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发行的《齐白石作品选》,这是中国邮政第一套以画家姓名命名—《XX作品选》的邮票。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的16幅画稿,都是白石老人60岁以后艺术上最成熟时期的作品,通过草一木,一鸟一石,让集邮爱好者领略到了这座艺术大山的无限风光。 齐白石(1864-1957),中国国画家。擅长花鸟鱼虫,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一起。1953年文化部特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16-1牡丹;衬以墨色枝叶,象征富贵吉祥,繁荣幸福。16-2松鼠葡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6-3酒蟹图;刚好四只螃蟹,一说是寓意当时粉碎"四人帮"的心情。16-4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虽然没有出现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真可谓情景交融,画中有声。 16-5小鸡:几只鸡雏神态自然生动,仿佛听到了它们的"唧唧"声。16-6荷花;一幅仲夏莲池图,洋溢着盎然的生机。16-7红梅;老梅抽发新枝,红梅傲雪怒放,赞美了一种坚强、勃发的品质和精神。16-8翠鸟;和平宁静的瞬间,潜伏着巨大的危险,谁知什么时候,这高倨石上的翠鸟,会突然啄食毫无防备的小虾。 16-9葫芦;在金色的秋季,向人类奉献出成熟的果实,心里十分欣慰。16-10秋声;淡淡几笔,便勾画出深远的意境,具有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16-11藤萝;枝长叶嫩,繁花盛开,诗情画意,写尽一派春色。16-12菊花;精心编制的黄色花盆与盛开着的红色花朵,充分表达了祝贺友人延年长寿之意。 16-13虾;艺术大师运用传神的笔墨创造出的一只只小生灵,摇动着尾巴,挥着触须,仿佛活泼泼地游动在水里,自然逼真妙趣横生;画面上题字:“齐璜心闲气静时一挥。”虽说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但恰恰表现出了老人高深的艺术造诣。16-14 荔枝;那挂满枝头的鲜红果实,仿佛飘散着甘美的佳香。16-15 白菜蘑菇;表现的是艺术大师睹物思人,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之情。16-16 桃;看似信笔而就,却表现出艺术大师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 小型张:祖国万岁。图案分左右两个部分,右半部分采用齐白石创作的一幅《祖国万岁》,左半部分采用了中国当代画家范曾的《齐白石素描像》,并印有介绍齐白石生平和艺术成就的简明文字。 1984年8月,为了纪念吴昌硕诞生14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8枚。 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篆刻家、书画家。他的书法功力深厚,重视色彩表现。人民和政府高度评价吴昌硕的伟大艺术成就,特选在杭州他曾担任第一任社长的西冷社内,设立了"吴昌硕先生纪念室"。 8—1:书法。选用了吴昌硕的书法作品“金石乐书画缘”。这幅对联是吴昌硕七十二岁所作,功力已臻炉纯青、出神入化之境。他的书法由颜楷及汉隶,中年后专攻石鼓文,“强抱篆隶作狂草”,一改往昔帖学柔秀之风。 8—2:双桃。选用了吴昌硕1903年秋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自祝60寿辰。他不象从前文化画家们那样重墨轻色,不追摹古贤冷逸、雅淡的画风,他放手使用西洋红等浓重的色彩,与焦黑造成强烈的对比。 8—3:芙蓉。这是1926年吴昌硕八十三岁时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曾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绘画第二名。 8—4:紫藤。选用了吴昌硕七十八岁时创作的四条屏之一。气势雄健,笔墨苍劲浑厚。他画的紫藤、葡萄,有狂草的奔放笔致,“草书作葡萄,笔动走蛟龙”。 8—5:牡丹。吴昌硕七十八岁所作四条屏中选出的。这四条屏充分体现了其“书画同源”和“以篆之法入画”的艺术主张。 8—6:秋菊。此画同《紫藤》、《牡丹》都是吴昌硕七十八岁所作四条屏中选出的。 8—7:梅花。吴昌硕1902年绘画的一幅作品。这枚与第二枚《双桃》一样,诗画交映,独具一格。吴昌硕毕生酷爱梅花,他在卅岁左右学画,就是从学画梅入手。 8—8:篆刻。这是吴昌硕四十九岁时所作的“美意延年”阳文和四十五岁所作“乘长风破万里浪”阴文篆刻,两方合为一幅。在四绝艺术中,其在金石治印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深。