年认养的。而他们最后的行为,有些是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有些又是贪图富贵、忘恩负义的,有些是以国家社稷为重、大义凛然的。对于养父母而言,养子就像一场豪赌,有些是被抛弃了的,有些是被报答了的,当然,有些仅是秉持忠义或心存良善而最终“物归原主”的。而作为亲生父母,有些是自私的,有些是伟大的,有些是遭人厌弃的。</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们探讨秦腔中的“养子”,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不言自明。无论是《赵氏孤儿》中程婴的献祭式选择所揭示的伦理困境,还是《狸猫换太子》中皇室血脉的民间流转所反映的阶级、血缘、皇家秘密与遗传污名等社会批判,亦或是《清风亭》《春江月》中所揭露的人性的扭曲和伟大,都是借助极端情境,将人性、权力与道德置于放大镜下,引发观众对身份、责任与真相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的脸谱都是雷老师提供的,向雷老师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