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类宠物

心在路上

<p class="ql-block">《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籍,其中虽未明确提及“宠物”概念,但从记载的与人类关系密切、可能被驯化饲养的动物来看,有以下几种推测可能是人类饲养过的:</p><p class="ql-block"> 狗</p><p class="ql-block"> - 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提到“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p><p class="ql-block"> - 分析:在现实世界中,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具有忠诚、警觉等特点,常被用于看家护院、狩猎等活动。《山海经》里的天狗能“御凶”,或许在古人眼中它具有守护的能力,可能被人类饲养以保护家园、抵御邪祟。 </p><p class="ql-block"> 马</p><p class="ql-block"> - 记载:《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北海内有兽,其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虽然駮并非普通意义上的马,但反映出当时对马的认知和想象。在现实中,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助力工具。</p><p class="ql-block"> - 分析:马体型较大、力量强,在古代可用于骑行、运输、战争等,《山海经》中虽未明确表明人类饲养駮,但从其对类似马的生物记载可推测,马这类大型哺乳动物很可能已被人类驯化饲养,用于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 猫</p><p class="ql-block"> - 记载: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山海经》里的动物对应现代的猫,但有观点认为《山海经·中山经》“荆山,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又有兽焉,其状如貍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中的“类”与猫有一定关联。</p><p class="ql-block"> - 分析:猫擅长捕鼠,在古代对于保护粮食、减少鼠害有重要作用。虽然《山海经》记载的“类”更多是一种神话描述,但从现实角度看,人类很可能因猫的实用功能而对其进行饲养。</p><p class="ql-block"> 鹿</p><p class="ql-block"> - 记载:《山海经·南山经》记载“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p><p class="ql-block"> - 分析:鹿性情相对温顺,在古代一些地区被人类驯化饲养。鹿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肉可食用,角等部位还有其他用途,所以人类有饲养鹿的动机。</p><p class="ql-block"> 鸟类(未明确具体种类)</p><p class="ql-block"> - 记载:《山海经》中多处提及各种鸟类,如“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p><p class="ql-block"> - 分析:虽然凤凰是神话中的神鸟,但在现实里,人类有饲养鸟类作为宠物的传统,如鹦鹉、鸽子等。古人可能也会对一些美丽、叫声悦耳的野生鸟类进行捕捉和饲养,以观赏或聆听其鸣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