他的篆刻气魄宏伟、奇肆雄浑又工整细致、婀娜多姿。<br> 1993年11月中国邮政发行一套《郑板桥作品选》特种邮票。这套邮票的6枚图案,在选材上兼顾郑板桥的书法、绘画艺术,在图幅上兼顾册页、扇面、中堂和图轴,在构图上兼顾巨制小品和繁简疏密,使每一幅图案都具有个性特征,从某一侧面反映了郑板桥的艺术创造。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在绘画方面郑板桥以竹、石、兰最工,道劲潇洒,天趣横生。在书法方面,郑板桥的字有画艺之美感,人称独创"乱石铺街体"。郑板桥将诗、书、画、印有机地融合一体,浑然天成。 6—1:竹石扇。面画面将高大的石块置于前景,将竹的主干隐藏石后,只让两三枝细竹枝旁逸斜出,而且竹枝上仅有几片叶子,"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硫淡淡,何必重重迭迭"。 6—2:兰花册页。画面右上角聚生着两丛兰花,其他部位全部处理为空白,在构图上形成了鲜明的疏密对比;兰叶用焦墨挥毫,采用书法技巧,以草书之竖长撇法运之,撒得开,收得拢,少而不疏,初开、半开、全开之花恰到好处。 6—3:兰竹石大中堂。在这幅画面上,上有一丛兰花,下有枝青竹,其他部位均让形态各异的岩石占领,构图和谐。画面左下侧写有题跋,运用细皴、乱扫和畅笔酣墨之技法,充分发挥中国画纸笔水墨的功能和作用。 6—4:竹石图轴。画面中竹子在前,瘦硬苍劲;石岩在后,遒劲坚拔。丛密竹中,竹与竹之间居然无一交叉,刻画出了一种"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的顽强性格,借物抒情,表现出了画家"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的铮铮气概。 6—5:瓶菊册页。画面上摆设着一个大肚小口呈椭圆形的水盂,内插一束枝叶扶疏、鲜花盛开的傲霜秋菊,勾花点叶,极富生活情趣。画家将名、印置于小孟腹部,似为小孟上的刻字,别有味道。 6—6:书法扇面。画面上的书法以行楷笔法写隶书,在隶笔之中又渗入篆楷之韵,最后以行草的笔调书成。这种汉隶以楷书参半、以汉隶为主的独创行草隶体,不仅有架势,有笔力,有金石味,而且墨色浓淡相宜,遒劲雅逸。字的间架和用笔变化丰富,而全篇又不拘于一行直写到底,大小方圆,正斜疏密,犹如"乱石铺街",行款活泼自由,灵巧别致。 1994年10月中国邮政发行《傅抱石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大师的山水题材作品和人物题材作品各选取三幅,并一一隔开安排既表现了傅抱石在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均有极深造诣,也使6枚图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变化之美和节奏韵律。 傅抱石(1904-1965),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曾带领江苏的画家们几乎画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造了"抱石皴"等许多新画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技法,开创了一代画风。他的山水画意境深邃,气势磅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 6—1:听泉图。画面采用的是"抱石皴"法,打破了元代以来因循守旧的画风,没有框框,横涂纵扫,笔墨酣畅,气韵生动。 6—2:洗手图。画面描绘了东晋宰相桓玄请画家顾恺之看画的情景。画家以准确、生动的线条,捕捉住了顾恺之等宁静庄重观画的精彩瞬间,香炉、几案,高士们专注认真的神情和桓玄的洋洋得意之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6—3:大涤草堂图。图中平坡之上散植樗树数株,堂内有一老者,即草堂主人石涛。相传,清代画家石涛晚年曾在扬州建造一座大涤草堂,并写信给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傅抱石大师采用泼墨大写意手法,刻画了数株樗树,当面一株立地挺拔,耸入云天,宏伟神奇,气度非凡,寓意在当时画家群中石涛最著。 6—4:擘阮图。画面描绘了唐代仕女弹奏古阮的情景,人物造型丰满,线条流畅,层次疏密有致,生动地刻画出了陶醉美妙乐声中的自然神态。 6—5:虎跑。画面上丛林尽染,秋色浓浓,游人漫步林间,仿佛正在寻觅树丛深处的虎跑清泉,远山近树浑然和谐,洋溢着一股天然真趣,有身临其境之感。 6—6:山阴道上。画面描绘的正是王羲之和三位朋友去山阴兰亭赴会时,结伴走在道上的情态。左起第三位回首者即王羲之,清高俊逸,潇酒自然,跃然纸上。大师采用工笔兼写意的技法,用灵逸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或回首,或驻足,或仰思或沉吟,姿态潇洒,神情丰富,性格鲜明,栩栩如生。<br><br>