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向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上的先驱们致以崇高敬意。他们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于历史洪流中挺身而出,以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点亮启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1918年4月14日,湖南长沙岳麓山下,一间普通民宅里,13位热血青年齐聚一堂,他们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陈绍休、萧三、邹蕴真、张昆弟、陈书农、邹彝鼎、周名弟、叶兆桢、罗章龙。和当天未到会的陈昌、周世钊、罗学瓒、李维汉、熊光楚、曾以鲁、傅昌钰、彭道良一起,总共21名志同道合的三湘青年,发起组成了著名的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p><p class="ql-block">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创立了新民学会。这个在当时看似平凡的进步团体,犹如一颗深埋在黑暗土壤中的种子,在短短三年间,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绽放出震撼时代的光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革命能量的组织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思想觉醒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新民学会诞生于一个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古老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激烈交锋,知识分子们苦苦探寻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放的心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将目光投向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刊物如同思想的灯塔,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岳麓书院的古树下,在爱晚亭的清风中,会员们组织起一次次读书会。他们围坐在一起,手捧《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思想的养分。每一次讨论都充满激情,每一个观点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们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着中国革命的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他们不仅埋头于理论学习,更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创办《湘江评论》,他们以笔为剑,向旧制度、旧思想发起猛烈攻击,唤醒民众的觉醒;发起“驱张(敬尧)运动”,他们团结广大民众,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向反动军阀的统治发起挑战;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他们为青年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让更多人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在他们的努力下,湖南成为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最活跃的革命策源地之一,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抵京,与几位革命者在陶然亭慈悲庵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左4为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p> <p class="ql-block">蔡和森,这位新民学会的杰出代表,在法国蒙达尔纪森林中,独自沉思着中国革命的未来。他跨越重洋,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革命的独到见解,通过八封长信传递回国内。这些信件如同一颗颗思想的种子,在国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凝结成“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系统理论。他的思想比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早了三个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二、革命精英的锻造场</p><p class="ql-block">新民学会从1918年成立时的21人,到1921年发展至78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人才转化率”。在这个团体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精英人物。</p><p class="ql-block">3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力量,占中共早期党员的近半数。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人牺牲于革命征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理想的忠诚与执着。向警予高呼“为主义而死”,从容就义,她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夏曦血染湘西根据地,他的牺牲为革命事业增添了悲壮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10人先后当选中央委员,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等,他们构建起党的早期领导核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6人先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谢觉哉奠基司法体系,到蔡畅推动妇女解放,他们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为新中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长长的名单背后,是湖湘学子从书斋走向战场的集体觉醒。何叔衡,这位饱读诗书的秀才,毅然投身革命,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罗学瓒在安源煤矿组织工人运动,他深入工人群众,发动和组织他们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成为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萧三用文艺传播革命火种,他用诗歌、散文等形式,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激发着人们的革命热情。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救国担当,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典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 毛泽东在后排左四</p> <p class="ql-block">萧三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建党理论的首倡者</p> <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在致毛泽东的信中,写下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语:“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这封被誉为“建党宣言”的通信,系统地提出了党的性质(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斗争策略(暴力革命),甚至高瞻远瞩地预见到“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毛泽东收到这封信后,回信盛赞:“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种思想上的高度共鸣,使新民学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个实验场。会员们在这个团体中,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们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精神血脉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新民学会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的精神基因却深刻地融入了党的肌体,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13位一大代表中,毛泽东、何叔衡来自这个团体,他们带着新民学会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出席党的一大,为党的创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共二大选出的5人中央局,蔡和森是学会会员,他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直至新中国成立,从新民学会走出的革命者仍在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将新民学会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种精神的传承,印证了思想启蒙与组织建设的辩证关系。正是新民学会三年间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习和激烈辩论,对革命道路的勇敢实践和不懈探索,为党的诞生储备了丰富的理论、优秀的人才和宝贵的组织经验。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旧时代与新时代,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结语</p> <p class="ql-block">新民学会,犹如一座熊熊燃烧的思想熔炉,将湖湘文化中的经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锻造出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它的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思想觉醒、组织凝聚与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晶。从岳麓山的书声琅琅,到天安门的红旗飘扬,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用他们的理想与信念,用他们的热血与生命,书写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誓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新民学会的历史中汲取力量。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青年,他们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在历史的转折处,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点燃照亮前路的火炬。让我们铭记新民学会的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续写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于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