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我早年的同事王晓拿来他近几年创作的近千幅作品请我看看。令我没料到的是——这些精湛、别致、水平很高又风趣幽默的画作,竟出自一位从未学过书画,从未拿过画笔人的手笔。客观地说,这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将绘画与手工、模型、实物等,用摄影的形式合成为一幅幅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机理清晰而富有光影效果的动画。</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并即兴吟成一绝:</p><p class="ql-block"> 千图精湛趣天真,自出心裁样式新。</p><p class="ql-block"> 君别三秋惊刮目,倾情影画竟成春。</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将这些生动、虚幻,富有灵气的作品称为“影画”。</p><p class="ql-block"> 其实,“影画”这个名词早在2010年已有年轻的服装设计师、资深传媒主编梧桐山人所创立(他是“影画”摄影概念的创始人)。后来又有影画艺术家陈树林为其配上英文“Diphoture”,取Digital(数码),photograph(摄影),picture(绘画)三单词的一个音节所组成。梧桐山人给“影画”的定义是“影画=特色摄影+二次处理+媒介输出,最终形成一幅完整作品。”而著名艺术大家韩美林认为“影画”——“是摄影的传统意境与抽象绘画的融合,是心象与心境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与之相比,我觉得将“嘟达”作品称为“影画”并不非常确切,虽然作品有“摄影”、“绘画”的一些要素,也有“实体”与“抽象”的融合,但其更显著的特点应该是微型漫画,所以,我将这些作品重新命名为“影画微漫”,旨在走出“嘟达”自已的新路子。</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嘟达作品在微信平台的一次“艺术作品”评选中,荣获“最佳创意奖”,受到评委和群众的广泛好评!</p><p class="ql-block"> 戟 锋</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8日,原电教新闻中心同仁在邵逸夫科学馆聚会,王晓看到我编制的美篇——《“嘟达”影画微漫》,笑着说:“现在剪影基本不拍了,因为眼睛的原因,剪纸物体小要求高加拍摄需要布景,随着年纪就开始绘画。绘画中加入剪纸。”接着送给我一册近年出版的《创意绘画》,我看后说:“两种风格,各有趣味!幽默浪漫、人生哲理,是你作品的特色!”王晓在微信中又给我发了10幅影画。然后,我又从自己电脑中收藏的影画中选出一部分,编成专集,附在美篇中,使欣赏者了解大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