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茶峒(2024.10.24)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烟迷水乡景朦胧,雨霁丝丝育花红。凤鸣晨曦兰舟影,凰鸾曲婉古楼中”—《边城》</p><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深厚的边陲小镇,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  边城本不叫边城,而是一个名为“茶峒”的边陲小镇。2005年,这座因《边城》而闻名的古镇更名为边城镇。</p> <p class="ql-block">  “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我们抵达边城时,雨刚好停歇。远山如黛,近水如烟,很有几分小说中描绘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能切身体会沈从文当年笔下寄托的人文情怀。走进茶峒,仿佛回到那静谧而浪漫的湘西,这里每一砖一瓦都有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的长街深巷,相互偎依的雕刻木楼,仿佛在诉说几百年来起起伏伏的富庶繁华。</p> <p class="ql-block">  这里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漫步在清水江畔,感微风吹拂,欣赏着两岸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刘邓大军由湖南渡江,挺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起点,也见证了刘邓大军与边区人民一心,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6师106团进入花垣。当天下午,刘邓大军先头部队到达茶峒。为保证顺利渡江,解放军当即联系清水江上船家,渔民,征用了300多只木船,在茶峒渡口清水河面,一夜之间便搭建起了一座木排浮桥,几十万大军,数千辆军车,炮车,用了七天七夜渡过清水江,向大西南挺进,拉开了击溃西南防线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边城》句子说“这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作白河…水中游鱼来去…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p> <p class="ql-block">  这个湖南西部小镇,充满了原始的湘西风情和独特的文化韵味。走在这风雨迷离的古城陋巷中,有一种超然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清水江河静静流淌,对面是重庆,脚下是茶峒,左侧不远处是贵州松桃县迓驾镇。“鸡鸣听三省”,清清的小溪,旧旧的渡船,依然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  渝东南第一门,茶洪大桥。在湖南和重庆的界河清水江上。桥的中间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桥另一侧不远处就是贵州地界。</p> <p class="ql-block">  “一脚跨三省”交界碑,一脚跨湖南,重庆,贵州。这不仅是三省的物理分界,也是历史,文化,地理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  船游三省,从湖南到重庆,除了坐拉拉渡,我们还选择了坐游船来回游湘渝黔三省。船费每人25元,船从拉拉渡方向开到河对岸,从重庆洪安古镇码头转头顺水而下……</p> <p class="ql-block">  游船划过碧绿的江水,波浪呈人字形渐渐向外蔓延。清风徐来,满眼碧绿,满身清爽。穿过一座大桥,这座桥是G319连接川湘的通道,桥墩是民国所修,上半体是新中国所建。在解放大西南时,国民党守军为阻挡解放军过江,烧掉了木质桥面,当地百姓利用拉拉渡和小船过江,打垮守军,走向解放大西南。</p> <p class="ql-block">  从边城穿越而过的酉水,是茶峒的灵魂,静静的河水,尽管深到一篙不到底,却依然清澈透明。</p> <p class="ql-block">  沿江而建的吊脚楼,石板小径,慢悠悠的船只,清澈见底的河水……</p> <p class="ql-block">  一半诗情画意,一半人间烟火。一座安静从容的边城。这里不喧闹,不急躁。</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边城换上华丽的色彩,两岸错落建筑闪烁着点点灯火,掩映到水面上,神秘又浪漫。</p> <p class="ql-block">  到了边城,在古街漫步,走走青石板老街,看看清水江畔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边城,一个去了让人想找翠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025.5.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