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在薄暮中进入武汉市,入住紧邻武汉长江大桥的海友宾馆。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和全国新一线城市。其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数仅次于北京,居中国第二。武汉是我国发展后劲十分强劲的大城市。<br> 武汉的美食也是名扬四方,我就近寻了一家门庭若市的餐馆,一股脑点了干拌面,小笼包,蒸饺,鸭血粉丝汤等,那叫一个爽。饭毕,马不停蹄地赶往长江边。匆匆越过黄鹤楼公园,抵近长江大桥时,见有一个牌楼,门楣上面书:黄鹄廊。这实际上类似一条仿古商业街,经营工艺品、副食品、电子电器、服装、化妆品等品种,高明之处是黄鹄廊1997年修成了人行横道天桥与黄鹤楼直通。 二十分钟后,我已经踏上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余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它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br> 足下的长江大桥,路灯通明,地面洁净,行人悠闲踱步,车辆频频驶过,尽显秋日夜晚浪漫情调。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蓝色灯光映照着米字形桁架,使巨大的跨江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过,那夜色中璀璨如星汉的沿江丽景更是武汉市的标志性景色。好诱人,且细细观赏吧。<br> 武汉的江岸灯火世界是一场视觉盛宴。武汉也是大手笔,沿长江主轴打造一条18公里长灯光景观带,涵盖沿江近千座建筑,如能高空俯视,7座跨长江大桥也在夜幕中身披霓裳闪亮入画。七彩灯光充分利用了武汉的地理优势和长江、汉江的自然优势,为江岸披上了耀眼的华服,展现了大武汉的吸睛魔力。 眼下,江水幽暗,泛着粼粼细波。再放眼,岸边幢幢高楼错落有致,在华灯的映射下,璀璨炫目,点亮了江城夜色。这绵延不断的江畔楼影,它不仅展示了武汉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城市夜景的好去处,成为了江城夜色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br> 夜幕下最为抢眼的还是远处高高矗立着的黄鹤楼。灯光下,黄鹤楼在夜色中渐渐显露其神秘而迷人的面貌,楼身呈红黄相间的暖色,十分温馨,更添了几分仙气与神秘。楼体巍峨耸立,飞檐翘角,在灯光的勾勒下,轮廓分明,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迹,在夜晚的映衬下,展现出一种穿越古今的壮丽与辉煌。<br> 第二天一大早,在附近的“矮子馅饼”点品味早餐后,即在细雨蒙蒙中来到黄鹤楼景点。抵近黄鹤楼西门,见有汉白玉护栏围护着的白色宝塔,精致华丽,保存完好,高约七八米,叫“胜像宝塔”,也称“白塔”,是用来供奉舍利和安葬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是喇嘛教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再往前是一座牌坊,上面是“三楚一楼”四个字,下面有两只狮子作朝天怒吼状。“三楚”指的是古代楚国的三个区域,即西楚、东楚和南楚。这三个区域紧密相连,象征着楚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黄鹤楼作为楚文化的重要象征,自然与“三楚”紧密相关。这一称谓不仅体现了黄鹤楼在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其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独特魅力。<br> 拾级而上,便看到闻名天下的黄鹤楼的真容了。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黄鹤楼气势雄伟,巍峨耸立,外观金碧辉煌,盖因楼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黄鹤楼前的广场,两边对称建有“揽虹“、”瞰川”两亭。 楼前有一组铜雕,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脚踏神龟、蛇俯瞰人间。鹤龟铸雕高5.1米,重3.8吨。相传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大禹治水,龟蛇隔江化作两座大山,镇锁大江。<br><br> 再踏上十多级台阶,来到黄鹤楼人口处。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黄鹤楼,其名字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曾有仙人驾鹤至此,留下了一段段美丽的传说。黄鹤楼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形如黄鹤,展翅欲飞。一层正门门匾上赵朴初题写的“气吞云梦”颇有气势。顶层檐下悬挂匾额,上为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br> 步入一楼大厅。每行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感受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这里多角度还原展示了黄鹤楼的历史沿革。一副巨大的陶版壁画前人头攒动,这幅壁画高9米,宽6米,描绘了驾鹤仙人与世人同乐的祥和景象,意境欢乐且浪漫。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大厅里陈列了清朝黄鹤楼的建筑模型,也是精美绝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艺术精湛,雄居世界之巅。此黄鹤楼为1985年重建。<br><br>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四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大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br> 登上五层即顶楼,走出大厅的外走廊,极目远眺,武汉城郭尽在蒙眬之中,高楼大厦已成为淡淡的剪映,长江大桥依然可见,江水宛如一条灰色的淡痕。据说若天晴时,远望烟波浩渺,可见长江如练,蜿蜒缓缓流淌,其状唯美。黄鹤楼,坐落于长江之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符号。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座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登临。古代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陆游、白居易、贾岛、杨慎、张居正等都曾经登临黄鹤楼,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r><br> 黄鹤楼是诗化与美意共筑的精品,是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面前的黄鹤楼,不仅是我十分景仰的一座楼,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与释放之地。我寻思,古时文人大家跋涉来此,除了观景、题诗,也有愤世嫉俗、一吐快垒的成分。今天,我在这里,可以暂时必须一定要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喧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宁静与洗涤。<br>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黄鹤楼,历此情感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洗礼,必将成为尔后生活生命中的宝贵财富。<br> 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成为它的华美羽翼,这个民国时期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大武汉,一定会重振雄风,再次铸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